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的民运工作
2015-06-26孙国林
孙国林
抗战时期,延安对青年工作十分重视。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关怀下,健全青年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出刊物、办学校,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艺活动,极大地焕发了青年们的活力和积极性。
党中央积极支持 确立青年工作指导思想
延安时期的青年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指导下开展的。党的领导人不仅在关键时期,提出青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年工作中的偏差,而且还经常参加青年们的集会和活动,或讲话或题词,指导青年运动健康发展。
1936年11月1日、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保安讨论共青团工作。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冯文彬报告工作后,周恩来发言认为,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的基本方针不变,但团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应该改变,使其成为群众性的抗日团体。会议作出《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指出: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其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性质的青年组织,吸收广大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中来,把发扬民族文化、争取民主自由,作为青年运动的最中心任务。这一决定导致不久后青年救国会的诞生。
1937年4月10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青年工作。由冯文彬报告即将召开的西北青年救国会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周恩来发言认为:青年工作要依靠多数,工作纲领要拿到群众中讨论,重在下层发展组织,克服关门主义。毛泽东指出:青年工作依靠多数是很重要的,不要孤立。
1938年4月15日,毛泽东为《新中华报》举办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一周年纪念特刊”题词:“青年是抗日战争的生力军,目前青年团体的任务是团结全国一切阶层的青年男女,大批地走上抗日战争的战场去,充实正规军的战斗力,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后方的青年人,也是一切为着战争胜利而工作。中国的解放主要依靠青年人。”对青年寄予厚望。5月4日,延安举行纪念五四晚会,毛泽东出席并讲话。他号召青年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奋斗。
1938年5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青委”)。青委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青年运动情况;掌握青年运动方针政策;调剂青年运动干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中央青委书记由党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兼任,副书记为冯文彬,地址设在杨家岭半山腰,与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毗邻。6月7日,中共中央要求加强战区青年工作,指出战区青年工作的中心是:(一)建立青年半武装和武装组织。(二)加强青年文化政治教育,协助党政机关开展国民教育和文化运动。(三)改进青年生活,提高青年地位。(四)积极参加瓦解敌伪军的工作。
1939年4月5日,中共中央青委发出关于根据地纪念五四运动的指示,决定将5月1日至7日,定为青年参战运动周。西北青年救国会已提议将“五四”这一天定为青年节,各级青委在党的领导下,应具体计划“五四”青年节的纪念工作。4月6日,八路军总政治部、中央青委发出关于部队纪念青年节的指示。要求:拥护将“五四”作为青年节,在原有基础上使青年工作更加活跃起来。4月16日,《中国青年》刊发朱德对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的演讲《青年要学会打仗》,指出:革命青年在今天要是不会打仗,决不会把中国弄好,革命决不会成功。
5月1日,毛泽东发表《五四运动》一文。这是毛泽东为延安的《新中华报》写的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文中首次提出这样的论断:“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5月4日,毛泽东在抗大五大队坪场举行的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作关于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其中指出,现在规定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这是很对的。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先锋队的带头作用,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的模范。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重申了判定一个青年革命或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标准。该文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评价了青年运动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号召青年学生到群众中去,号召全国青年向延安青年学习。这是指导我国青年运动发展的重要文献。会后举行了篝火晚会,冼星海指挥大家高唱他创作的《生产大合唱》。这次纪念会有1万多人参加,在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5月30日,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模范青年授奖大会,毛泽东出席并作《永久奋斗》的讲演。他说:中国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就是“永久的奋斗”,模范青年应是永久奋斗的模范。讲话后他给模范青年授奖章。6月6日,延安举行模范青年授奖大会,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模范青年是代表中国老百姓的,要一生代表他们,”“中国革命没有成功,要长期奋斗,永远奋斗!”毛泽东在《反投降提纲》中明确指出:青年运动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争取青年的多数在抗战与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下。
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要亲身参加革命斗争,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
1940年2月19日,毛泽东出席延安青年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并讲话。他说: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宪政。打倒日本需要青年,参政也需要青年,青年应是宪政运动的先锋队,延安青年要推动全国青年起来为促进宪政运动而奋斗。5月,毛泽东在《中国青年》第2卷第7期上题词:“目前中国青年的唯一任务就是打胜日本帝国主义。”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青年工作。在听取冯文彬报告青年工作后,毛泽东发言说:青年工作是整个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一部分,各种民众工作的共同目标是抗日,青年工作要与党的整个工作联系起来。
1941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听取中央青委书记凯丰关于青年工作的报告。在讨论中毛泽东指出:抗战时期青年工作是有成绩的,但在组织问题上有缺点。中央青委主要是政治领导,过去对掌握政策注意不够。不要搞“基干组织”,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把落后群众提高起来。6月4日,中共中央制定《关于青年工作的方向》,指出:现在党的青年运动的总任务仍然是团结整个青年一代。不但应组织全体工农青年,还应极力争取地主、富农、资本家出身的青年,仅仅打击与孤立那些绝对、坚决不愿悔改的汉奸分子与反共分子。所以,青年运动的组织形式要与此任务相结合,而青救会就是适合于团结各界青年的主要的组织形式。
1942年2月6日,中央发布《关于根据地各地青委组织与工作暂行条例》。指出:目前在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各级内设立青委,区委以下一般不设青委。青委为同级党委下属部门,需绝对服从同级党委领导。青委一切较重要的指示,需经过同级党委审核与批准,方可发出。这就保证了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及青年工作的正确方向。
健全组织机构 奠定青年工作的基础
党中央与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刚一立足,就开始抓青年团和青年工作。因为长征中团组织工作顾不上抓,这时抓好青年组织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在陕北的下寺湾开始组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决定共青团中央局驻在瓦窑堡,书记凯丰,秘书长胡耀邦,组织部长王盛荣,宣传部长刘英,军事体育部长王盛荣(兼),儿童局长赖大超,中央团校校长由凯丰兼任,少年先锋队总部队长由赖大超兼任。从此,团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1937年,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全国广大青年一致抗日,决定对共青团加以改组,使它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非党性质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宣告西北青年救国会正式诞生。出席大会的有河北、东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的青年代表,共300多人。国共两党都派了代表出席。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徐特立等先后讲话。毛泽东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现在要巩固这个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抗日,希望大家把共产党的策略口号向全国青年宣传解释。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任务的决议》,指出:争取青年抗日的民主权利,是实现对日抗战最中心的一环。大会还通过了向全国青年救亡团体提出的《全国青年救国纲领(草案)》《中华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简章》,以及向国共两党中央的通电。通电表示:“本会热烈的盼望,两党对日抗战、对内民主、和平统一、改善民主的共同纲领,本会率领西北青年健儿,为这样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选出55名执行委员。18日,西北青年救国会召开第一次执委会,推选冯文彬、高朗山、李瑞山、胡耀邦等9人组成常委会,以冯文彬为主任,组织部长王盛荣,宣传部长胡乔木。至10月,已有19万左右的青年加入青救会。1938年11月,西青救在延安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到会作关于抗战形势和统一战线问题的讲话。他说:武汉失守,抗战将要进入相持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全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作为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机关。
1938年10月2日至7日,边区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央大礼堂召开,204名代表参加大会。高朗山报告大会意义,党中央代表贺龙在会上提出4点要求,希望把边区的青年工作当做模范推广到全国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党委代表王观澜、中央青委副书记冯文彬等都讲了话。1940年9月7日至13日,边区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朱德、张闻天出席祝贺,冯文彬作大会总结。
1941年9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作出关于中央青委组织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央青委由凯丰、冯文彬、宋一平、蒋南翔、高朗山5人组成。凯丰为书记,胡乔木、冯文彬先后为副书记。1946年10月,为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决定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择地试点。很快,在延安、绥德开始了试建工作,青年组织发展到新的阶段。
组织青年活动 凝聚青年革命力量
青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热情、最积极的人群,有了党的指引,有了青年组织的号召,他们冲锋在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创造出重大业绩。
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2月20日,共青团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学校和各界同胞书宣言》,声援北平和各地学生的抗日救亡的正义斗争:“当前的民族危亡已处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团结则生,分裂则死。只有中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地域疆界,不分民族区别,实行共同奋斗,才能挽救民族的灭亡!”并呼吁“一切爱国的青年同胞和青年组织,大家在抗日救国的义旗之下联合起来,欢迎一切赞成抗日救国的青年,加入我们的抗日救国青年团”,“把抗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这是延安时期共青团中央最早对国内政治事件的表态和参与。12月27日,团中央又发表《关于学生爱国运动宣言》,号召爱国学生运动“要与国内广大民众的斗争相结合”,“声讨卖国贼蒋介石,驱逐日本出中国”。
1936年5月3日,共青团中央发出《给全国学生的信》,提出:学生本身也需武装起来,要继续到民间去,扩大宣传和组织工作,注意统一战线的建立。1940年2月20日,针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延安各界成立宪政促进大会,吴玉章为理事长。随即,延安青年宪政促进会成立。此后,延安青年举行了多种宣传活动,号召广大群众投入反暴政、反黑暗的民主斗争中。
1943年3月29日,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召开青年大会,纪念黄花岗烈士就义32周年。会后,各单位的青年组织召开座谈会纪念学习先烈们的英勇斗争精神,投入与日寇的最后决战中去。
此外,在大生产运动、反对德国侵略苏联、拥军优属、秧歌运动、整风运动及修建延安飞机场等活动中,延安青年都最显活跃。当时,各单位大都建有青年突击队,遇到艰巨任务都冲在前面。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话:“突击队员冲在前,任务准能提前完”;“突击队一冲锋,任务肯定能完成”,青年突击队受到普遍赞誉。
创办青年刊物 丰富青年工作形式
青年刊物是党指导青年工作的工具,也是青年们表达思想的重要阵地。延安时期党很重视青年的办刊工作。
1939年4月16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联合,在延安创办了《中国青年》杂志,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32开本。毛泽东题写刊名。1941年3月休刊。《中国青年》办得生动活泼,文章短小,文字生动,既有时事简报、科学知识、马列理论、人生感悟,又有诗歌、小说、漫画、歌曲等文艺作品。陈学昭、柯仲平、萧三、何其芳等文学家,力群、夏风、古元等画家,冼星海等音乐家,张闻天、艾思奇、冯文彬、胡乔木等领导人和理论家,都在该刊发表过作品。因此,它成为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一本青年刊物。
1941年4月,大型壁报《轻骑队》创刊。它是由中央青委机关主编,陈企霞、李锐、童大林、于光远、许立群、王若望等业余编辑的墙报,竖立在延安北门外延河西岸的文化沟(原称大砭沟,因这里有很多文化机关改名)路边,有十几米长。每周出一期,有故事、杂文、诗歌、漫画、短论、顺口溜等。
后来,壁报又设置在南门外的闹市区,围观者甚多。壁报主要是对延安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讽刺。朱德曾向编委会提出批评,要他们注意批评的态度和方式,多做有利于革命团结的事。延安整风全面展开后,《轻骑队》编委会公开登报作了自我批评,调整了编辑方针。
此外,延安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均有“青年专页”或“青年”专栏,报道青年活动,刊登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和指示,受到青年们的欢迎。
建立青年学校 培养青年干部人才
青年人精力充沛,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大都渴望获得学习的机会。基于此,党在延安时期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青年学校。无论是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还是鲁迅艺术学院、部队干部艺术学校、地方艺术干部学校,其学员大都是不远千里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革命理论,获得工作技能和本领,然后又奔向前线或敌后,为民族的解放而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两所专为培养青年干部创办的学校,即安吴青训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安吴青年训练班,原名西北青年训练班,创办于1937年10月,初设在延安办了4期。后来,根据中央指示,1938年1月迁至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村而更名。除讲授社会科学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外,侧重于军事技术、军队政治工作和民众运动等实际训练。其宗旨是:“培养青年干部,服务抗战。”冯文彬任班主任兼教员,胡乔木任副班主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都对青训班十分关心。毛泽东为青训班题词,朱德担任名誉班主任,并为青训班作报告,林伯渠多次到青训班给学员讲课。1938年至1939年,该班曾派出7个战地工作团,到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夏,该校的一部分与陕北公学等学校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抗日前线。另一部分组建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如果从1937年10月的西北青年训练班算起,到1940年4月结束,安吴青训班历时30个月,共办14期,培养学员12000余人,被誉为“青年干部的摇篮”。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0年5月3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设在大砭沟。校长陈云,副校长冯文彬。学员有在筹备期间入校的安吴青训班部分学员和从敌后根据地撤回青训班的战士团员及边区青救会干部总计300余人。全校分为6个班,第一班是高级班,学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丰富的青年运动工作经验,学期为一年;第二、第三班是普通班,学习一般的政治理论和青年工作方法;第四班是陕北干部班;第五班是军事班,培养青年军事干部。第六班是儿童班。1941年1月底,青干校实行正规化学制,学期为两年,分高级、中级、初级、艺术、军事五部。该校还成立了直属剧团,由前西青救第一剧团与大后方来延安的四川旅外剧团联合组成。1941年初,青干校成立了艺术部,边学习边排练苏联名剧《铁甲列车》,于5月1日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演出,受到好评。9月,该校与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
组织文艺团体 活跃青年文娱生活
文艺是青年的天然爱好。他们在歌舞演出中抒发感情,接受形象化的教育。针对这一特点,延安时期特别重视青年们的文艺活动,使延安成了“歌咏之城”,充满勃勃生机。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当时青年们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精神却很愉快,欢天喜地学习、工作着。
1937年初,延安青年剧团成立,以延安师范学校等单位的青年为骨干,利用业余时间编演青年爱看的戏剧。6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歌咏队成立。7月,以青年剧团为基础建起儿童剧团,八一节举行了首场演出。1939年7月,西青救为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建立了两个剧团和一个少年剧团,在延安及周围地区进行演出,受到各界的欢迎。
1940年4月12日,西青救将所属的几个剧团进行整合,成立了西青救总剧团,受中央青委领导。同时,在青干校设立了直属剧团。8月10日,直属剧团和青干校联合演出了曹禺的名剧《雷雨》。报端评道:“青年人是富于创造的,青救总剧团在这次演出中表现了他们的创造与苦干精神。”这次演出经费不足300元,“西青救总剧团这种艰苦的工作作风,应该是今后艺术工作者所共同发扬的”。为救济绥德灾区,他们将义演售票所得420元票款全部捐赈。5月15日,延安青年大合唱团成立,由中央青委宣传部领导。它的宗旨是:联合延安青年音乐爱好者,研究提高音乐知识和演唱水平,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活跃青年文艺生活。
1941年1月3日,在党中央组织部和中央青委支持下,由青年俱乐部主任宗池(现名褚志远)和文化俱乐部的王地子共同组织的规模较大的第二场杂耍晚会,在中央组织部大礼堂举行。这场晚会定名为“青年晚会”,陈云、李富春、林伯渠、冯文彬等都来观看。参加演出的人员有炊事员、留守兵团作战科长;有鲁艺的学生、教员、专家和名演员。特别是杂技专家张金奎参加演出使节目更加精彩。青年晚会比以往的晚会有了较大改进,武术、杂技、魔术节目都配上了音乐。鲁艺组织了小乐队,由时乐濛指挥,向隅、李鹰航、李焕之、张鲁等名家参加演奏。歌唱家杜矢甲、音乐家郑律成、著名演员王大化都登台放歌。晚会还增加了京剧音乐选段演奏、二胡独奏等。演出长达4个小时,观众掌声不断,久久不肯离去,轰动延安。
1941年3月15日,边区青委与文协就筹建面向青年的“星期文艺学园”问题举行商讨会。参加者丁玲、罗烽、雪苇、舒群、萧军。议定每周日上一次课。园址设在文化俱乐部。同时,对办园宗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问题作了研究。决定于4月15日招生, 5月开学。学园主持人有:罗烽、刘雪苇;讲师有:丁玲、周立波、白朗、艾思奇、何其芳、周扬、周文、吴奚如、吴伯萧、李又然、柯仲平、草明、高阳、胡乔木、陈荒煤、雷加、曹葆华、舒群、欧阳山、刘白羽、魏东明、萧三、萧军、严文井等延安文学界大家。第一期从来自延安20多个单位的120名考生中录取40名学员。学园共办3期,培养青年文学爱好者近200人。1942年6月21日,因教师们忙于其他工作,学园宣告结束。
1941年9月下旬,青年艺术剧院在延安成立,属中央青委领导。其前身是西青救总剧团。剧院设在延安北门外的文化沟。成立之初,由青联和文委共同研究,设立了9人组成的青年艺术剧院理事会:冯文彬、艾思奇、塞克、萧三、蒋南翔、邓洁、徐以新、吴雪、王真等。冯文彬为理事长。9月23日,召开了首届理事会,中宣部副部长凯丰亲临指导。会议详细讨论了青艺今后的工作方针和发展方向,最后确定:该院为职业艺术单位,要积极发展剧场艺术,掌握中国优秀的戏剧,介绍世界名剧及理论,在奠定中国的、民族的演剧艺术中尽一份力量。12月,青艺又增加了儿童艺术学园,负责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由张一鸣负责。
此外,延安各机关、学校、工厂、农村、部队、医院、文艺团体等,均建有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文艺小组,由青委、文委和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联合管理,不定期地聘请丁玲、萧军等专业作家当面辅导、讲解文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最多时文艺小组有近百个,学员上千人。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