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印象谈(2)
2015-06-29
同学:有点清瘦不乏肌肉,脸上青春内心火热,办事主动靠谱,非要总结一大特点的话,那就是求知欲特别强烈,哈哈,不然他怎么能认识那么多生物呢?
小编:徐同学在锐角网上的会员名叫“长江白鲟”,QQ名叫“过江白鱀”,百度账号名为“蒙瘤犀金龟”,简直是在验证什么叫“三句话不离本行”嘛,绝对纯正的生物迷!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能辨别出这么多的昆虫和鱼类?在他们眼里,很多昆虫和鱼类几乎都长得差不多。我想,那是还没对那样东西上心,真正喜欢什么,你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我就是如此。
其实小时候喜欢“玩”昆虫,也可以说是被逼的。在学校里,除了昆虫没什么可玩的,我就捕捉一些来制作标本。我的启蒙读物是现在看来漏洞百出的《图文中国昆虫记》,后来我收集了各种昆虫图鉴,制成昆虫标本再和图鉴一一对照,长时间坚持下来,想不认识它们都难。
初中时,我发现学校操场有一种特殊的双线隐翅虫,我把这个标本寄给上海师大专门研究昆虫的朋友。他告诉我,这个种群喜冷,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像我们学校这种海拔不到100米的地方,能发现它实属情况特殊。如果不是我对昆虫的熟悉和了解,大概这种双线隐翅虫就少一个被大家了解的分布点了。
后来妈妈反对我玩昆虫,既嫌它们脏又怕它们有毒,我就在她准许的范围内玩起比较安全的原生鱼。我曾经试着养过的鱼大概有200种,现在,我的鱼缸里还存活着20多种。每到周末,我会去江里捞水草给小鱼们布置一个舒适的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对鱼来说,舒适的环境能让它们显现出美丽的色彩。
在别人眼里,我是个疯疯癫癫的孩子,为了爱好“摧残”过多少生命,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但是我学到的知识足以让我理解它们,对于我这样一个昆虫兼原生鱼爱好者来说,那种对环境恶化的痛与无奈是真切而刻骨的。新安江里不再有成群的原生鱼,我爱的昆虫们逐渐绝迹,而始作俑者正是我们人类。我的故乡建德鱼类资源丰富,但走到街上调查,有多少人还知道建德小鳔■?以“建德”命名的小鳔■就这样被人淡忘,消失在新安江里。而我决定尽可能多地记录下它们的身影,至少在最后一块落脚点消失之前,还能够回忆起它们。
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愿,我密切关注《动物志》上发表的论文,认识了全国近三成鱼类。如果真正喜欢,不要问“为什么你知道这么多”,而是像我一样,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去了解,这个庞大而迷人的世界,自然会向你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