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越江蛟龙”健身
——探望“手术”中的延安东路隧道
2015-06-26彭子晖
谭 婧/文 彭子晖/图
为“越江蛟龙”健身
——探望“手术”中的延安东路隧道
谭 婧/文 彭子晖/图
古今中外,城市和江河似乎总是唇齿相依。许多城市文明伴水而生,发展更离不开河流的孕育和滋润。同样,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逃不出苏州河的历史缠绵,忘不了黄浦江的沧海桑田。直到1971年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桥隧道通车以后,上海才正式告别了跨越黄浦江只能靠摆渡的岁月。从那以后,十多条隧道接连成功穿越浦江,越江隧道工程“遍地开花”,天堑变通途。
虽然延安东路隧道通车晚于打浦桥隧道,但如今,它的日均流量8.3万辆,是上海饱和度最高的一条越江隧道。近日,延安东路隧道开启了服役近30年来首次“旧貌换新颜”的整体升级改造,此次大修之后,它将跻身国内最先进的隧道行列。
施工人员对延安东路隧道中的风道板进行拆除,将全横向通风模式改为纵向通风。
隧道老了,得为它“动个手术”
延安东路隧道是连接黄浦江东西两岸最重要的通道之一,由南北两条隧道组成,共4条行车道。隧道浦西出口直通延安路高架,浦东出口则连接世纪大道,贯穿浦西浦东的心脏地带。其中北线隧道建成于1988年,现已运营27年;南线隧道建成于1996年,也有19年的服役期。
随着浦东的飞速发展,曾经“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逐渐成为上海过往岁月的声音印记,延安东路隧道挑起重担,串联起一个城市两岸的生活起居、发展延续。但是,由于建成时间较早且早期标准偏低,即使做过小修小补,监控、消防、照明、通风、排水等各种系统和附属设施也都到了该“退休”的年龄。随着运营风险加大,陈旧、老化设备的更新是本次延安东路隧道“大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除了陈旧,拥堵也是这条隧道被赋予的色调,过于繁忙的交通让它承载了过重的负累,远超当初设计流量。隧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行状态,由于渗漏水点增多、车道板有部分露筋现象、路面沥青老化等病害,行车舒适度和结构服务能力下降,因此,对隧道的结构实施修补、加固是另一项“手术”内容。
本次对延安东路隧道“动刀”也是为了与“东西通道”相互匹配,在建的“东西通道”是浦东重要的交通走廊,未来它将与延安东路隧道连接,驾车走延安东路隧道可直抵浦东金桥。两个工程建设同步实施,避免了对交通的反复影响,符合综合交通组织的要求。
3月14日0时起,延安东路隧道正式启动大修工程,浦东往浦西方向封闭施工,预计明年1月工程结束。本次隧道大修将整治完善隧道安全隐患和基础设施,提升隧道应急处理能力与安全性管理水平,降低事故的风险率,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交通。
带着岁月的沧桑,一直默默付出的延安东路隧道终于迎来一个长假,去平复繁重交通压力带给它的遍体鳞伤。
新隧道的消防“颜值”很高
延安东路隧道采用了适用于上海软土地层的盾构施工的隧道工法,打破了苏联专家曾断言的“在上海地层建隧道就是‘豆腐渣里打洞’,根本不可能”,更是翻开了隧道盾构法在国内运用的新篇章。
这些年,上海的新建隧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回望延安东路隧道,它不影响城市景观建设,也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早已成为上海市民风雨无阻的“生活伴侣”。
但是,隧道是地下封闭的通道,事故危险性也比桥梁等其他交通设施要大。去年11月13日,在延安东路隧道浦东往浦西方向,一辆轿车发生自燃,现场浓烟滚滚,伴有火光。由于隧道中没有喷淋系统,全靠多名隧道养护人员手持灭火器扑灭了大火,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消防系统是在火灾事故中提供驾乘人员自救和消防人员扑救的必要设备,延安东路隧道消防系统的短板已暴露无遗。
北线隧道建筑年代较早,那时候只配备了灭火器、消火栓,并没有喷淋设备。而稍后建设的南线也只做了小幅度尝试,在江中600米配备了喷淋系统,这远远不能达到如今的消防标准。这次延安东路隧道“手术”就特别对隧道内的消防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提高隧道应急处理能力。
上海市路政局道路建设处副处长商国平介绍,本次大修不是简单的更换设备,而是按现行标准进行重新设计。就比如这次消火栓、泡沫水喷雾和灭火器等设施将全线进入隧道,同时进入隧道的还有两套火灾预警装置:一套是感温光纤,监测隧道温度,“火灾发生时它能迅速探测到温度的梯度变化,找到温度变化最早的那个点。”商国平说道。另一套是双波长探测设备,监测隧道亮度,寻找起火点,双管齐下全面提高火灾预警能力。据透露,未来还可能出台专门针对延安东路隧道消防系统运行养护的相关规范。
对隧道而言,设施、设备的设计也需要考虑隧道火灾事故。“比如隧道内的通风系统不仅提供隧道内的正常换气,还得具有隧道火灾时的排烟功能;照明系统不仅为正常运营服务,在事故中要设有应急照明和诱导标志。”延安东路隧道大修工程设计负责人、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彭子晖说,“供电系统给隧道运营提供可靠的电源系统,并在事故状态中设有应急电源;监控系统除了日常对隧道内的交通、环境、设备等进行监测与控制外,更对事故状态下各类设备系统的联动进行统一的调动与控制,对火灾事故实施自动报警,及时通知消防和救援人员。”
此次大修,除了消防安全的提升,环保节能也是大修亮点。延安东路隧道对北线隧道盾构段内的上风道板进行拆除,将全横向通风模式改为纵向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排风机数量,降低隧道正常运营时的能耗。另外,隧道照明将统一更换为节能的LED 灯。
数月等待换隧道“重生”
为了确保延安东路隧道“手术”成功,工作人员花了5年时间做前期论证,最终制定了“北先南后,西通东封”的“手术方案”,即北线隧道率先施工,保持南线通行,等北线完工后,再封闭南线隧道进行大修。大修期间,隧道只开通浦西向浦东方向。
一直以来,延安东路隧道迎来送往,见证上海的过去和现在。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的封闭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周边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能够安排的工期十分有限,封闭时间至2016年1月31日午夜24时,大修工期很紧张。
打个形象的比喻,大修工程就是将老房子重新装修,除了房型结构不变以外,其他地方都要拆了重装,工程繁琐复杂。北线隧道建成时间更为悠久,老化落后程度相对较大,因此北线隧道工期在半年左右,余下时间用于南线隧道。工程启动后,隧道内各断面一天24小时都在不间断施工,进度安排已精确到分钟,一切都在为明年的按时完工而努力着。
不仅尽力优化工期,交警部门还针对施工区域制定了详细的交通组织方案,目前来看整体交通情况可控,没有出现长时间拥堵。人民路隧道、新建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和南浦大桥是距离延安东路隧道较近的越江道路,这次它们也承担起主要分流任务,其中人民路隧道承担的分流流量最大。此外,共有13条途经的公交线路相应调整。
面对“手术”中的延安东路隧道,路政部门也在隧道大修工程的官网上送来了温馨的早晚高峰出行建议。短时间的交通影响是为了未来的安全畅通,这次“大手术”也是保障延安东路隧道能继续承担高质量的交通服务,在黄浦江底诉说它的上海情怀。
我们期待着,通车的那一瞬间早些到来。
延安东路隧道,明年见。
拓展阅读
上海越江隧道之最
中国和上海的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1971年6月建成通车。
亚洲目前最大的沉管隧道——外环隧道,2003年6月通车。
开启中国国内逃生通道的先河——大连路隧道,2003年9月通车。
中国第一条双管双层越江隧道——复兴东路隧道,2004年9月通车。
中国目前直径最大、距离最长、行车速度最快的越江公路隧道——翔殷路隧道,2005年12月通车。
世界第一条双层双向隧道——上中路隧道,2009年4月全线通车。
世界上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上海长江隧桥,2009年10月正式通车
上海世博会专用隧道——西藏南路隧道,2010年4月投入使用。
黄浦江底最长最深隧道——虹梅南路隧道,在建。
上海第一条跨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隧道——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