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
2015-06-29柴静赵宝山
柴静 赵宝山
台湾制药业是在光复后发展起来的,当时药品十分紧缺,1947年岛内有10多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制药厂,生产一些成药及进口原料药分装。上世纪50年代,台当局制订了药厂建设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种等级,当时生产的制剂以片剂为主。60年代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一批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在台湾建立,开始生产多种剂型。七星化学制药、永丰化学工业、化学合成、正峰化学制药公司等少数几家原料药厂相继投产,生产解热镇痛药和氯霉素等,以供台湾市场为主。70年代制药工艺技术逐步提高,台当局鼓励生产岛内未生产的原料药,原料药厂达到40余家,品种也多达100多种左右。
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岛内生物、化学、医学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台湾掀起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台当局1982年修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时,把生物技术和肝炎防治增列为八大重点发展科技领域之中,并组织实施由“国科会”、“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中研院”等共同参与的生物技术大型研发计划。
其中,“国科会”负责推动学术研究,在1983年4月提出《发展台湾生物技术及生物工业方案》,依据当时岛内现有的科研力量及未来需求,拟定了七大亟待开发的项目,包括:利用遗传工程试制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及肝炎试剂;引进与应用融合瘤技术;引进组织培养及大规模生产技术;升级及应用酶工业技术;升级发酵工业技术及开发其产品;开拓生物化学工程;推动血液科技研究。该计划同年开始实施,5年间共支持专题计划128项,使用经费高达12,272万元新台币,使遗传工程技术在岛内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更有一些成果获得相关专利。
此外,在生物制药、中医药科学化和农业生物领域,“国科会”还组织“中研院”和一些大学及医学院的研究所,开展多种大型综合性研究,取得良好开端,1989年又开始动工建造“国家实验动物繁殖中心”。台湾“中研院”也先后成立分子生物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蛋白质工程及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包括酶、胜肽(也称缩氨酸)、蛋白与基因调控等的结构分析、定位、突变技术与新功能的开发、电脑模拟研究等。
台湾“经济部”1982年协助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成立菌种保存及研究中心(2002年更名为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1984年又仿照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出资成立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协助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开始进行以遗传工程制造第二代肝炎疫苗的生产试验;1991年又成立财团法人制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2004年更名为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以协助岛内企业从事药品研发,提升台湾整体制药产业水平。
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成立宗旨为配合台湾产官学研各界,构建生技医药产业所需的重要环境设施,开发关键生物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加速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该中心以“生技产业最佳伙伴”自诩,在岛内生物技术医药产业价值链中扮演第二棒的“扶育加值”角色,承接第一棒学术研究人员新药探索成果,引进外国创新技术或先导药品,经由该中心进行临床前开发与增值后再转让给岛内生技医药厂商,进而将研发成果商品化。
该中心最初设在台湾大学校园内,拥有符合国际最严格规范的遗传工程实验室及各型发酵槽、大型离心机及最新式各型生化反应器等设备,研发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并根据台湾本地需要,进行猪用基因工程疫苗、农用和灭蚊的生物杀虫剂、酶法生产甜味二肽、头孢类半合成抗生素、抗病毒及抗高血压新药等研究和开发。
后为提升岛内制药业的研发能力,该中心迁至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康宁街,在那里兴建生技大楼、制药大楼及药物安全大楼。目前该中心有工作人员300余名,研究重点为根据岛内技转合作或自行研发,通过新药选题机制决定所欲开发的具有潜力的生技先导药品、小分子先导药品和植物先导药品,而后进行相关临床前研究,包括确定疗效、药品最佳化、毒理评估、剂型研究、药品代谢与动力研究、药理探索、药品制程开发、CGMP生产等,然后辅助制药商厂商申请新药临床试验,以达到新药上市许可、产品商业化的目的。
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位于新北市五股区五权路,由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与众多制药企业共同捐资设立,目的是协助台湾医药产业从事药品及医疗器材、保健食品与含药化妆品等生技产品的技术研发,包括辅导企业提高生产技术、进行药效评估、临床前试验、技术转让与人才培训等,提升台湾医药工业现代化水准及国际竞争力。
该中心拥有高级技术专业人员及先进设备,主要从事辅导岛内制药企业技术升级,如改良膜衣制程技术、进行溶离试验评估、推动科学中药制程技术提升、推行现行优良药品制造标准等,还推动台湾制药企业成立“药品外销联盟”,产品及服务范围涵盖原料药、药品、代工生产、药品进出口、特殊剂型及新药开发等,目的是协助台湾制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台湾工研院化学工业研究所是岛内最大的化工技术研究机构,药物研究是该所研究重点之一,主要从事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6APA、7ADCA、解热镇痛药、心血管药、缓释控释制剂、中药西药化及新药研究及药用辅料研究。
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系1965年由台湾罐头食品工业同业公会与“农复会”共同筹划捐资设立,成立初期协助台湾罐头食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造出台湾凤梨、洋菇、芦笋、竹笋出口连年世界第一的美誉。之后逐步扩展研发领域,开发食品与生技产业的关键技术,以研究食品工业新工艺、新产品为服务目的,在台湾食品工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该所1982年成立菌种保存及研究中心,2002年更名为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完整的生物种源中心。该所2005年成立南台湾服务中心,进驻位于台南市的南台湾创新园区,并于2011年负责营运台湾“经济部”所属嘉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成为服务台湾南部地区的“窗口”机构。
该所除了参与传统食品工业的技术改进,提高食品品质以外,还把加速台湾食品工业的转型与升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该所下设产品及制程研发中心、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检验技术研发及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及推广中心、南台湾服务中心等业务部门,拥有30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所内拥有多项生物资源新产品和食品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平台,以及全球最大的无菌加工及包装试验工厂,拥有数十项国际食品制程及多项产品的创新专利,出版《食品工业月刊》、《食品市场资讯》、《消费者食品资讯》、《食品产业透析》、《菌种保存及研究简讯》、《食品工业年鉴》及《菌种目录》等刊物和食品加工丛书,为企业提供资讯和进行技术培训,并开展技术服务,如代办罐头食品杀菌资料登记、杀菌釜仪表校验、产品分析检验、推广食品加工作业规范、辅导和推广优良产品生产及委托加工研究等。
台湾“卫生署”也积极配合“经济部”所属生技中心与制药中心研发各种医用疫苗,与民营保生、永进、普生等生技企业共同开发制造人用疫苗、免疫血清及检验试剂。以乙型肝炎疫苗为例,位于新竹科学园区内的保生制药公司,为配合推行乙型肝炎全面防治计划,由法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建立起乙型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年产乙型肝炎疫苗400万支,可供100万人使用,投产后在岛内防治乙肝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台湾“农委会”1988年也将生物技术列入大型农业试验研究计划中。
第二波生技产业热潮
第二波生技热潮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研究重镇和高科技制造中心的所谓“科技岛计划”。为此,台湾“行政院”1995年发布《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成立“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从法规制度、投资环境、专案研究计划、人才培训、建设生技园区等方面着手,制定加快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997年4月,台湾“行政院”召开“第一次生物技术产业策略会议”,正式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继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后另一个“明星产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2002年后与其他“产业策略会议”合并)。在1998年“第二次生物技术产业策略会议”上,决定将以蛋白质药物、中草药、诊断检验试剂为重点的制药与生物技术研究列入岛内发展计划。为了集中力量,台湾“行政院”仿照成功推动资讯产业的模式,成立了包括“国科会”、“经济部”、“农委会”、“卫生署”、“教育部”与“中研院”的跨“部会”指导小组来共同配合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台湾“经济部”提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制造中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推动计划”,并成立“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制定了《生物技术发展策略与措施》,提出健全法规体系、推动投资、研究发展、技术转让、培育与使用生物技术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相互认证与资讯等措施,目标是把台湾建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企业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及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与运营中心,并希望以此促进民间企业的相关投资。其后,又制定《促进企业开发产业技术办法》,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十大新兴工业之一,鼓励企业投资研究发展。台湾工研院也在1999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后更名为生技与医材研究所)。
“国科会”提出包括基因医药卫生科技在内的4项尖端研究计划,包括建立台湾本土特有基因资料库,利用基因科技预防、诊断、治疗台湾民众常见病与多发病、开发药物等,开始酝酿及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制药与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并在新成立的台南科学园区设立生技产业专区,在新竹科学园区南部设立生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原料药产业及检验试剂、新剂型及新药的制药产业。
其他如“教育部”等部门也纷纷推动在岛内各高校普遍设立生物技术相关的系/所,以及成立创新育成中心,确定了医学电子与影像系统、生理光学与超声波、生物力学与骨科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制药工业、医检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六大发展重点,以大学科研成果为基础,专注于产学合作、产品与技术开发以及产业技术咨询服务的推动,运用技术转让机制与研发补助计划,协助厂商建立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构建生技产业基础设施,以完善其产业发展环境。
台湾“卫生署”1996年11月公布《药品优良临床试验规范》(简称GCP);1998年7月成立医药品查验中心,协助技术性审查、咨询与法规草拟,并全面推动GCP的实施及实地查核。
台当局在推动生技与制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医疗器材产业最适合岛内企业发展。为此,“经济部”将原来的“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改名为“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简称“生技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小组”),同时“行政院”修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将医疗器材纳入推动项目中。据此,台湾生技产业涵盖应用生技产业、制药产业与医疗器材产业三大领域。其中,应用生技产业指应用生物技术从事产品研发及制造,包括农业生技、食品生技、特化生技、环境生技、生技服务业;制药产业以药品为主,包括西药制剂、生物制剂、中药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材产业则依其功能和用途,分为诊断与监测用医材、手术与治疗用医材、辅助与弥补用医材、体外诊断用医材、其他类医材,以及预防与健康促进用器材等。到1999年,岛内生技医药产业年产值约为新台币60亿元左右。
“生医科技岛计划”
随着新世纪以来全球生物科技风卷云起,台当局雄心勃勃,在“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中,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两兆双星”产业之一,并在2005年4月提出“生医科技岛计划”,内容包括建立民众健康资讯数据库、台湾生物资料数据库以及临床试验与研究体系等3项重点计划,分别投入100亿、30亿与20亿元新台币资金。台当局修订后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将设立生技产业聚落列入推动项目之中,在北、中、南各地区共设立三个“中央主导型园区”,包括南港生物科学园区、新竹生物医学园区和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以及6个地方主导型或与当地产业经济结合的园区,包括高雄生物科技园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彰化县花卉园区、台南县兰花生物科技园区等,掀起推动生技产业发展的第三波热潮。
“国科会”从2002年到2010年同时组织实施多期大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生物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基因体国家型科技计划”,共投入317.6亿多元新台币,可谓下了血本。“中研院”2003年1月成立基因体研究中心,2004年1月又在南部科学园区设立生物科技实验中心。“经济部”也在台北市南港设立生技育成中心并将制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更名为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研发展范围扩展至西药、中草药新药及医疗器材;台湾工研院则成立医疗器材科技中心。
台当局设立的“行政院国发基金”扮演了岛内生物技术产业重要投资者的角色。该基金将生技产业列为投资重点,1997年制订“投资生物技术产业5年计划”,共拨款200亿元新台币资金,除直接投资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新设项目或是增资计划,还包括投资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创业投资事业,再间接投资到较小型的生技公司。2007年,该基金共投资各类生技公司12家,总投资金额为34.8亿元新台币,其中以对台湾神隆及联亚生技两家公司的投资金额最多;投资岛内外生技创业投资基金共14家,总投资金额为37.39亿元新台币,其中以对生华生技创投公司的投资金额为最多。总计该基金投资生技产业的金额为72.19亿元新台币。另外,台“行政院”还通过《生技创业种子基金设置原则》,由“行政院国发基金”设立种子基金,对岛内研究单位与民间企业提供协助,以带动对生技公司的投资。台当局还计划筹集10亿美元资金成立基金,用以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较具潜力的生技公司与技术,以加快岛内生技产业技术的提高与成长。
在各方积极投资下,到2007年,岛内生物科技厂商数量迅速增加至近300家(不包括化学制药与中草药厂),其中生技医药公司占23%,医疗器材业占19%,食品生技公司占14%,农业生技公司占10%,相关服务类公司占16%。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达33家。除了新创企业,岛内一些经营传统产业的大企业集团,如统一、台盐、台糖、永丰余、味全、大成、卜蜂、金车等也纷纷投资生技产业,陆续进驻园区。
为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借此打入国际市场,取得专利技术,岛内不少生技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购并外商企业在台设立的制药厂。如1993年健亚生技公司购并必治妥施贵宝公司新竹厂,联亚生技公司先后于1999年购并罗氏公司新竹厂与2001年购并葛兰素史克公司新竹厂,尖端奈米公司2003年并购礼来公司药厂,2005年又有信东生技公司并购藤泽药品公司观音厂与健乔信元公司购并百灵佳殷格翰公司新竹厂,中国化学制药公司购并日本三共制药公司台南厂等。
打造下一个“兆元产业”
2007年5月,台当局宣示,将辅导生技产业成为台湾下一个“兆元产业”,并发布岛内产业唯一经过“立法院”批准通过的《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包括提供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技术提供者运用研发成果自行创业,或将研发成果转让给生技新药公司,协助其后续研发活动,借以畅通上、中、下游的成果转让机制,促成研发型生物技术新药公司的大量创设,并借由奖励研发型生物技术新药公司、培训与延揽生技新药研发人才、鼓励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引导资金投入、改善审查效率、协助厂商技术辅导、促进产学合作等手段,提振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是台湾首次就某项产业提出的投资奖励法案,有效适用期至2021年,即2009年台湾《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到期废止后,生技产业成为台湾唯一享有租税优惠的产业,为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生、华裔专家学者回台湾创业。
2008年台湾新领导人上任后,提出利用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人口老龄化和创意经济兴起的趋势,发展包括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希望将台湾建设成为中草药研发中心、医疗工程应用与产制中心和亚太地区多发性疾病临床试验中心。
同年11月,台湾“行政院”开始实施跨“部会”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以整合各部门研发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台湾“农委会”也相应制定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辅导办法》,通过补助费用机制,鼓励企业承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研发成果商品化。
“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
2009年3月,台湾“行政院”宣布“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由“经济部”、“国科会”、“国发基金管委会”、“卫生署”等共同推动实施,内容包括:成立具规模的生技创投基金,初期先募集100亿元新台币,由“国发基金”出资40%,民间投入60%;强化价值链第二棒的产业化研发,向前衔接优质基础研究,向后攻占商业化机会;推动整合型育成机制;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医药法规环境,提升岛内研究能力,强化创新生技产品的开发,吸引资金投入生技产业,并辅以整合育成机制提供生技产业发展各阶段所需服务,搭配制药研发及医疗器材发展为主的生技园区,带动生技产业聚落成型。
为配合该方案的实施,“国科会”又组织开展新的“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共投资166.83亿元新台币,分6年(2011~2016年)执行,目的是在以往“生物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基因体国家型科技计划”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以产品为导向的新药、新试剂、新治疗策略、新兴医材研发,同时整合岛内已有资源及设施(如药物化学及生物性样品库、临床试验合作联盟等),提升岛内执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能力,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
为推动台湾生技产业快速育成,“国科会”还于2011年11月成立台湾生技整合育成中心,提供生技制药及医疗器材企业初创阶段所需的资金、法务、知识产权、技术及运营等各类协助、辅导与服务。
该中心发挥跨“部会”、跨研究机构合作的重要机制,以“台湾品牌”为目标,执行评估串连与构建生技研发价值链、项目筛选、育成与产业化辅导、募集前期资源及协助规划园区营运模式等四大工作。截至2013年,已针对体外诊断、生医光电及影像技术、电脑影像辅助手术医材与医疗机械人、血液诊断与治疗医材、高端牙科医材、再生医学等6项医用器材与乙肝、乳腺癌、亨廷顿舞蹈症等项医药疾病领域完成价值链研发盘点与评估。
在项目筛选、育成与产业化辅导方面,该中心通过专家顾问评审方式,从55个海内外新药项目中选取11个进行深度实质评估,其中2个获得“国科会”育苗计划补助,并交由该中心进行专项管理;此外,还完成63个医材项目的整备与评估,筛选出4个以育苗计划进行育成辅导,另有2个正进行筛选后的整备与经费申请;同时还协助学研团队成立2家创新医材公司,分别进驻新竹生医园区及南科园区,期望以优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化成果。
在募集前期资金方面,由于民间种子基金尚未成形,“国科会”于2013年2月发布《补助应用型研究育苗专案计划试行要点》,由生技整合育成中心承担早期研发风险,以专案计划形式补助学研机构具有产品导向及应用潜力的前瞻、原创性早期研究,并以分阶段拨款方式,提供一条龙式辅导育成服务,以提高有潜力的项目能顺利由市场接手的成功率。台湾“经济部”也积极配合,委托生技整合育成中心进行“跨部会新药暨医材选题计划”公开征求岛内优质案源。
在协助规划生技园区营运模式方面,该中心积极参与新竹生物医学园区研发中心的核心实验室、医材原型品服务中心、育成服务平台等研发环境设施与服务平台的详细规划与建设,以便日后以“一次到位服务”对进驻团队提供育成辅导。同时协助“中研院”所属“南港国家生技研究园区”与新竹生物医学园区研发中心所需平台的建设规划及协助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医材产业聚落建立研发生态体系,以转型进行创新医材研发。此外,该中心还将辅导筛选出的2至5个优质项目研发团队派驻新竹生物医学园区与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以强化生技产业聚落效应。
为鼓励岛内企业研发新药,2009年12月,台湾“行政院”批准通过“经济部智财局”所提出的“专利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全面开放动植物专利申请。其后,又先后通过《人体生物资料库管理条例》和“人体研究法”,并于2013年批准放宽“专利法”第53条有关医药品或农药品申请延长专利权期间及第60条增订医药品为取得上市许可所进行的研究试验免责的规定,为台湾生技制药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依据“经济部智财局”的统计,2009至2012年台湾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各年度申请数量皆大于700件,如表1所示。
2013年6月,鉴于“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台当局微调生技产业未来方向,重新制定“台湾生技产业起飞行动方案”,以商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导向与建立创新服务导向模式思维,针对药品、医疗器材、医疗管理服务三个领域,在研发成果产业化、整合育成、创业投资及法规环境方面,持续强化已构建的机制与技术基础,争取在2013至2015年促成产品成功案例与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