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

2015-06-25金大陆

时代人物 2015年5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知青

金大陆

关于中国知青史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无论是下乡还是返城,都源于国家发生了大的历史转折。这应该是解析知青问题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具体过程、事件的是与非,而是将“下去”与“上来”两个改换命运的时段,放在了“历史转折”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

知青运动是“历史转折”的产物

新近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公布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新指示”,“从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间有两个环节值得注意。第一,肇始于1968年的知青运动,政治上源于红卫兵运动的式微,理念上源于革命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8月8日,毛泽东对“中央‘文革’碰头会”说:“红卫兵要和工农兵相结合,靠学生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历来如此”)。第二,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是姚文元摘编送呈的。再查《毛泽东年谱》,可发现整个1968年度,大多数通过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报道,所发表的毛泽东的“最新指示”也多是由姚文元整理报送的。

其中,与毕业生,与知识青年相关的有四处:之一:8月16日,姚文元、陈伯达报送为纪念毛泽东首次检阅红卫兵两周年写的社论《坚定地走上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之二:9月3日,毛泽东阅上海市革委会报送的调查报告《从上海机械学院两条路线的斗争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革命》,毛泽东在批示按语中说:“要注意对他们(毕业生)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之三:9月10日,毛泽东将姚文元送审的评论员文章《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的标题,改为《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题》;之四:9月上旬,毛泽东审阅修改姚文元上报的上海市关于“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并亲自加写一段话,毛指出:“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

综上所述,便可解答中国知青运动发端于1968年的缘由及其性质。那就是从下端来看,确因高校升学、企业招工等通道堵塞,城镇毕业生面临如何安置,与人口、经济等相关的实况;而从上端来看,恰是“文革”运动的形势和政治路线的指导,所决定的必须对知识青年(毕业生)进行“革命——改造”,即接受“再教育”的主题。

将两个端点联通起来,可知上端是政治性质的、强势的、主导的。其政治运动的性质才是本质的,因为整个国家背离了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方向,在“革命”和“继续革命”的轨道上强力滑行,已“发生了大的历史转折”。1968年的知青运动,正是这个“历史转折”的产物。

邓小平解决知青问题的三道指令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是中国政治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包括知青问题获得解决的最大的时代背景。然而,作为一种后遗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力量,起码至1978年2月的五届人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方向仍然被坚持。

恰恰在这个当口,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在同胡乔木等人谈话时指出:“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正是邓小平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眼光和胆略,清晰而明确地发出了解决知青问题的第一道指令。

接着,1978年7月3目,胡耀邦同国务院知青办谈话时指出: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步减少,以至做到不下乡。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可能做到的。安置方向先抓京津沪三大城市。7月19日,华国锋在同胡耀邦谈话时提到知青问题时也表态:小平讲能不去(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

正是有来自邓小平言近旨远的判断和意见,7月20日,国务院知青办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方针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的口径是:今后若干年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还应坚持。

但是,在政策、做法上要逐步调整。《报告》提出:今后“不再往农村社队安置,不再搞分散插队”。

1978年10月7日,中央发出通知,既强调“统筹解决”知青的实际问题;又要求“大造上山下乡光荣的舆论”。为此,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举行了多次的讨论。华国锋认为:现在国营农场搞得不好,青年往回跑,一定要把国营农场办好。纪登奎表示:一下子不搞上山下乡,反而会造成更大困难。另一方面按老办法也不行。所以,方针要坚持,政策要调整。

如果说,这是一种坚持所谓“方向”的倾向性意见,那么,邓小平在10月18日的讨论中坚决指出:“现在下乡的路子越走越窄,总得想个办法才行。”李先念表态:“我同意小平同志意见,广开门路。”并重申了“四个不满意”的观点(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在此,华、纪与邓、李之间的意见是否存在抵忤呢?应该承认,在需要改变知青现状的前提下,双方在方向定位和方法选择上确有歧异,且内地与政局判断和道路设定紧密相关。较比之,邓小平的意见始终是主导的,这应该是邓小平发出的解决知青问题的第二道指令。

就在北京的邓小平重申知青“下乡的路子越走越窄”的10月18日,远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的上海知青丁惠民撰写了《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该场974人联名签署),喊出了“我们要回家”的心声,并组织请愿团赴京。这种时空上的共振,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时运”所造就的天地间的呼应,因为中国的“世运”与知青的“命运”,历经“文革”10年的动荡后,已汇聚在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上了。

终于,“大返城”运动成为了潮流,它事实上促成了知青运动的解体。大批知青回城后,矛盾转化为就业问题。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强调:“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在具体说到如何处理就业问题、上山下乡青年回城问题时,邓小平说:这些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但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比如知识青年问题,不从经济角度解决不行,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想宽一点。下乡青年过去一个人由财政部一次给500元,现在如果一部分人在城市就业,不下乡了,是否可以把这些钱用来扶助城市安排知识青年就业。

确实,知青运动的性质是政治问题(当时,社会上也确有种种表态、议论甚至行动,再提知青运动的“大方向”)。但邓小平的高明和智慧,不仅在于方法上提出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更在原则上坚特“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立足在这个判断上,从邓小平1978年3月主张“城市青年不下乡”,到1979年10月要求扶助“知识青年就业”,这应该是邓小平发出的彻底解决知青问题的第三道指令。

由此可见,从事实和路径上来说,是邓小平的这三道指令打开了知青回城的门户。而从本质上说,这正是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将解决知青问题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以及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了。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知青
上山下乡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盛景网联“上山下乡”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