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交际中面子协商行为研究及意义
2015-06-27朱晓洁
朱晓洁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话语交际中面子协商行为研究及意义
朱晓洁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话语交际要顺利开展,就要讲究交际方式的得体、成功和合作,其中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也是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面子的概念主要起源于东方文明,但是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面子这个不可回避的概念。交际要成功开展,交际双方就要根据多种因素,开展面子协商行为,再使用合适策略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话语交际;面子协商;合作原则;策略
一、引 言
近年来,语言学界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人们逐渐去挖掘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的本质,追求语言的自然属性。在话语交际理论的研究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理论,如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奥斯丁和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斯帕博和威尔逊的话语关联理论;还有卡南,辛格尔等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研究话语交际的本质,这些理论都在实践中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交际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理论、跨文化认同理论和身份协商等理论中,面子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学界在争论面子究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还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或仅仅是出现在东方文化中的一个概念?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主要是华人学者),面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东方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另一类学者认为,面子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只有度方面的不同,没有质方面的不同。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人们普遍认为面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是一个带有共性的概念,人们在研究话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面子行为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会话含义的核心内容就是Grice[1]的理论,认为交际会话的核心意义不是来自于语言的规约,而是来自于语言使用者的用语言、动作、语气、词汇、句子做事的一个功能。会话意义主要看交际发起者想要使对方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计划话语交际产生的意图等,在真实的话语交际中,很多意义来源于词汇、句子含义之外,谈话目的和意义一般在话语交际的双方默契中自然产生。根据此意义,格莱斯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在话语交际中一般遵循着四个方面的原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只有双方自觉的遵循着这些准则,会话交际才可以顺便开展。但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只是一个简略的哲学构想,这些原则大多数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现,许多的细节还是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内容。针对合作原则的不足,学者kasher[2]以合作原则为基础,对其原则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提出了新的会话准则,被学界称为“后格莱斯原则”,此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此三原则是对格莱斯准则的细化和升级。姜望琪指出,后格莱斯原则是对格莱斯原则进行重新解释和改造,在语言研究的领域中,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3]。
在会话合作原则和后格莱斯原则的基础上,Hecht&Warren提出了交际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话语交际和认同密不可分,只有把交际和认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把如何有效交际做出合理的解释,从交际者本身来看,自我理解和个人认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不同地区的文化圈对自我和认同有着不同的解读[4]。交际认同理论在吸收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交际不仅是影响交际者的身份,而且能促进交际者身份的社会实现,同时,身份和交际互相交错,身份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维系、调整和转换。在此理论中,认同这一概念存在于多重的载体中,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更是蕴含于社会层面,它主要包含个人的、实现的(enacted)、关系的和群体的四个层面。自我认同实现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双重协商过程,即自我协商和自我和他人及社会协商的过程,此理论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解释了认同构建的基本规律。符号互动学理论认为,个人在界定自我的时候用单词I,在和他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就是使用宾格的代词me,主格的代词表示思考着、行动中的自我,宾格代词表示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从他人身上反映出的自我形象。交际认同理论中的交际者在自我角色选择时,要受到诸多因素如文化、教育、社会地位、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权利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和交际认同理论一样,由Collier&Thomas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也认为,不应当把文化看作是交际者中的独立变量和先验性事物,文化应该是跨文化交际中形成和管理的多重因素之一,他们借助于系统理论框架,对跨文化和文化重新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对文化认同理论做出了解释性的分析[5]。Collier&Thomas认为,文化认同是指:“对具有共享符号、意义及行为规范群体的确认和认识上的接受”,这其中各自文化的核心符号系统是文化认同最具代表性的表征。交际双方文化认同在话语交际活动中被构建和重构,表现在交际者是存在(being)和话语行动(discourse action)的综合体[5]。文化认同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借鉴了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学观点,揭示了文化认同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他们也认为,文化认同理论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文化认同协商过程受到了社会等级和不同权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它把跨文化能力看作仅仅对交际者文化身份的确认能力,只是从话语交际方面去描述交际能力,这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Adler认为,构建人类跨文化的认同是塑造文化中介人(man of in betweenness),打造联合式身份的过程,他认为,跨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人们摆脱特定的民族文化的束缚、自由地跨越文化的边界,成为不隶属于任何文化群体的、介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文化人的过程[6]。Kim则认为,跨文化认同构建过程是交际者双方作系统性文化调整,消弭排斥性认同,吸纳新文化元素,不断回归自我、融入人类共同体的发展过程[7]。综合以上的理论,戴晓东创建了自己特色的、系统的跨文化认同理论,此理论主要阐述了以下方面的内容:跨文化认同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维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让文化主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进而构建跨文化的认同。概念“认同”是一个人的自我界定,一个对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确定“人是什么、在哪儿”的“自我”解释,文化认同就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属于的文化群体的归属感,跨文化认同超越以往的认同观,体现了交际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开放观点,承认和欣赏文化差异性,整合不同文化元素,实现自我更新和文化创新的品格[8]202-239。该理论整合了东方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力图在文化整合和协商中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但此理论只是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自我和他人构建中庸的文化关系,还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微观层面的问题的深入讨论,在此问题方面,面子协商理论就做出了很多详细的研究和解读。
三、面子协商行为研究及意义
围绕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冲突的问题,Ting创建了面子协商理论,该理论主要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冲突的问题,借鉴布朗和莱文森语用理论有关礼貌原则的论述,同时引用了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还参考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取向理论,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命题,解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话语交际双方对面子的不同认知与偏好,以及维护面子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9]。
面子是什么,多少年来学界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概念。有的学者如Ho就对面子不是什么进行了描述,他认为面子既不等同于身份、地位,也不等同于一个人的声誉和声望,这些因素只是面子的一些外在表征,面子概念应该和交际中的社会认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10]。在对面子的定义描述中,学者多从社会学视角和心理学视角进行界定。在社会学视角方面,Tajfel认为面子并非一个人的个体属性,而是体现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中国人的面子是用以维护森严的等级差异及社会稳定性要素之一[11];Goffiman认为面子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极力主张的正向社会价值,也是其他人认为该个体所具备的社会价值[12];金耀男把面子定义为社会对人能看得见的认同,它们可以是社会身份、政治权力和学术修养等。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们更多地从心理认知方面来描述面子的概念[13]。Brown&Levinson认为,面子就是个体要求他人认可的公共自我形象,是一种情绪投入,可以丢失、维持或增加,并且在交往中需要时刻留意[14]。Ting则认为,面子指在某种关系情景中,个体所主张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心像[9]。陈之昭将面子定义为,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人物对该属性的评价之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15]。简而言之,翟学伟则把面子简述为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16]。
在面子概念包含什么种类的维度,从不同的视角来分,Brown等根据自我形象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17]。后来,Smith把此维度进一步细化,分为自我控制的自主面子,个体作为伙伴评价的交情面子,以及有关个人能力评估的能力面子[18]。华人学者一般认为面子至少包含两种社会赞许的价值,即个人品德和成就。如何在面子的维度方面体现表达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是单个的概念难以做到的。赵卓嘉从四个维度对面子概念进行了描述,一是基于能力要素的面子,二是基于人际关系的面子,三是基于个人品德的面子,四是基于个人需要的面子。在面子的度量方面,东方文化背景的人认为,面子是可以计算大小的,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成就、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权威、出身背景、社会关系、道德品质等非个人因素和个人因素都是影响一个人面子大小的因子之一[19]。在如何对面子的大小做到具体的量化,存在诸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所以目前的研究很少在面子量化上纠结,大都在研究影响面子的诸多因素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Ting创建的面子协商理论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构建积极身份的问题进行探讨[20]。一般来说,东方文化侧重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侧重于个体主义,东方文化对权势距离感受较深刻,西方文化对权势距离感受较少。在面子协商理论中,面子的意义一般和身份、形象的意义大致接近,在某些社交场合是可以互换的。面子行为指交际双方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使用具体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来维护面子、捍卫自己荣誉的行为。在维护面子活动之前,交际者一般要进行面子定位的行为,即首先表明交际者考虑的是自我、对方、还是双方的面子,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面子,即自我的面子(self-face)、他人的面子(other-face)和互相的面子(mutual-face)。在话语交际中,当自我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交际者会使用策略去维护自身的面子。在对方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交际有时也会极力维护对方的面子。更多的场合,交际双方都会使用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维护对方的面子,使交际能够顺利开展。虽然影响面子的因素很多,诸如性别、阶层、文化背景、宗教等,但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势距离还是比较核心的因素,对面子行为的影响较大。
在维护面子的过程中,交际者一般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交际者把对方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看得同等重要,积极维护双方的面子;二是交际者不关注自己的面子,但同时也不维护对方的面子;三是交际者高度关注自己的面子,而不重视对方的面子;四是交际者不关注自己的面子,而高度关切对方的面子。这些维护面子的动向表现在不同的社会交际者身上,交际者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任务性质、宗教文化、对方身份、权势距离等做出合适自己的选择。
从交际者自身考虑,在面子协商过程中自我理解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自我理解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类型,一种是依赖类型。在具体的表现中,个人主义者倾向于独立型的自我理解,集体主义者则倾向于依赖型的自我理解。以此为基础,戴晓东提出了四种自我理解的模式,双重自我理解、以独立为取向的自我理解、以互相依赖为取向的自我理解和以暧昧为取向的自我理解[13]。在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面子协商的过程中,交际者对独立型和依赖型都重视的自我理解者多使用综合策略的考虑,面子协商过程很少显得隐晦。双重自我理解者多应用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去面子协商,过程也很少显得隐晦,同时,双重的自我理解者在面子协商的过程中,多运用主导和竞争的方式,面子协商过程也较少保持隐晦的特点。和双重自我理解不同,以隐晦为取向的自我理解者在面子协商过程中,多寻求第三方介入来处理面子冲突。综合来看,双重自我理解者更能够从容处理面子协商中冲突,独立为取向的自我理解者处理面子冲突较多,处理的方式也较为简单,以隐晦为取向自我理解者多偏好忽略或寻求第三方的介入模式。
虽然面子协商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和肯定,在实践中也有很多的验证,但仅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视了交际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含义和解读也有一定的不同。同时,这些使用归纳法得来的概念和命题,力争包括所有情况的同时,失去了一定的通用性和公理性。
四、面子协商行为的策略及意义
面子协商行为的策略是指交际者在面子协商过程中,使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维护自身或对方面子的行为。当然,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因素都会在面子协商策略中有所体现。面子协商策略有积极的主导和捍卫,消极的有回避、屈服、伪装或寻找第三方介入等形式。当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受到威胁时,交际者就会使用预防性策略和恢复性策略,前者包括强调可信性、呼吁不轻易下定论、预先表明、预先道歉、避免正面答复和推卸责任等方式;后者主要包括直接冒犯、辩解、争论、幽默、物质赔偿、被动进攻、回避和道歉等方式。
根据不同的个人价值取向,个体主义者倾向于使用自我恢复面子的策略来处理面子协商过程的问题,集体主义者则倾向于使用预防面子丢失的策略,因为他们会竭力避开对面子有威胁的事情。很多情况下,交际者都会综合使用这两种策略,恢复性面子行为策略可能出于情景归因,也可以是处置归因。情景归因者把面子威胁的责任归咎于对方的责任、能力、性格的外部因素;处置归因者则相反,把面子受到威胁的责任归咎于个人能力或个人性格等内部原因,这两个归因模式在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中间程度体现会有所不同,也会在面子协商过程中综合体现出来。针对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协商策略,Cupach对这些策略和做法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了在不同的面子协商过程中,交际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策略的要义[21]。如表1,表2。
表1 应对自我和他人面子维护协商的策略
虽然Cupach力求找到在跨文化交际者面子协商策略的共性加以概括,但是面子协商策略总是受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场合等具体因素影响,具体的策略要义不可能将其穷尽。在话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常常处于不同的权力地位,难以回避权力差异、身份歧视和文化压制等障碍,面子的协商策略显然要涉及到面子的冲突、反思、妥协、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交际规则的重塑。
五、结 语
面子是个极为复杂的概念,面子是和荣誉、正直、低贱、羞耻等个人内在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面子也是和社会地位、权势、影响力等形象相结合。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人要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和对方进行平等公正的交际,不要只是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规范来解读对方的信息,文化理解和共识的桥梁是跨文化人格的建立。只站在对方立场进行文化移情,也会使交际者失去其主体地位,这样只是面子协商策略的权宜之计,不会真正有效地促进交际顺利进行。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中面子协商行为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最终内化为人们心中的跨文化人格,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1]Grice, H. P. 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ed.). Syntax and Semantics 9: Pragmatics [C].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113-128.
[2]Kasher, A, Conversational maxim s and rationality. In Kasher ( ed. ). Language in Focus: Foundations, Method s and Systems[C].Dordrecht: Reide, 1976:197-216.
[3]姜望琪.也谈新格莱斯照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29-36.
[4]Michael L. Hecht&Mary J. Warre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Future Directions [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5:257-258.
[5]M.J.Collier &M.Thomas, Culture identity: A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M].Newburey Park: Sage Publication, inc.,1988:99-120.
[6]P.S. Adler, Beyond Cultural Identity: Reflection on 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man[M].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410-425.
[7]Y. Y. Kim,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M].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Inc, 2001:68.
[8]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S. Ting-Toomey,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 face-negotiation” [M].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1988:213-235.
[10]D.Y.Ho, “On the concept of face” [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81,868.
[11]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London: Academic,1978:27-60.
[12]E. Goffiman, Interactive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7:38-41.
[13]金耀男.“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M]//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P.Brown &S.C.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61-68.
[15]陈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M]//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7]P. Brown,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the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s: The Case of Tzeltal Irony[C]//GOODYEN.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Express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Social Bias in Human Intellige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53 -174.
[18]A.H. Sm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trans, by Zhang Mengyang,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2005:24.
[19]赵卓嘉.识团队内部任务冲突的处理:感知面子威胁的中介作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41(1):187-200.
[20]S. Ting-Toomey, The Matrix of Face: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M]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8:71-92.
[21]William R. Cupach, 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 Facework in Intercultural Relationships [M]. Thousand Oaks, 2005:195-210.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Research on Face-negotiation in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its Meaning
ZHU Xiaojie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Maintaining mutual face is a key factor in a successful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besides appropriateness, success and cooperation. The concept of face cannot be ignor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although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ncep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orient.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a communication both parties should carry out the action of face-negotiation using the proper strategies, and thus communication can reach a desired goal.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face-negotiation; cooperative principle; strategy
G710
A
1009-8135(2015)01-0119-05
2014-09-27
朱晓洁(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浙江省2013教育科学重点课题(SB121)、2013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规划课题(136231020)“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外语师生对话式教学和学习日志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