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穹顶之下的能源能见度

2015-06-26贾常艳

电器工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峰值

/本刊记者 贾常艳/

国内面临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时期,粗放扩张的高碳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动能源革命也是突破国内资源环境的内在需要。

2015年2月28日,纪录片《穹顶之下》如台风般登陆了各大网站,刷满了微信朋友圈,一天之内纪录片在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一部关于环保纪录片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可见人们对环保的关心。同时,这种关心夹杂着对环保问题的疑惑和对解决环保问题的期待。

而环保问题在随后召开的两会上也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尽管每年环保议题都是热门话题,但今年,纪录片和两会共同形成的环保风吹得有些猛。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并提出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正如总理所言,“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而有人认为,环保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能源问题。解决环保问题需要从能源问题着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指出,推动能源变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对策,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近年来能源问题一直处在“费力不讨好”的境地。第一,尽快我国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仍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90~2013年,GDP增长9.3倍,人均GDP由370美元增加到6757美元,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至59%,二氧化碳强度下降62%,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均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3.8倍,2013年能源总消费37.5亿吨标准煤,已达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0.6%,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世界1/4,2005~2012年新增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增量的60%。第二,尽管我国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能效迅速提高,但单位GDP能耗仍处于较高水平。2005~2013年,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6.4%,二氧化碳强度下降28.5%,年均下降4.0%,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可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达到40%~50%。2010年单位GDP能耗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的2.5倍,日本的4.3倍,主要是重化工产业特征和产品价值链低等结构性因素所致。第三,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由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尚未根本性转变。201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和新增装机容量的比例已占75%和60%。201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4.4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3%左右;火电装机突破9亿千瓦,达9.16亿千瓦,占比降至67%左右。《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煤炭的消费总量出现21世纪以来首次下降,全年煤炭消费估计达24.6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5%。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碳强度下降超额完成4%的年度计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4.8%,取得“十二五”以来最好的成绩。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至63.9%,天然气所占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至6.3%,石油基本保持不变,仍为18.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上升1.5个百分点至11.3%。尽管中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继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国内面临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时期,粗放扩张的高碳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动能源革命也是突破国内资源环境的内在需要。快速增长的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是造成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首要原因。石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持续增加,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何建坤教授指出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我国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建立并形成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他认为节能减排,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既是国内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争取主动所必须的战略选择,而传统的能源战略思路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源战略要从传统保障供给转变到同时调控需求,控制能源需求总量的过快增长,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节能优先,大幅度提高能效。在谈到对能源问题的对策时,何建坤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大比例可再生能源目标,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比重,2020年将达15%,2030年将达20%左右,2050年将达1/3~1/2。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稳步、高效发展核能。核能将是我国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支柱。2050年装机3~4亿千瓦,占一次能源比重10%~15%,相当于20亿千瓦光伏电站,替代煤炭10~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8~24亿吨。本世纪下半叶核能将是低碳能源体系过渡的主力能源。核能将对我国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起关键作用。2030年核电的1.5亿千瓦,减排9亿吨二氧化碳,其后每年新增1000万千瓦,煤炭新增能源需求的30%~40%,如无核能,峰值年份可能延后10年左右,峰值排放量将增加15~20亿吨。核能对我国突破资源环境制约,保障能源安全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核燃料进口被视为“准国内资源”,是大国提升能源自给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替代化石能源进口的重要手段。核电对减少二氧化氯、氮氧化物、粉尘等常规污染排放有重要作用。核能应成为我国战略必争、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

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夺取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和制高点,是大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博弈的重要动因和战略目标,低碳将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成为主要国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的主要领域。”何建坤表示,“我国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打造低碳核心竞争力。而不应该片面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视为发达国家陷阱而固守高碳路径,否则将会背离全球经济、技术发展潮流而落伍或被边缘化。”此外,政府部门也对实现节能低碳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办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协同效应,确立积极紧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既是国内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很棒对策,也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战略选择。确立积极紧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可作为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和关键着力点。确立积极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和峰值目标,可作为统筹国内外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目标和关键着力点,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

中国制定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在经济发展阶段上要早于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发展阶段,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面临更大困难。中国2030年潜在GDP增速仍达4%以上,能源总需求仍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必须有更大力度节能以及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控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将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道。相信有力的行动会促进更高的能见度。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