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学生不当行为处理的案例分析
2015-06-29焦亚君
焦亚君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学生由于个体差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当行为,对其判断的结果是可能因人、因所处的环境而不同。一般老师处理学生不当行为时,通常都会运用到惩罚、忽略、说教等。本文笔者想探讨的是:处理学生不当行为时,有没有什么可依循的原则?
【关键词】学生不当行为 惩罚 案例 评论 处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0-02
虽然班级管理绝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理,但是老师对学生不當行为的处理在班级管理策略中最为突显,因为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以及更佳的学习效果,让班级事务能够井然有序,运作顺畅,班级的成员互动良好,感情融洽,学生学习到自治自律,表现合适的行为,使班级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老师都极力要先排除这些消极因素。
一、学生不当行为的类型
学生在班级中会出现哪些不当行为呢?通常有以下表现形式:上课前几分钟安静不下来、上课装鬼脸、爱闲聊、上课看课外书、作业迟交、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考试作弊、骂脏话、恶作剧、偷窃、上课打瞌睡、说谎、威胁恐吓同学、骚扰、带违禁物品(刀、枪、毒品或色情书刊)、抽烟、给师生取绰号等,而且随着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笔者以教学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基础,列举两个案例,分析学生不当行为的原因,并给出个人的评论或提出实用的处理意见,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
案例1:某次在英语课上,一位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作为实习老师的我以眼神警示没起作用。于是我就故意找他回答问题,他自然是回答不上。被批评后这位同学心中不服就口出脏话。我就很生气地来到这位学生的面前,愤怒地对他说:“你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
笔者评论:吉诺特(Ginott, 1972)认为处理学生讲脏话,经常会有比讲脏话本身更多的麻烦。例如教师在台上听见学生讲脏话,常会要求学生再说一次,以确认他讲了什么。如果学生依照老师的要求又说了一次,老师可能会气得命令学生离开教室;如果学生照老师的要求做,老师面临更加尴尬的处境。此时,最好的方式是忽略这些语句,而不使其成为影响老师上课情绪、耽搁学生时间的理由。
案例1即为此种情况,由于传统尊师重道的观念,让为人师者更受不了学生对老师讲脏话,认为这是对教师人格的侮辱或挑衅。教师当然需要重视学生讲话时的用字遣词,不过学生讲脏话的原因很多,教师不要有多度的情绪反应,以免给教师自身带来更大的困扰。
二、 学生不当行为出现的原因
学生会出现不当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不当行为出现的原因才可以治本,毕竟预防胜于治疗。
1. 学生个人或同伴的原因
学生出现不当行为当然以其个人的原因居多,然而这些个人原因中也有先天遗传造成的,或是学生不可抗力的,例如像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学生。此外,学生的同伴间的原因也可能会导致不当行为,因为受到观察学习、同伴压力、从众心理的影响。
2. 教师个人的原因
教师的人格魅力、说话方式、教学活动、身教、教师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可能是学生不当行为出现的原因。
三、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理原则
老师一般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方式,通常都会运用到惩罚、忽略、说教等,而这些方式往往起不到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处理学生不当行为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人性尊严的原则
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第一原则就要设身处地想一下学生的感受。从小学到高中大家都是要面子的,要给学生台阶下,简言之就是要给学生尊严、在乎学生的感受。俗话说,“扬善于公堂,隐过于私室”,就是顾忌学生尊严的做法。
2.保持弹性的原则
老师会认为处理学生不当行为要考虑到公平一致,这并没有错,也很重要,但是真正的公平要“积极差别待遇”, 即不同的个体给予不同的待遇,所以不表示处理的方法都要一样,僵化而没有弹性。
3.就事论事的原则
就事论事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针对事件来加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予以批评、责难,不要情绪化,因为教师倘使陷入负面情绪恶性循环,就不容易依照上述原则处理问题。简明扼要陈述不当行为的具体处理,不要多言。
案例2:2010届,班上有位学生叫朱大贤,可调皮的同学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念“贤大朱(谐音先打猪)”。刚开始别的同学这样叫他时,他只是脸红并没有制止,有一天他的绰号被写在黑板上,他不堪忍受嘲笑爆发了,他把同桌的桌子推到,把书全部扔到了教室外面。回家后跟家长大哭大闹,吵着要改名字,第二天拒绝来校上课。
笔者评论:父母为孩子命名时,都是带着善意和爱心的,充满着美好的期望,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名字,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因为那也是自我尊重。案例2中的绰号刚开始其实是有助于其他同学记住他的好方法,如果教师以忽视的方式来对待,那么有些调皮的学生会变本加厉,此时可以参考以下处理办法:
1.如果这位同学不在意这个绰号,可以继续忽略,学生得不到任何回馈后,自然会削弱行为。
2.如果这位同学对此绰号感到不舒服,则可以用“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表明我不喜欢这样的绰号。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教学管理中德育教育也是如此。班级德育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作为班主任,不能拘泥于传统,要抓现象、看本质、对症下药、寻找规律, 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出适合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民杰.2007.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温恒福. 2002.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 中国教育报,2002-12-21(4).
[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PEP)五年级上册(学生用书)[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