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赢了红包大战又如何?
2015-06-26罗超
罗超
全民“摇一摇”红包十分契合腾讯的互动娱乐基因。72亿次1.2亿个红包,就是说平均每摇60次才能抢到一个,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是一直摇到最后都分文不见。不论摇到没摇到的,都是为了几块钱操碎了心……。朋友圈段子手更是直接说“感觉就像一帮用iPhone 6的逗比去垃圾桶翻找塑料瓶卖几块钱”。
不论是摇一摇,还是抢红包,都一个字:累。最初好玩,到后面却会觉得疲劳空虚—就像通宵网游结束的感觉一样……。毫不夸张地说,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抢红包插件这些玩法又在毁掉红包。大家都知道这背后有许多商家在助推,我将其归纳为“疲劳营销”,有趣转变为疲劳,红包成为“抢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相信人们对春节红包的热情只会越来越低。
在注意力凝聚上腾讯是除夕夜的老大,就像阿里巴巴(以下将成“阿里”)在双十一的地位一样。不同的是,阿里在双十一获得的注意力直接转化为商家订单,通过广告赚得钵满盆满。腾讯获得了巨大的零散注意力。腾讯本来就不缺乏注意力,就算没有红包大战,人们在春晚和在春节都会不断使用《微信》。
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成为腾讯的负担:变现难。尽管《手机QQ》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最多用户和时长的APP,但它在移动商业化效果上不及百度和阿里。百度移动营收比例已达到42%,阿里双十一移动交易额近50%,腾讯没有具体数字。腾讯在2015年重点,体现在《微信》上就是变现。
对于商家来说,效果究竟如何?抢到红包的有几个人记得是谁发的?有谁去了解了品牌本身?传统品牌广告通过图片文案、视频故事等传递品牌文化和故事,微信红包只展示名字,它连合格的广告都算不上。流量的互联网擅长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广告,而不是品牌广告。如果厂商赞助的积极性降低,通过送钱获取注意力的方式也不可持续—免费模式被验证,但送钱模式难以为继,看看“滴滴”和“快的”现在得靠合并收场。
除了注意力,腾讯获得数量蔚为可观的绑卡用户,这并不等同于活跃用户,只能算移动支付注册用户。如果要较量绑卡,银行早是移动支付最大赢家,支付宝同样已远超《微信》。银行和支付宝们的竞争力在于,在用户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回来了。在习惯、品牌这样的软实力背后,是银行和支付宝们在场景上的积累。
PC时代,支付宝之所以让财付通一直追不上,淘宝居功至伟,网购是PC网络支付的最大场景。除了淘宝,第三方网站需要交易时同样首选支付宝。新的变局在于,移动支付场景变化了,不只是网购,而是海量生活服务消费。有在手机上下单的比如手机订票,也有线下通过手机下单的比如便利店,这些是繁杂碎片化的支付场景,各方都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