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区规划建设“生态转型”研究

2015-06-28金云峰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区城镇化

金云峰 杜 伊 陈 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 200092

1 “生态转型”释义

1.1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生态转型”

“转型”一词最初多用于社会学研究,指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即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转变,意味着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引发问题的因素性质发生变化。“生态”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生态”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尽合理的,但目前一般取其褒义[1]。“生态转型”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从工业现代性向生态现代性、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过程[2]。在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要求下,“生态转型”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生态现代化过程。其中的“生态”因为目标主体——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而体现出多层价值,并且在不断演进的城市系统中逐步达成一种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进而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循环、生态安全的“顶级状态”[3-4]。

1.2 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

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隶属于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转型这一总体语境下,并同时隶属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范畴中,后两者的转型对于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具有整体性或功能性的制约。规划建设作为调控、利用城市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与两者的关系相互阐发、互为因果,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同时为带动这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表1)。

表1 生态转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体现

2 我国新区特征及其生态问题

2.1 我国新区的现状特征

有关研究学者对新区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全国新区规划总面积达73 996 km2[5]。同时,新区区位选择还逐步呈现区域性向心或相向发展甚至跨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区尚处于起步建设与发展阶段,学界对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当前部分实践中对新区与新城进行无差别使用。实际上新城、卫星城、新区、开发区等相似名词的模糊界定带给城市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诸多不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使用“新城新区”一词,但也并未给出更具体的界定。武廷海等运用广义的新城概念统筹归纳了新区、开发区、生态城、大学城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更新的多种形式[6],也有学者将当前出现的综合性新城开发等都归于新区范畴[7](表2)。

表2 我国城市新区的特征辨析

2.2 我国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问题

我国新区规划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可归纳如下:1)大多以占据农用地兴起的新区在我国规划固有的“以需定供”模式下对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造成威胁或破坏,如部分大型公共设施的超尺度化、无序开发等问题,一蹴而就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大街区、宽马路”成为新区标配却面临低效且可达性不理想的问题[8]。2)对非建设用地规划考虑不甚完善[9],真正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森林、植被、农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性仍未被正确认识。对建设用地范畴的绿地缺乏资源评估[10-11],以及新区开发建设普遍追求大绿核、大湖面等宏大景观效果与形态美,对绿地可达性、连通性、绿地生态效能的关注较少,导致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偏低。3)多个国际生态城规划建设虽集中最好专家、技术与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普遍来看理论分析支撑不足。实践先于理论的现状可能造成工程技术的生硬堆砌[12]。后期若缺乏巨额资金支持能否保持良好的效果,抑或这种小范围的生态成效是否可以广泛复制都成为值得思辨的问题。

新区不是功能相对单一的开发区、卧城,其逐渐丰富的综合生产功能或综合服务功能以及空间上在区域逐步趋于成型的组群布局,都表明新区规划建设需要更多思考。在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要求下,如何改变过去致力于发展土地经济的粗放型城镇化,并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新区的规划建设在当前需要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下,基于传统规划的建设实施与工程技术需要生态转型。

3 我国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

转型这一生态现代化过程说明“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生态[13],它是基于当前社会阶段的创新性解读。在新区规划建设的范畴体现的主要是人进行经济社会建设活动与自然环境或人工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1 新区生态转型的需求分析

3.1.1 功能强化方面

1)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有两大来源,一是自然来源,二是人工来源。其中自然来源包括各种环境要素,例如空气流、水流、自然的植被等[14]。当前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对自然循环产生了一定阻碍,出现了城市径流增加、城市内涝、自然植被大面积破坏等问题。基于生态转型的新区规划建设是着眼于如何设计这些环境要素及其运动形式,以实现物质循环,尽可能地减少废物降低污染。

2)能量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城市生态系统中大量的能量流转主要受人工控制。作为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当能源紧张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新区规划建设应尽量避免能源低效利用及过度消耗问题对外界环境造成压力甚至破坏。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基于生态转型的新区规划建设应力图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实现能源高效、永续利用。

3)信息传递。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应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15],通过信息高效地组织社会生产与生活功能。信息通信技术使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资源利用更高效,实现成本和能源的节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态转型的新区规划建设应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促使新区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健康反馈机制。

3. 1. 2 结构建构方面

1)系统层次性。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等原因,城市与区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区域资源缺乏系统高效地整合和利用,环境跨境转移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6]。相对于区域,新区是一个子系统,其内部也包含多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因此需要联系区域、片区、街区3 个层级分析新区规划建设的生态转型,有利于在实践中的控制与衔接。

2)要素多样性。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多样性对增加系统本身弹性、稳定性等至关重要。新区主张的大绿核、大湖面实质造成了生态要素较为单一的局面。生态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础,相互间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维持基本运行的基础。因此要考虑生态系统要素的多样性,增加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弹性。

3)结构镶嵌性。景观生态学研究通常在强调异质性的基础上表述、解释和应用镶嵌性[17]。新区生态要素缺乏异质性也造成生态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城市自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对外界存在极高的依赖性。镶嵌结构使新区城市空间与关键性生态空间等异质性要素相互支持,使得新区一方面承担原有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营造健康的城市环境甚至辐射到更大区域。

3. 2 新区规划建设的导向分析

生态转型实质是一种环境问题的现代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解决方案,通过政策和技术结合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18]。明晰各层面规划建设导向是新区规划建设内容有效落实的基础。

生态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跨行政界线的规划建设愈发重要。随着中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深化,在区域层面利用区域发展策略作为政策执行的载体的模式开始形成共识[19]。公共政策使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建设更加具有协调和整合特点,新区规划建设应遵循区域公共政策引导而与周边形成协作[20]。为增强传统规划建设弹性,使城市系统具有更强的抗外界干扰力以及自我恢复力,片区层面规划建设在技术控制同时仍需遵循政策的引导。基于新区不同类型及发展基础,应采取问题型、有限目标型的规划模式,确定关键生态要素,使其与适宜生态结构、功能和空间尺度对应以便实践的展开。随着尺度范围的缩小,在街区层面真正可实施的内容更加丰富。技术导向的规划建设内容基于城市生态可持续目标,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设计和适宜性、可行性等分析手段及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3.3 基于生态转型的规划建设内容

在规划建设相关学科的应用领域,实践核心都以“空间”为基础。我国各地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自然因素各异。应从辨析目标新区的具体生态问题开始,通过确定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生态转型的实际需求,将需求转化为对接实践的主要内容[18]。通过对个案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归纳,表3 列出了有助于实现生态转型需求的新区规划建设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基于改善城市生态问题而提出的。

表3 基于生态转型的新区规划建设内容

3.3.1 区域层面

新区作为区域的子系统其生态结构是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利补充。应通过梳理新区的山水、交通等骨架性空间,使其与区域层面的生态空间网络、生态基础设施、流域系统等要素形成镶嵌结构,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宏观指导下我国新区规划建设应注重对政策的空间含义的解读,发挥城市新区在区域生态系统中承担的功能[21]。通过认识区域生态系统运行中各种生态流的过程,例如流域、碳排放与碳固定过程等,有助于将区域环境可持续有关政策具体化,提高区域治理有效性。

3.3.2 片区层面

根据新型城镇化提出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国家调控政策,新区规划建设在片区层面的着眼点应转向规划建设质量提升。其建设可借鉴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紧凑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与方法技术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22-25],使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流等生态流密集且连续不断,实现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绿地系统与非建设用地是新区生态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传统规划注重用地分类的方法,可通过子系统方法梳理出功能性主导的新区防护、景观、保育、游憩等多个生态子系统[26-30],通过叠加实现新区生态结构的建构[31]。这不仅能更精确地评价绿地资源,同时提高了与新区生产、生活、服务等主要功能性空间要素耦合的可行性[32-34]。

3.3.3 街区层面

在我国从粗放型城镇化向精细化转型的形势下,街区尺度作为与设计实践最为密切的层面为生态化实践提供了主要场所。该层面的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元”。规划建设需要熟悉当中涉及的生态原理与规律,考虑设计过程中要素的复杂性与关联性,形成维持系统健康的“元—链—网”结构。该层面的规划建设运用生态工程、低碳建筑与园林营造技术以及生态智能监控等,将对强化生态功能大有裨益,能促进片区内具有明确设计与工程要求的要素与特定自然空间要素例如湿地、湖泊、河流、森林等耦合,使新区系统与外界具有较好的物质与能量交换[35]。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反思需要多维的理念、政策和途径[1],通过多学科共同努力去纠正当前出现的问题。规划建设作为调控、利用城市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方式,生态转型是缓解或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与环境问题的途径。

目前我国处于建设发展阶段的大部分城市新区应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探索者寻求生态转型。需要明确的是生态思考到成功转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接受反馈、调整方案再落实到“土地”的漫长过程,针对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现代化过程的“生态转型”是后续值得规划建设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王如松,李锋,韩宝龙,等. 城市复合生态及生态空间管理[J].生态学报,2014,34(1):1-11.

[5]朱孟珏,周春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新区开发的演变历程、特征及机制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2,27(9):80-85.

[6]武廷海,杨保军,张城国. 中国新城:1979-2009[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4(2):19-43.

[7]黄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 城市规划,2004,28(2):43-47.

[8]吴昊灵,袁振洲,田钧方,等.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新区交通规划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2):106-111.

[9]朱查松,张京祥.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J].城市规划,2008,32(11):41-45.

[10]金云峰,王小烨.绿地资源及评价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1):106-111.

[11]金云峰,张悦文.“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上海城市规划,2013(5):88-92.

[12]李浩.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国范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69-75.

[13]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1-5.

[14]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5]仇保兴. 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5):1-12.

[16]张京祥,殷洁,何建颐. 全球化世纪的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7]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17(5):3-11.

[18]金云峰,俞为妍,汪翼飞. 基于规划视角的城乡绿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2):44-47.

[19]Hajer M A. 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20]金云峰,周聪惠.《城乡规划法》颁布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影响[J].城市规划学刊,2009(5):49-56.

[21]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3):4-12.

[22]陈飞,诸大建. 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23]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40.

[24]王云,陈美玲,陈志端.低碳生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46-53.

[25]段龙龙,陈有真. 紧凑型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11):72-78.

[26]金云峰,刘颂,李瑞冬,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29(12):56-59.

[27]李晨,金云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防护子系统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442-446.

[28]王连,金云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游憩子系统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640-643.

[29]朱隽歆,金云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景观子系统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880-882.

[30]刘佳微,金云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保育子系统研究[C]//2012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369-372.

[31]金云峰,周聪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

[32]周聪惠,金云峰.城市绿地系统中线状要素的规划控制途径研究[J].规划师,2014(5):96-102.

[33]周聪惠,金云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等级控制体系框架建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4(3):30-32.

[34]周聪惠,金云峰.“精细化”理念下的城市绿地复合型分类框架建构与规划应用[J]. 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18-124.

[35]金云峰,杜伊,陈光. 生态工程综述:基于“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的视角[J].中国园林,2015(2):89-93.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新区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