APP下载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

2015-06-29王俊

创新时代 2015年6期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本文作者)领衔研究的“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结构·尝试”教学研究自2007年起,在宜兴市实验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应用,并在宜兴市内外多所实践检验学校推广应用,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于2010年4月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4年9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改革目标

(一)问题提出

1.课堂教学有待改革,学生的学科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和开发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肤浅的问题,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不够,对学科思想方法关注不够,不能有效把握学科知识本质,学习效率不高。

教学内容零散,缺少对学科知识体系或结构的把握,学生不能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基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缺少学习成功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不强。

教学方式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缺少学科活动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未能高质量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未能有效形成能力,活动经验缺失,学科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师专业发展没有落到实处,教师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真正的落点在课堂实践。教师整合教材知识、把握学科本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缺乏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的意识,运用学科思想方法深度解读教材能力较弱,暴露出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智慧的不足。

(二)改革目标

第一,探索形成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以尝试学习为主线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并建构起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及其变式,以及实施要求。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结构,关注学科思想方法,把握学科教学本质,不断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我学习研究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教学法,并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实践探索。实践研究中,认真研读地理教材,揭示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用纲要信号的形式直观呈现,灵活运用于课堂,依托纲要信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关联,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2003年,我尝试把“纲要信号”教学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提出以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概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结构中,把握知识概念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实现深度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在实践研究中,引导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整合学科知识,揭示基本结构,提高了教师把握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2007年,我依据知识分类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内涵,提出了“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两类结构,方法程序结构是以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有效地解决学科问题。同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尝试学习,使学生在各种尝试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结构,形成基本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科素养。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建构形成了以培养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以尝试学习为主线的“结构·尝试”教学法。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生命实践教育论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结构”为核心,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核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学生的尝试学习为主线,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二)“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及实施策略

1.依托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结构·尝试”教学研究,揭示了“学科素养”的内涵及逻辑联系,认为“学科素养”是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活动经验的融合,是一种融入主体精神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基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符号、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事物差异的区分辨别,概念命题的简单应用,专门领域的解题策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方法。这里的基本能力,指的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学科思想方法是指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的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科素养”各要素之间是综合渗透的关系:强调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要达到概括化、结构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适量的变式训练,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将基本知识转化成基本能力。在习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确保学生积极的主体参与,从而积累学科活动经验,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同时,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丰富的学科活动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结构·尝试”教学研究,在把握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基础上,依托学科素养内涵结构,有效确定教学目标。从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四个方面,合理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并有效陈述教学目标,直观呈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教和检测功能。

2.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结构”指的是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简称“两类结构”。

“基本概念结构”: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掌握“基本概念结构”,就是要抓住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内在联系,即对知识的学习,在概括化水平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方法程序结构”:指以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其内在联系。掌握“方法程序结构”,就是要在掌握基本概念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操作步骤的内在联系,即对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在概括化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用“知识树”等纲要信号的形式,直观呈现。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掌握了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少教多学、不教能学,就能有效地发展思维、减负增效。现举数例,简要说明。

例1:《初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如图1)。

《初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揭示了初中化学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即主要研究身边化学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生把握住了这一学科基本结构,就把握住了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就能从结构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某一类知识,掌握某一类方法。例2:初中地理《认识区域》基本结构(如图2)。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基本结构,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抽象概括,并以树形的纲要信号进行直观呈现。该知识树揭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其内在逻辑联系。从图中可看出,学习区域地理应该研究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发展”和“思想方法”(地理思维)等要素。而要掌握每一要素又必须揭示出每一要素的关键特征,如学习“区域位置”应该从该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四个方面去把握其关键特征,“自然环境”应从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湖(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等要素去把握其特征,“地形”特点又可从“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形成因”等方面去把握。因此,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结构,应尽可能抓住每一知识概念的关键特征,并揭示各概念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概念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横向上综合贯通。要有效把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还必须理解掌握好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即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一分为二”、“因地制宜”、“系统方法”等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以及区域分析与综合法、地理比较法,并充分利用地图,对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学习区域地理。例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基本结构(如图3)。

学校在阅读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结构,该结构揭示了“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策略,和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查读—感知:运用“查找工具书”、“圈点批注”等方法策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初知文章内容主旨。

熟读—理解:运用“品读词句”、“上下联系”、“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方法策略,把握句意、段意。在此基础上,运用“人事景物情理”、“文体特征”、“绘知识线”等方法策略,把握整篇内容。运用“段意合并”、“知人论世”、“关键词句”、“回归验证”等方法策略,把握文章主旨。

品读—鉴赏:运用“一课一得”法,结合文章“知识概念结构”,围绕文本最有特色的表达特点,品读揣摩“主旨”、“选材”、“结构”、“表达”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揭示其内涵和关键特征,形成语文阅读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认知结构。

悟读—升华:运用“联想”、“比较”等方法策略,联系自我,观照现实,感悟“方法”,升华“情感”。

“查读、熟读、品读、悟读”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查读、熟读”是“品读”的基础,必须先“读”后“品”,以“品”来验证和深化“读”。

学生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结构,就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就能自主有效地阅读文章。

例4: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如图4)。

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实质上是以初中数学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综合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策略,其重点步骤是:①审题:即认真阅读题目图文内容,分析“条件命题”和“目标命题”,重点是分析“目标命题”中所求问题或结果的多种表达形式。②猜模:在审题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要解决目标命题中所求问题,可能涉及哪些概念、原理、法则(推理规则),即猜测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尝试建立哪些数学模型(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等)。③建模:在审题、猜模的基础上,依据题设条件和推理规则,并运用有关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尝试探索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审题、猜模、建模是解综合题的主要步骤,在尝试解题中,这三个步骤往往会有多次交叉往复,而不是相互割裂。④解题:根据建立的不同数学模型,依据相关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求解问题结果的过程。掌握了“综合题解题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例5:初中物理《动态电路解题策略》基本结构(如图5)。

该结构图直观呈现了动态电路综合题解答的三个基本步骤及实施要点:“判”连接方式,即通过“去表识图”、“开关状态”、“电流流向”等具体方法判定电路串联、并联的连接方式;“定”测量对象,即根据电压表看节点内外,根据电流表看所在路径,确定测量对象;“析”电路变化,即根据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当学生紧紧抓住以上三个步骤以及其中隐含的原理与方法来解题时,复杂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3.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

“结构·尝试”教学,把课前预习、课内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不同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并从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两条线索,进行过程设计(如图6)。

从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转化过程来看,以掌握方法(即“学科基本结构”)为认知学习主线,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1)依托结构,明确目标(简称“定目标”)

可依托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和导测功能。

(2)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简称“找方法”)

就是以典型内容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等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探寻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关键特征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即所谓的“例题找方法”。

(3)变式训练,感悟验证(简称“悟方法”)

就是利用变化的概念例证或规则例证进行练习,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等师生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习题中进一步感悟学习的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感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通过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

(4)当堂检测,独立应用(简称“用方法”)

就是以适量习题为试题,当堂检测,独立应用。检测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尽可能以书面练习为主。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即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和当堂矫正。

(5)整合提高,布置作业(简称“连方法”)

一方面,进一步小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另一方面,将本节学习内容嫁接到上位系统,更大的学科“知识树”上,回归系统,进行内容连网,进行整合、拓展、提高。这也是结构尝试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一条线索是从师生的活动来看,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四个基本活动步骤,组成主要的学习环节,体现“尝试”学习思想,实现教学目标。

①自学自检:即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尝试解答有关问题,自我检测学习效果。自学时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努力独立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②互帮互学:是指借助对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效果,解决自学困惑,提出问题。要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引导学生提“两类问题”(即自己已懂的、考别人的问题,不懂的、请教别人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促进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提高。

③展示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学习效果,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适量的点拨讲解。教师的点拨,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

④归纳小结: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与方法作进一步反思和概括。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将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与原有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联结,使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在概括化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以上四步充分体现出了“尝试学习”这一核心思想。

(三)“结构·尝试”教学的应用推广策略

1.文化引领:实验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徐悲鸿先生手创的“精一”学社。发端于“精一”学社的“精进”文化理念,植根在实验中学师生心中,十余年来,逐渐演变成了“精心一志,努力上进”、“追求卓越,精进不止”的教育信念,在这样的文化引领下,实验中学的课改一路向前,从不懈怠。深化以“结构·尝试”教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培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文化,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教学信念,这是实验中学课堂创新的不竭动力。

2.理论学习:围绕“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深入实践,学校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与研修制度,先后下发了30余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为教师征订《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种期刊和报纸,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了多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举办“实验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课改专题报告会,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开展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研读初高中各学科教材,研究中高考试卷,开展专项评比,引导教师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为每位教师征订《读者》,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3.制度保障:健全了“结构·尝试”教学的实施与保障制度。一是教研组专题研究制度,以实施“结构·尝试”教学为主线,开展深入、有序的细化研究;二是年级组活动推进制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开展全员参与的听课、评课活动;三是课改研究制度,期初制订“结构·尝试”教学课改实施与推进计划,期中开展“结构·尝试”教学各类实践活动和观摩展示,期末进行“结构·尝试”教学总结与反思;四是专题会议制度,如每两周召开一次以课改为主题的行政专题研讨会、每月召开一次的课改总结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教研共同体学校联席会议等。

4.活动推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在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优课评比、试卷命制等竞赛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和实践智慧。每学期举办一次的“课改推进月”活动,开展教案设计、说课、说教材、上课等各项专业技能评比,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举办一次教研共同体学校会课活动,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2007~2009年,宜兴市实验中学先后承办省级以上教学研讨活动10余次,各科教师开设对外公开课300余节,获得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实验中学“结构·尝试”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更加丰富成熟,越来越得到学生、教师、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结构·尝试”教学在教育共同体学校得到了广泛运用,实践效果显著,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力的课堂教学范式。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使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学科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结构·尝试”教学,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价值取向,以“结构”为核心,以“知识树”等纲要信号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本质特征和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用。以“尝试”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倾听,相互质疑,乐于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在多向度的对话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负担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让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结构·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实验中学历届毕业生以优秀的学业成绩、健康的心理品质、巨大的发展潜能,成为高一级学校最青睐的优质生源,学生享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身心解放,充满活力,个性特长和全面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多位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作文竞赛一等奖,学校的“精一”文学社是全国百佳文学社团之一,学校的女子篮球队获得江苏省冠军,合唱队、航模小组在省市比赛中屡获大奖,每一个学生都洋溢着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

2.提高了教师学科教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结构·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教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呈现方式,对学科知识做到“通体透明”。而学科专业知识的重建,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结构·尝试”教学,教师运用学科思想深度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把握学科教学本质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喜人,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2012年课题研究成果《王俊:结构尝试教学》,被编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一批课题实验教师赴全国各地,上观摩课或示范课,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3.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持续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内涵和后劲:通过实施“结构·尝试”教学,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办学特色、文化建设得到了整体提升,形成了以“精进”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学校与杨溪中学的“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被列为全省的典型之一。2009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之一。

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宜兴市实验中学的“结构·尝试”教学法日臻成熟、声誉鹊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主流媒体相继专题报道,近三年来,来校参观考察者逾万人次,成为“教授之乡”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

(二) 反思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几年的实践来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些教师对“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观念还有待更新。在实践运用“结构·尝试”教学一般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知识类型的变式运用。我们将努力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优化“学科基本结构”的科学合理性、扩大“结构·尝试”教学的教育创新价值三个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其策略体系,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