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见闻(下)

2015-06-29薛林赵宝山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中药材药材

薛林 赵宝山

推动区域生医产业合作

2009年10月,台湾“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谘议委员会”召开会议,以“跃动生技产业,建立优质产业发展环境”为主轴,探讨台湾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所需的策略方向和行动方案。这次会议提出“推动区域生医产业合作”,主要是指两岸中(草)药产业合作,包括落实推动研究机构朝向各疾病领域(例如癌症、肝病等)分工开发中药新药,并在技术转让企业时,协助企业能朝向保健食品及药品等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海外市场;以岛内常用中药品项及健保排名前30种常用方剂为主,执行药品规格的先导型试验;加速完成“中药材源头管理机制”,在药材进口后,境内再针对重点进行检测;推动两岸协商建立双方承认的中草药审验标准,避免厂商在两岸营销产品前,须重复执行非必要的相同性试验;积极推动两岸合作研发中药新药,辅导厂商依产业联盟方式两岸分工,评估与筛选目前在大陆上市,疗效有一定临床验证数据的产品,进行加值与知识产权规范化。在“符合产业发展之药物审查流程”部分提出:两岸医药合作应纳入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架构,可由共同执行多中心临床试验为开始。

同年11月,“搭桥专案”首次回访大陆,由岛内产学研界百余人组成的“两岸中草药发展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会议由大陆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与台湾工研院共同主办。大陆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张大宁、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及国台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各省卫生厅等多位大陆官员和1000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台湾方面由工研院院长李钟熙带队,团员包括以“工研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办公室执行秘书”身份出席的台湾“经济部技术处处长”吴明机、台湾生技医药产业策进会顾问廖继洲、药技中心总经理罗丽珠、生技中心副执行长纪威光、医药品查验中心执行长陈恒德、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会长杨思标、“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成国、台湾区制药同业公会中药经营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威著、台湾中医伤科医学会理事长黄蕙棻、“中国医药大学”校长黄荣村、台湾国医董延龄诊所院长董延龄、台湾顺天堂公司董事长谢德夫、庄松荣制药厂总经理庄孝彰等。据台湾工研院副主任张超群介绍,许多台湾企业界人士想方设法,通过特殊门路才参加进来。

此次大会分为会议与展示两大部分,分设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学术交流,中医风湿病学术交流以及中医骨伤疾病学术交流三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围绕两岸中医药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共有150余名两岸学者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及特邀演讲。闭幕式上,大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与台湾工研院、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6份合作意向书和协议书。

此次会议成果丰硕。根据粗略统计,会后两岸共有500余家厂商进行深入洽商,5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大陆一些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地区和中草药产区也积极加入进来,通过举办贸易交流会、合作研讨会的形式,强调对中药药材生产源头的质量管理,并与台湾企业家建立更深的联系。

2010年ECFA签署后,台当局担心陆资企业随中药产地资源优势抢占岛内中草药市场,没有对大陆开放台湾中药产业,早期收获清单中只有高纯度植物提取物入围,而绝大部分不在调降关税之列。但ECFA仍然为深化两岸传统产业合作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投资环境,台湾进口大陆中药材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大多经由香港,节省了贸易关税和时间成本,同时也让两岸中医药的合作不再只是简单的上下游关系,而提升为战略伙伴的层次。

同年12月21日,大陆海基会与台湾海协会领导人在台北举行第六次会谈,双方最终签署了《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中药材安全管理及中医药研究、紧急救治等。在中药材进口方面,双方同意就中药材品质安全标准及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合作,并相互协助中药材检验证明文件查核及确认。双方同意采取措施,保障输往对方的中药材符合品质安全要求:输入方应及时通知输出方最新制度规范、检验标准、检测方法及限量要求,并由输出方转知相关机构及企业,要求企业对输往对方的中药材,依输入方要求取得检验证明文件,保证品质和安全;输出方应对申报输出的中药材实施检验,并对输入方多次通报的品质安全不合格项目,根据需要实施密集输出检验。根据协议,双方应尽快建立两岸卫生、药监、质检、中医药等业务主管部门协调机制,解决口岸检测、检验标准、信息通报、查证咨询、贸易争端等问题,保证这些中药材出口前符合标准,取得验证才能放行。此外,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发中药新药,且资质与临床试验结果互相承认,加速药品在两岸上市。

把握未来中药产业商机

2011年初,大陆政府颁布的“十二五规划”将包括中医药研制在内的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围绕我国特色的中医科学,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科学内涵诠释,创新发展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及方剂应用,针灸辩证论证相关的基础研究。在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发展重点方面,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求,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创新药物,改造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为保障以上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将发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的作用,提高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投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扩大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规模,支持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发展。

另外,大陆还相继出台很多新的政策,包括“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修订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新版GMP),要求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促进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对已批准上市药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电子监管覆盖所有药品品种。完善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监测制度,健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制度,重点加强新药、中药注射剂、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和评价。同时,鼓励和推动中药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开展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推动中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药企业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同时引导和帮助企业和药农向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方向发展,在提高市场供应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向提高中药材内在质量上下功夫,从标准示范种植入手,通过鼓励建立产业联盟,优化原料供应与工业生产合作模式,吸收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资料,不断提升药材的种植质量,带动中药材种植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到2015年,中药工业所需的部分常用大宗药材基本实现稳定供应,部分野生稀缺中药材基本实现家种家养;全国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中药材种植面积将扩大发展;药材品质均一性、质量稳定性明显增强,生产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中药材生产专业企业成为中药材品种供应主体。

“十二五规划”给两岸中药产业的交流合作带来无限商机。2011年4月,“2011两岸中草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这是“搭桥专案”第三年针对中草药进行实质合作召开的会议,大陆方面对此十分重视,派出卫生部副部长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身份)、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张伯礼率领60余名大陆中医药界知名院士、国医大师和中医药管理机构、教育、医疗、产业界等专业人士与会,与台湾中医药界精英共聚一堂,共计约400人参加论坛。

本次大会主题为加强两岸中医药卫生事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岸中草药产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大陆丰富的中药资源及同根同源的文化,在两岸中药产业、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文化全球推广、中药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王国强在开幕式致词时表示,2010年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后,两岸中医药交流与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未来两岸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海峡两岸应进一步互相学习借鉴、优势互补,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他指出,两岸可以共同探索,加快中医药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台湾的中医药事业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在跨产业、跨学科方面有许多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为两岸合作提供了多领域合作的机会。两岸应相互发现和学习借鉴各自的优势,为未来签订造福两岸人民健康的合作计划而努力。

会议期间,两岸医药界代表共同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中草药产业生技合作论坛”和“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并与台湾中华中草药生技发展协会、海峡两岸企业交流协会、台湾制药工业同业公会、工业技术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业务交流,10余位两岸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及学术报告,发表研究成果并分享合作成功案例。代表团还参观了台湾长庚医院、“中国医药大学”、庄松荣制药厂、顺天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会上,两岸中医药工作推动小组还召开闭门会议,就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沟通,并初步达成了以中医药科研、产业、临床试验及中药材质量安全为重点推动的合作意向。双方代表皆认为,未来两岸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药效检测现代化及加速中草药国际化,才能携手开拓全球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的庞大中草药国际市场商机。

经过讨论,双方达成4点共识:两岸应在中医药医疗及养生保健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且让中华民族的中医药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各自发挥两岸本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有系统地合作来期许共同开发出中草药医疗的药物;在中医药教育上进一步交流;希望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便、验及廉”特色并提高生活品质。此外,会议还初步达成以中医药科研、产业、临床试验及中药材品质安全为重点的两岸合作项目。

“收获期”的喜悦

目前,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搭桥专案”已开始进入“收获期”。过去几年,双方通过“搭桥”平台积极互动,在科技研发、产业与教育交流、法规上拥有多项骄人成果:双方共同组建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工作推动小组已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大陆方面邀请台湾专家共同参加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工作;台湾工研院完成了白芨、葛根等5种岛内本地药材植物专题论文报告初稿,决定通过“搭桥专案”,帮助这些药材进入大陆药典;双方共有10余个科研专项达成合作意向,包括大陆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台湾方面签订芯片中药研究的合作协定、北京大学现代药物研究中心与台湾工研院签订牛樟芝的抗癌合作研究协定等;台湾杏辉制药公司通过子公司杭州天力药业,将研发的老年痴呆性血管阻塞中药新药“天力再生”专利技术转让北京大学现代药物研究中心,已通过人体临床实验,即将在大陆取得上市许可;中天生技公司研发的全球第一款癌症化疗辅助中药新药“化疗漾”(MS-20)和杏辉制药公司研发的治疗阿兹海默症的管花肉苁蓉植物新药“STA-1”也有望在大陆取得相关药证。

依托厦门大学组建的“海峡两岸中医药科研平台”已纳入厦门市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采用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建立开放共享机制,面向大陆和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及医药企业开放,为海峡两岸的中医药研发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和资金支持,吸引两岸项目和人才资源进入平台开展合作,希望通过两岸中医药科研力量在平台内的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两岸共同关心的中医药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包括两岸特色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两岸中药材(饮片)国际化标准化研究,两岸中成药制剂的二次研究与开发,基于闽台地区多发性、重大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及方法研究等,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医药创新研究体系,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区特色的创新中药品种,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打造“输台中药材物流平台”

打造“输台中药材物流平台”是厦门市2010年开始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大陆中药材输台口岸,与大陆各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地中药材源产地以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厦门独有的空运、铁路、公路、海运条件,对接内陆和台湾,使厦门成为大陆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源产地、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同台湾方面链接的纽带,把大陆原药材和饮片通过厦门输送到台湾,实现互利共赢。该平台摒弃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市场的模式,配备贸易、信息发布、检验检测、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建立种植、采购、仓储、物流加工、质量检测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通过优质物流配送体系服务台湾。

台湾制药企业同厦门医药采购站签订了中药材输台合作协议,首批采购药材已直接运往台湾。在此过程中,厦门各有关部门对药材的质量检测、通关等各个环节予以了充分的支持,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优惠条件。厦门市政府同台湾方面共同组团,对普宁、广州、樟树等地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制药企业、药品物流企业及GAP种植基地进行专题考察,并同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中华中草药生技发展协会”理事长杨荣光博士率领的台湾中药制药、物流考察团(其中包括胜昌制药、立益物流等高层主管)多次来厦调研考察,并对厦门中药材采购、运输、检验、仓储等条件非常认可。台湾胜昌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同厦门市中药厂就药材原物料在厦的前期加工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合作意向,针对台湾方面的市场需求以及中药厂现有条件,合作可由磨粉采销委办开始,以后可逐步拓展到萃取、浓缩制剂的合作。为了保障输台中药材质量,厦门市药检所成立输台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台湾“中华中草药生技发展协会”对检测中心的筹建提供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常用中药材指纹图谱。大陆中国药材公司向台湾出口大宗中药材已开始使用二维码电子标签进行溯源管理。

厦门市药品检验所是国家批准设立的18家口岸药品检验所之一,也是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实验室,其检验检测报告在国际67个国家和地区互认。台湾也是联盟成员之一,即该检验检测报告也在台湾获得认可。厦门药检所利用对台良好的地缘、人缘、血缘等优势,为进出关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质量把关,进行通关检验,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两岸用药安全,同时利用大陆日益完善、日益现代化的中药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对于欲进入大陆的十几个台湾医药产品进行注册复核检验,辅导台湾业者制定符合大陆要求的质量标准,使其达到质量可控,方法科学,满足大陆法规要求,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此外,厦门正在联合大陆、台湾知名的中医医疗机构,筹建“海峡两岸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建立两岸中医专家名录和开展诊疗服务的有效机制,提供常见病、疑难病、危重病的优质诊疗服务,力争在厦门开创海峡两岸名中医群英荟萃,不间断往来行医,造福两岸民众的大好局面。

同时,厦门还在推进建立“海峡两岸中医培训中心”,包括设立全国知名中医适宜技术及特色疗法专家信息库,分门别类,邀请专家来厦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针对中医专业毕业生上岗执业的需求,举办中医医师执业资格考前培训班;针对执业医师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的需求,举办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疾病等专科专病类继续教育进修班;针对基层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举办预防和养生保健类短期专项技能培训班。

保生大帝是闽台重要的民间共同信仰,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厦门海沧是保生大帝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慈济保生文化是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台湾祖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两岸感情的纽带。厦门市每年4月18日都要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有两岸信众上万人参加。目前,厦门市正规划在保生大帝的祖宫——东礁慈济宫景区内建设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期望在保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与之相关的中草药文化、养生文化项目,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的交流创造一个展览展示基地。

根据两岸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从2011年9月起,台湾方面开始对大陆输台中药材实施源头管理,要求中药材输台时必须经过源头管控、海关抽验、市场抽验三道程序以保证质量,并提供根据台方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的官方证明文件,管理措施将从茯苓、川芎、白术等10种中药材先行实施。

2013年11月,厦门市政府规划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希望借助厦门的居中位置和台商聚集的特性使两岸合作更密切。该方案中提到,在厦门设立输台中药材集散中心,包括药材交易、信息发布、品质检验三大平台,从药材的交易开始拓展至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链,并根据发展阶段计划了现货、电子和期货三种交易形式,招商项目以中药产地企业为主,并优先选择拥有药材种植基地的企业,以确保中药材的生产品质与营运规模。完成后,厦门将成为台湾中药材、中成药进入大陆的指定口岸,借助其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两岸交流基础,推进两岸药品检测的交流合作。未来将把全国各地优质的中药材吸引到厦门来,再由厦门审查、检验后出口至台湾。

此外,综改方案也提到了在厦门对两岸医药的各项医药港建设、设立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台商工作受理窗口、相关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与进口台湾已批准上市的药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等,都是大陆官方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主要政策方向。

同年12月,厦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中药协会在厦门举办第五届海峡两岸医药品论坛,以“打造两岸地道优质药材对接平台”为主题,首次配套举办两岸地道优质药材暨医药品展示对接会,进一步推进两岸中药材产业对接。主办单位邀请两岸监管部门、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行业公会,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企业界代表等,共同研商两岸医药发展与交流情况,与会人数达300多人,其中台湾代表约有150人。

参加此次论坛的代表呼吁,两岸卫生单位能及早订定共同试验标准、重金属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与共同检验方法,为推进两岸高品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服务,让共组一个中草药检验检测中心的计划能早日实现。

对接会上,由鹫燕(福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永健利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两岸药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现场也有许多中药材厂商展出自家产品,如饮片、药材、作物等,不少两岸企业与相关单位举行合作签约仪式,象征着两岸医药产业合作的实质发展迈上新的重要里程。

协助大陆各产地提升中药材品质

为协助大陆各产地提升中药材品质,2010年5月29日,在全国“四大药都”之一的河南省亳州市召开了“2010年海峡两岸中草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50多人参加,就两岸中医药科研、学术、贸易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交流。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中草药资源丰富,从1800多年前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以来,亳州人世世代代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目前全市近100万人从事中药材行业,药业企业超过100家,中药产业已经成为亳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亳州市政府大力弘扬“天下道源、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特色品牌,从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抓起,打造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酒、中药日化用品、中药保健食品、中药杀虫杀菌剂、中药兽药的中药产业“七条龙”。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等11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中药专家、企业代表作了主题发言,就两岸共同推动亳州在中药材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中成药研发等方面与台湾的合作提出建议。

同年9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与台湾中华中药商业公会在浙江丽水市共同主办“2010海峡两岸(丽水)中药产业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

丽水市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山清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受地形影响,该地小气候发达,立体气候明显,为各类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被誉为“浙西南药园”。到目前为止,丽水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0多万亩,百亩以上的药材基地38个,主要人工栽培品种有厚朴、杜仲、银杏、米仁、元胡、贝母、茯苓等40多个。其中,厚朴年产量约占全国厚朴总产量的40%,茯苓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提高中药材种植、加工质量标准,使药材质量有效可控,让海峡两岸人民用药向着“健康、安全、放心”方向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北京市惠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惠鲁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来自台湾的“中华中药商业公会”理事长、“中华中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瑞参以及海峡两岸相关企业的150余名代表出席。

此次会议围绕大陆对台贸易的近期走势及出口展望、有机肥在药材种植中的应用、利用二维条码技术建设中药材溯源管理平台、有机药材的发展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两个与中药材质量源头管控及全程可追溯相关的专题讲座。台湾鸿福生态生技公司总经理萧文涌指出,推广基于有机农法和优良操作规范的GAP是全球中草药种植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上海天雅信息科技公司总经理茅庆毅则介绍了二维码电子标签在中药材溯源管理系统中的原理及应用,可实现“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

会上,丽水市政府、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企业在规范化药材种植、购销、出口及台湾农业生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等方面签订了4项合作协议,包括:中国药材公司与丽水市政府签订地产中药材作为中国药材公司指定出口药材基地的框架协议;由台湾汉药生技公司与中国药材公司、浙江丽水白术和浙贝母示范种植基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4方签署的白术、浙贝母(向台湾出口)标准化种植基地合作协议;由中国药材公司、台湾汉药生技公司、上海天雅信息科技公司3方签订的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可追溯保障体系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由台湾鸿福生态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当地种植企业、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签署的台湾农业生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合作协议等。从这些协议内容可以看出,双方更加关注中药材种植生产的源头质量管理,两岸中药产业合作开始从市场走向了田间地头。

参加此次会议,让台湾中药业者看到了大陆为中药材质量安全所做的努力,也了解到与中国中药协会和中国药材公司这样的知名中药协会与公司进行合作是十分必要且有前景的。汉药生技公司董事长林哲男感慨地说,多年以来,我们在大陆采购的药材质量一直不可控,今年企业和中国药材公司进行的贸易合作,由于中国药材公司采用了以二维码标识形式建立的可追溯体系,保证了我们所购买的药材质量有保障、来源可追溯,提升了企业产品用药的安全性和在台湾的竞争力。

通过与台湾企业的合作,丽水市政府确定当地中药产业三大发展重点:一是推行中药材规范管理(GAP),在有条件的区域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围绕主导品种,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重点实施“丽九味”的规范化种植,建成若干个符合GAP要求的海峡两岸种植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中药材品种质量研究,强化品牌意识,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努力在创建优质药材品牌及发展名贵中药材上有突破;三是推行中药材规范种植,以工业理念带动中药材产业化,鼓励台湾企业和中成药大型生产经营企业把工厂的第一车间建在丽水,并吸引海峡两岸企业来丽水市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品牌。

2011年1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与台湾的中华中药商业公会联合会再次联手,在北京举行“无公害种植基地生产资料与应用示范企业签约会”,作为去年9月双方在浙江丽水首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这次会议更具有实质意义,不但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中药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且来自江西、浙江、内蒙古、甘肃、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10省(区)的16家单位,在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濒管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与台湾有关企业签署了《无公害种植基地合作协议书》,双方合作建立两岸中药材种植、生产、贸易信息平台,推广无公害种植养殖。这种以产业分工、源头合作模式可以作为两岸中药产业合作的一种尝试。

签约当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台湾农业药物毒物研究所的专家,以及龙辉闽台高科技植物有限公司、鸿福生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分别就种子种苗的繁育、台湾中药材检测标准、植物快速繁殖法应用,以及无公害产品在中药材种植中的推行模式等作了专题讲座。鸿福生技公司总经理萧文涌表示,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台湾在这方面累积了很多经验,鸿福公司愿通过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草药种植的经验,提升大陆在这一领域内的技术水平,共同发扬光大中华医药传统文化。

湖北也是大陆中药材重要产地,省内蕴藏着3974种中草药资源,其中包括茯苓、厚朴、黄连等60余个出口台湾的大宗中药材品种。由于以往缺少品牌优势,没有形成包括中药材种植、加工、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流通整个过程的产业链,中药材资源和工业产值不匹配,多个当地药材品种都是贴别人的牌子在市场上销售,如罗田茯苓被贴上“安徽茯苓”、利川黄连被贴上“川黄连”、麻城的菊花被冠以“杭菊”等。

湖北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医药产业打造成该省第九个千亿元产业。为此,由台商郭文和林朝辉在当地设立的李时珍医药集团与大陆最大医药物流企业九州通医药集团及台湾胜昌制药等多家企业宣布,将建立两岸联合阵线,整合各自在中药材种植收购、物流仓储、政策推广及国际标准质检与行销等方面的资源,共同打造中药材品牌。目前,该合作项目已有上亿元人民币资金注入,两岸药企可以深入到产地进行可控的药材收集,依托九州通强大的营销渠道,实施规范化种植及产品开发,加速打造湖北知名中药材品牌的步伐,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产、贸易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通,打造一个全国性的中药类交易平台。各方还将合资组建本草纲目道地饮片公司,并与台湾赛亚基因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中药材的疗效建立现代化验证,逐步建立中药材疗效资料数据库,而台湾胜昌制药则将作为大陆以外合作指定的日本、欧美行销伙伴,共同打造该领域的国际化品牌。

此外,拥有丰富中草药资源的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以及作为大陆中药材主产区和市场龙头的辽宁本溪市、河北安国市、陕西铜川市等地,也分别与台湾中药商业同业公会、中华中医药生技国际发展协会、台湾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及其他台湾中医药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两岸中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例如2014年9月,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陕西省铜川市召开,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代表300余人参加,大陆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与会,台湾亲民党荣誉副主席钟荣吉率团前往。会议以弘扬孙思邈中医药文化思想,促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为主题,以海峡两岸合作交流为平台,在加快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推进铜川市实现转型发展。

铜川是“药王故里”,中医药经济、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铜川市依托“药王”文化,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基础扎实,潜力巨大。会上,陕西省孙思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胡克禹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协会会长梁克玮等共同签署了《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铜川共识”》,标志着海峡两岸在加强孙思邈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本次研讨会的项目推介会上,共有签约项目28个,涉及资金额 60.03亿元人民币,其中65%为中医药休闲养生类专案,不仅为铜川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合作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中药材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