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文本之花,酿生活之蜜

2015-06-29林云钦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作文

林云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1-0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习作教学成了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更是谈文色变。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当从文本入手,采文本之花,并逐步走向生活,酿生活之蜜,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采文本之花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遣詞造句、布局谋篇上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训练的模板。教师在教学中,可采撷文本之花,让学生阅读、领悟、模仿其语言表达、写作技法,并举一反三。

1.采句式之花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课文中的特色句子是学生模仿、借鉴、创作的最佳蓝本。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采句式之花,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紧抓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式练写。例如人教版《桂林山水》的第二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后让学生写一写。有学生这样写:妹妹的眼真圆啊,圆得像两颗珍珠似的黑葡萄;妹妹的眼真亮啊,亮得让你感觉它像星星在扑闪;妹妹的眼真纯啊,纯得像一汪清澈的湖水。这种特殊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原文句式的表达特点,还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感受到仿写的乐趣,一举两得。

2.采段落之花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我们现在所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都非常重视写段的训练。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课后就安排了了七次小练笔。教材如此明确地将读写结合起来,旨在让学生及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使动笔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采用多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则采用总分的段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学完这两段之后,我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家乡平潭的大海是美的。我们只要站在海滩上就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海中的每一块礁石都好似上天精心雕刻而赐予我们的:它们有的互相依偎,好似一对情侣;有的抱成一团,仿佛亲密的一家人。浪涛像个淘气的小孩,齐头并进地拍打着礁石。这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仿段式训练,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3.采篇章之花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花朵 。教师应就文采花,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梅花魂》开篇写了“我”看到故乡的梅花,就会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文章结尾又写了每当“我”看到珍藏的梅花图和手绢,就想到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学文后,告诉学生以后习作要学习作者这种写法,做到前有因,后有果;前有悬念,后有落脚;前有伏笔,后有交代;前面提出问题,后面给予回答。并模仿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也可以选自己以前的某篇习作按这种方式修改。

二、酿生活之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在广泛积累和自我认识中创造性地酿造生活之蜜, 让习作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1.延长酿蜜的时间

爱比克泰德曾说过“ 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习。”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生活的缩影,富有创造性,它不受时间的限制。

(1)酿昨天生活之蜜

自己的昨天、家乡的昨天、国家的昨天……昨天,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或重大纪念日,写写昨天的生活。如《童年的发现》一文体现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的情感。学文后,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自己的童年中都有哪些有趣的、难忘的事情,学着作者把它写下来。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查阅9·18事变的相关资料,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结合今天的实际写写自己的看法等。

(2)酿今天生活之蜜

“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叶圣陶语)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生活丰富多彩,可极少将精彩的生活存入脑际,习作时无话可说,教师平时应培养学生写日记、随笔或百字文的习惯。人文景观、对某种现象的思考、阅读收获等,都可以作为记录的对象,日积月累,就会有大量素材,习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3)酿明天生活之蜜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中不难看出,想像作文和记实作文一样重要。生活不当当是习作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依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融入学生丰富的想象,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教材中就安排了多次想象作文,如《未来的……》、《二十年后回故乡》等。课堂上,应全方位放手,开拓思路,鼓励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酿造明天生活之蜜。

2.拓展酿蜜的空间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处处要表词达意,也处处用到“作文”。“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扎根生活这一片沃土,拓展酿蜜的空间,习作教学才能不落窠臼。

(1)酿家庭生活之蜜

家庭是社會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选取学生典型的家庭生活场景,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酿造家庭生活之蜜。如在周末布置学生巧当家、下厨房、招待客人等;传统节日来临时,向长辈了解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并以日记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例如一个学生在《平潭的端午节》一文结尾写道:端午节让我感受到人们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纪念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家乡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它寄托着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灿烂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所以我们要传承它,发扬它。

(2)酿学校生活之蜜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蜜源。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使之成为“活教材”。如每周星期一上午的升旗活动、下午的主题班队活动,一年一度的校园传统节日,国家法定的节日,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师的有效引导势必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也就笔如泉涌。当然,除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常规的校园生活外,更应该带领学生投身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如中英文演讲、小歌手比赛、机器人大赛等。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时,教师还要认真选取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场景,结合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写作。

(2) 酿社会生活之蜜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生活环境,是时代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人际交往,培养语言和表达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再现。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福建欣阳生态有限公司、平潭烈士陵园、平潭光荣院、平潭福利院都是我校的德育基地。在相关的节日,我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写下生活的点滴,哪怕三言两语也好。如一位同学在参加了清明节扫墓之后写道:作为零零后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总以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听了烈士陵园管理员的介绍,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许多革命者为了家乡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为家乡的建设做些什么,就从保护环境做起吧!正因为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情感有了积蓄,也就有感而发。正如马克·吐温所言: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希奇;但这是因为虚构的故事必须符合可能性,而真实的事情却不必顾及这一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做追花逐蜜者,引领学生如蜜蜂一样,采文本之花,酿生活之蜜,紧握习作的成功之锁,打开一道道生活之门。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