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 筑梦长安
2015-06-25郭汉疆
郭汉疆
给一个建筑师的最高奖赏,就是当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即会联想到某个相关建筑作品,甚至会联想到一座城市。因为这座建筑、这座城早已与这位建筑师魂魄相依,正如安东尼奥·高迪之于巴塞罗那,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之于魏玛。
而张锦秋正是那个提起今日之西安就难以抹去的名字……
公元904年,西京长安,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一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下令毁掉长安的民房和宫殿,将木材顺渭河流放至洛阳兴建宫室,百姓迁到洛阳,长安城里大明宫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沦为废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祜迁都”,而唐王朝亦在风雨中飘摇。
在大明宫建成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发生了8次大的祸乱,大明宫见证了大唐前所未有的荣耀,也目睹了这个大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大明宫毁灭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宫殿,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长安定都,中国文化的中心从此东移。
具有“盛唐第一门”之称的丹凤门,经过连年的兵燹火噬,也烟消云散。
沉寂了一千多年后,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办公室实施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进行重新设计,掀开了一千多年前丹凤门神秘的面纱。
新設计的大明宫丹凤门矗立在一个大墩台上,远远望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丹凤,大墩台下面有五道整齐划一的门道,在墩台顶部有城楼,城楼高大雄伟,屋顶巨大有力的斗拱,厚实的瓦、高挑的屋檐。丹凤门外观用了土黄色。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简单,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丹凤门背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望巍巍耸峙大雁塔和绵延不断的秦岭山脉,给人一种帝王般的大气和霸气,引发人们历史的联想。
如今,知道丹凤门的西安市民一定还知道,重新设计这座唐时最大的门楼的人,叫张锦秋。
自1966年响应国家号召,张锦秋先生来到西安已经49年的光阴了。
49年前,张锦秋怀揣“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的憧憬,从北京登上西去的列车。然而,沿途所见,满目疮痍,她看到的只有黄土高原的苍凉,更何来“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胜景?
49年后,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陕西省图书馆、大明宫丹凤门、黄帝陵祭祀大殿、长安塔……她的一批作品,不仅成为西安城市的新地标,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洋溢着浓烈的唐风汉韵,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的时代。她的作品与西安古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环境特色一脉相承。
“在西安,你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车跑上两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张锦秋和她的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张锦秋设计的一个个古城新地标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西安呈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
沧海桑田,曾经青春飞扬的张锦秋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其人、其名已与西安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温婉、平和是我见到张锦秋先生的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谦和的女士,竞在被称为“男人世界”的建筑之林中,争得了一个个“第一”。她是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的女性,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也是首次获得国家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9名大师中唯一的女性。追寻名师 出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女性自愿选择建筑学,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如果你了解了张锦秋的家庭,就会觉得这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了。
1936年金秋,张锦秋在有着“锦官城”之称的成都出生,长辈取名为“张锦秋”,暗合了人物、地点、天时3个要素,寄托着对她的殷切期望。
张锦秋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让她最终于1954年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作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她师从我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梁先生对这位女弟子关怀有加,得知她对中国传统园林情有独钟时,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导师。
1965年,张锦秋和首都的研究生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此后,张锦秋毅然踏上了西安这块土地。用后来既是同学又是丈夫的韩骥的话说:“锦秋这个人啊,在学校是个好学生,有服从国家需要的理念。”
张氏“新唐风”
在西安,古老的黄土地积淀着张锦秋的思绪,她像一颗蓄足能量的种子,坚守着春天来临的信息。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原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时,感叹空间小、光线暗,指示在适当的时候要新建一座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周总理的遗愿,是‘十年浩劫’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张锦秋说。“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西北设计院一共做了十二个方案,张锦秋所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她的方案获得了最终的认可。
张锦秋说:“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着重思考象征问题。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张锦秋从王维《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语中,觅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精髓,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她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是这样安排的: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杆、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浅灰色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立的难题。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了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评价张锦秋,“对张先生,我非常尊重,不仅是因为她的为人和品格,还因为她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在建筑领域的突出贡献。张先生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宏大、壮观、中国气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认为我设计的建筑比较大气,这与西安周秦汉唐的千年古都,特别是汉唐文化有关,西安是古城,也是都城,并且是封建时代最辉煌、最强盛时期的都城。”“现在大家都觉得北京故宫不得了,但唐代一个大明宫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四倍。”唐长安城规模之大、国力之胜、绝对是一个高峰。所以,“我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性格来设计不同的作品,苏州的小桥流水,就不能采用西安雄浑建筑,在西安设计苏州园林那种纤秀,人们就不会认为她适合西安。”
1979年,她以其女性建筑师特有的细腻,为西安设计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这座唐风十足的纪念碑融入了阿倍仲麻吕所处时代最常见的建筑样式——石灯幢,碑主的《望乡》诗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诗篇以草书体镂刻于碑身两侧。碑顶碑栏饰以日本樱花和中国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纪念碑气质古朴,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以这座纪念碑的成功设计,使得张錦秋在建筑设计界脱颖而出。被人们誉为“三唐工程”的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唐艺术陈列馆,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创造了胜似盛唐的美好意境和环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唐风”建筑设计风格。
“我的创作方法与中国大部分建筑师没有什么不同,确切地讲是大同小异,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说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现代形式 根在传统
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兴于秦汉,盛于隋唐。秦时,秦王朝利用曲江地区原隐相间、山水景致优美的自然特点,在此开辟了著名的皇家禁苑一宜春苑、乐游原,使曲江成为皇家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曲江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和京都公共自然景区,这里遥对南山、川原相间、泉池溪流与绿荫繁花相应、隋代建大兴城,以城墙为界,在城墙外的曲江南部修芙蓉园(亦称芙蓉苑),设为离宫。城墙内的曲江北部作为京城的公共游赏之地,唐玄宗开元年间,将芙蓉园内的水扩充到70万平方米,称芙蓉池。
曲江与其周围慈恩寺大雁塔杏园、乐游原、青龙寺等名胜古迹相互连属。景色秀美,文化荟萃,是盛唐文化典型区域之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已曲江浜,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描述了曲江节日盛况。“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记述了文人们在曲江相聚。著名的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探花宴、万民乐游曲江,都发生在此地。唐昭宗元祐元年,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长安毁于一旦,曲江池芙蓉园亦不复存在。
2000年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托张锦秋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
梦想中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以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唐名苑,服务于当代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张锦秋决定把大唐芙蓉园设计为一座现代性文化主题公园,她在清华跟我国著名园林专家莫宗江学习的时候。学习了他关于清代北方十大皇家园林来龙去脉、规划布局、景点设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研究颐和园后山西区景观设计,在人工创造大尺度山水环境,发展自然山水,点缀少量建筑园林类型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莫公的工作方法,查清历史文献记录、弄清沿革,从全园布局上进行分析,亲自进行研究、摄影、图文、成文,这种指导使我终身受益。”
但关于唐代芙蓉园的具体情况史籍记载很少,只是大量的唐诗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曲江风貌的丰富描述。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在他关于唐长安城论文中对芙蓉园论述的较为明确:“可知芙蓉苑建立在陂陀起伏、曲水萦回的优美自然风景地段上,其主要建筑大约面北、南倚丘陵、北临湖波河曲,还可遥望北原上大明宫丹凤楼……苑中临水处有水殿,河渠上架设画桥利用丘陵建山楼、青阁、竹楼等大量建筑物……”
这些参考对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张锦秋把大唐芙蓉园并不建设在“芙蓉园”历史原址,而是选择在唐代曲江池北一带,这样既保持了唐代大雁塔东南的方位和距离,与历史大体一致,同时回避了遗址保护、古旧恢复等一系列的问题,规划与设计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与现代化旅游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在园林规划方面,确定园林山水格局为第一要务。自秦汉以来大型皇家园林山水隔绝往往以象天法地的思想定位,汉武帝的上林苑中以昆明池象征“天汉”,池的两岸分别立“牵牛”“织女”二像,以示云汉之无涯。唐代大明宫御苑置“海上三山”,是把人们理想中的神仙世界山水模式纳入帝王之居。大唐芙蓉园必须借助曲江原有的地貌特征,将全园地形制高点置于东南部土山上,形成主峰,山的轮廓力求与远处南山呼应。
北部宽阔的湖面开辟为北凸南凹的“腰月”形,使其对全园中心区呈回环之势,湖面东南有水口,西南部水面经芙蓉桥后收缩为芙蓉池,形成自南而北流来的“曲水流斛”溪流汇入,在紫云楼以南形成紫云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瀑布、湖面、溪水、池面河流组成的环形水系,成为芙蓉园有机血脉。
中国古代凡皇家的营建无不通过建筑布局和建筑形象以表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总体布局有着强烈的轴线、对称、对位关系,主从有序,层次分明。往往又因其规模宏大、相应形成了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建筑为核心,构成气势恢宏、层次丰富、因山就水,功能各异、互相成景的景观体系,形成中国大型皇家园林总体布局特征。
芙蓉园中心部位以南门、“凤鸣九天”、紫云湖、紫云楼为中轴区;御宴宫和“曲水流觞”构成西翼区;东侧的唐集市、全园高峰以及背部的诗魂群雕构成东翼区;占全园面积1/3的湖面及其周围是把经典共同构成环湖区。把全园分为四大景区。实际上也是四大功能区。中轴区演艺区。西翼区是五大宴会厅和一个多功能区。东翼区以全园主峰为中心,环湖区以湖光山色、自然景观为欣赏对象,本身又点化了风景建筑。设计以唐文化为主题的12个景点,其标志性建筑紫云楼、仕女馆、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诗魂雕塑群等,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廊桥道径巧妙勾连,将大型唐代皇家园林梦幻般地再现于今世。
其中,紫云楼是气势最恢弘的一个。
紫云楼是唐芙蓉园主题楼。据史料記载,紫云楼是建立在城墙上的全园主楼,其下有门连通城墙外的芙蓉园与城内的曲江池。据民间流传,紫云楼玉楼金殿,磋峨高耸,俯视绿洲,遥望曲水。每逢曲江大会,皇帝便登临此楼,凭栏观景,欣赏梨园轻歌曼舞,赐宴宠妃近臣。现在紫云楼取其意象,将二层楼阁置于相当于城墙高度的台座上,台内设两层封闭式陈列厅,楼的东西两侧各设置体形挺拔的独立楼阙,并以四架彩虹飞桥分别将楼阙亭与主楼联系起来。这是从敦煌壁画中采撷而来的手法,不仅增加了紫云楼的皇家气势,还增添了几份浪漫色采。向湖的一面设计了22.5米宽的从地面通向二三层楼大台阶,形成天然看台。紫云楼展示了“形神升腾紫云楼,天下臣服帝王心”的唐代皇家风范。
与紫云楼隔水相望的望春阁,高36米,是一个体态轻盈的六角形楼阁。在湖水倒映当中,亭亭玉立,显现出秀丽挺拔的大唐神韵,是全园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这样,以300亩芙蓉池水面为中心,紫云楼、望春阁与遥相呼应的唐大雁塔呈“三足鼎立”之势,楼影、阁影、塔影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历史对话”之景,古与今在一池碧水中交融辉映,盛唐风貌完美再现。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阴阳调和,主从有序。同时,芙蓉园建筑兼有宫廷建筑的礼制和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如《礼记》所述,以宫殿建筑之制度,“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这类建筑高大宏伟,雍容华贵;园林诗情画意突出自然景致,错落自由布局的园林与理水、叠石、堆山、栽花相结合,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亲水的亭廊、宏大的楼台、疏朗的院落、私密的舍馆、高低错落、虚实相生,各在其位、各显其能,相互成景得景,共同构成庞大丰富的园林景观体系。
在建筑形象上将宫廷礼制和园林的诗情画意有机相融正是设计者的追求,特别是标志性的门、殿、楼、阁的建筑形象兼备双重品格,以致全园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使不同景点的建筑在协调中突出对比,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大唐芙蓉园的建成,使得“国人震撼,世界惊奇。”
有人认为大唐芙蓉园是新唐风建筑,对此,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予以否认:“大唐芙蓉园是一座现代建筑,不是传统建筑,张总有一个非常强的意识,就是用现代形式表现传统文化”。
科技与艺术结合之美
张锦秋一直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她尝试用新材料新结构体现传统的风韵。对唐大明宫遗址丹凤门博物馆的设计钢结构体系,实现了建造过程的模块化、工厂化、标准化。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这里曾是唐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毁于唐天佑年(904年),他在总体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宫殿建筑群的巅峰之作。同时,对大明宫遗址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改造,将把大遗址抢救、改善西安道北民生和整治城市环境三大作用集于一身。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建于龙朔二年(662年)。根据史籍记载,丹凤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也是宣布登基改元、颁布大赦等重要法令、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2005年经考古开发出丹凤门遗址墩台,其门道之宽、规模之大、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唐大明宫丹凤门曾经作为盛唐皇宫的正门,在现代西安的城市布局上又是城市大门——火车站广场北面的对景。因此,由于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现实区位,决定了丹凤门博物馆应该是一座唐风浓郁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既能保证保护展示的基本功能,又能承担起沟通历史与未来,增进唐代宫殿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
按照文物部门遗址上不能复原重建的规定,张锦秋首先根据丹凤门遗址的形制和尺寸进行推理设计,寻找出比较贴近历史建筑原貌的形象;同时,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要求,在遗址上建保护与展示设施必须保护遗址完整性与原真性,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可逆的工程保护手段,尽量向世人展示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
可贵的是,从唐代大量壁画、宋人的绘画、纹饰上可见一些城楼形象。宋《营造法式》则有相对比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傅熹年、杨鸿勋、王才强、王璐四位学者对于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明德门、丹凤门的复原设计很有参考价值,张锦秋精心做了两套推理方案。
一种方案是墩台上做一栋矩形平面的木构城楼;一种是在墩台上两端设置挟屋,当中为正楼。
经过对唐宋绘画等资料的分析,凡有挟屋的城台平面形状大都会随着城楼形状进退而进退,墩台不是一个单纯的矩形平面,而丹凤门遗址显示其墩台是一个完整的矩形,虽然碑林所藏兴庆宫图所刻丹凤门为有挟屋的形式,但其城门墩台错落形状与遗址现存不符,故不足为据。依此推理,矩形的平面平台上设置一座矩形的城楼比较科学合理,形象端庄大气。
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第一套方案。
为了实践保护展示建筑的现代性和可逆性,设计采用了全钢结构。城台与城墙部分外壁为大型人造板材,外表分别施以城砖和夯土墙的机理。楼板屋顶为轻型合金钢板材。外露部分均是采用合金钢板组合而成,通过金属构件固定到钢结构构件上。所有的室内空间内部装修均不仿古,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与风格。
建筑外观色彩从上到下全部为淡棕黄色,近于黄土与木材的色彩。这座建筑既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造型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又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明显的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把大明宫的气势表达出来了。
丹凤门作为一个遗址博物馆,必须具备博物馆的功能,分为四个功能区:遗址本体保护区、保护展示辅助区、多功能展示区、设备用房区。
在参观者入院路线上,参观者从东部门厅通过一个自动扶梯上到4.2米标高层,在岛型参观平台从东向西俯视遗址,然后沿北墙内或南墙内步道,浏览现存的四个门道遗址,在展示厅西南角可俯视唐代城墙室外地坪和城墙包砖遗址。然后,进入西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区间,沿南墙内步道西行,最后从城墙西段出口离馆。为了满足礼仪活动和残疾人的需求,在保护厅的北侧,设专门入口,内有电梯,可从遗址层经过4.2米,8.4米到达14.8米,这一交通流线的设置,既满足了遗址展示的要求,又兼有利用楼上多功能厅开展文化活动的可能。
“今天看到丹凤门遗址,就知道大明宫当年有多么辉煌,有多大的尺度。”张锦秋说。
大唐华清城是她“天人合一”理念的升华。
大唐华清城是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第一个大型文商旅综合体,承载着西安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 “兴文、强旅、筑绿、富民”的发展理念,也承载着把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度假区的重任。
大唐华清城,原名唐华清宫文化广场。华清宫宫址位于秦岭支脉骊山北麓,自古就是帝王游幸沐浴之地,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宫殿,命名华清宫,葱茏的山上楼台亭阁与山下宫殿交相辉映,形成了“汤匙熏沐殿,崔木暖盐工”,“高高骊山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下宫上苑的离宫空间形态,是世所罕见。
这种以宫为核心,苑—宫—城有机构成,这是临潼华清宫独具的历史空间。也使得唐华清宫在当时不仅是沐浴休闲的行宫,而是唐长安城之外另一处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华清宫,张锦秋并不陌生,这里有她来西安的第一件作品。
那是在“文革”后期,旅游开发的意识开始萌动,西安旅游名胜吸引不少国际友人前来参观,旅游势头开始上升。
当时军管革命委员会主任就给西北院领导下命令说:华清池旅游景点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请赶紧设计一下华清池的门。领导听说张锦秋学过古建筑,就把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她。
临时受命,张锦秋心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演绎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大门还是要具备某些唐代的特点吧,否则就文不对题了。于是她赶紧翻阅手边有限的关于唐代建筑的资料,花了一周的时间,拿出了设计图纸,基本上是唐代风格,建成后很受好评。
如今,如何才能把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向当代人展现呢?张锦秋遇到前所未有的难度:“这是艺术性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复杂的项目,规划方案几易其稿、施工图不计其数的变更。深感自己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诸方面的不足,缺乏经验。”
“在我的理想里,大唐华清城与骊山、华清宫是一体的,就像山上的绿色倾泻而下自然地生出了这个广场,广场融古通今、生动活泼烘托出皇宫的恢弘气势,却不会抢皇宫的风头”。 张锦秋说。
建设基地处于华清宫与临潼城之间,首先要摆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临潼的南北主干道并没有真正对准华清宫的主干线,而且华清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九龙汤、五间厅和芙蓉园三条中轴线:一条是最东边的五间厅,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主要的温泉沐浴场所;居中的中轴线是上世纪50年代西安的国庆工程之一,寓意专供唐玄宗御洗的九龙汤,当前是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的表演场地;另一条位于西侧,是上世纪90年代在华清宫里建造的一组包含水面和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
最终构思出了半圆形广场的解决方案,圆形广场的圆心对应着城区的轴线,以主广场长恨歌广场为中心,辐射出东边的“春寒赐浴”广场,中间的“温泉铭”广场,西边的“霓裳羽衣”广场,这些小广场分别对准华清宫内三条轴线,通过台阶向上可以到达三个小广场。并使其主题所在区域表现的内容又一一对应,相得益彰。大唐华清城在布局上将骊山、宫、城融合在一起,搭建起了华清宫和临潼城区、游客和市民的桥梁,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按照以上的设计理念,整个华清城由四大广场、三大商业项目和近七万平方米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园林绿地等板块构成,从保护“城-宫-苑”的唐代城市空间格局和保护临潼“三台六阶”的地形地貌特征出发,优化华清宫与骊山风景区北侧的生态文明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旅游服务环境。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建平对大唐华清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唐华清城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连接历史与现代,打通民族与国际的脉搏,成就了文化旅游与商贸融合的新标杆。”
张锦秋秉持中国文化自信和自觉,坚持自己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坚持自己的建筑创作之路,这是中国绝无仅有的。
由于在建筑界的卓越貢献,2010年10月20日,张锦秋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张锦秋的:“扎根祖国西部半个世纪,张锦秋院士所完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传承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卓越成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科学和艺术高峰,为弘扬中国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建筑工程自主创新体系,树立了新时期的标杆”。
生活中的睿智
1958年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韩骥认识了张锦秋,他们是同班同学。作为建筑系里的白专典型,毕业后,韩骥被分配到了宁夏。五年后,红专典型的张锦秋为了跟随丈夫,作为支援三线建设的专业人员来到了西安。两人分居七年之后,1973年,韩骥才调到西安,后来担任西安规划局局长二十余年。
“张锦秋是大家闺秀,她很会做事,很会说话,很会做人,这是她的家庭教养形成的,不是后天看几本书就能学到的,这是我最欣赏的。”
“我特别喜欢她,一个特纯洁的女孩子,然后又特用功,当然,后来机遇种种,走上大师之路。她教养非常好,学养更好,这是一个建筑师的基础。为什么张锦秋建筑有文采,看了以后很典雅,这就是深层次审美意识。”
生活中,他们两人很少争论,也很少在家里探讨工程建设问题,因为大家都挺忙,各有各的事情,回家后,还要看书或者加班的事。一次却意外,就是为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改造问题,与老韩发生了争论。那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春节时间,两人在家里闲聊。西安钟楼、鼓楼建于1384年和1380年。早年围绕钟鼓楼有两个规划方案,1953年城市规划确定钟楼和鼓楼两个广场,以钟楼为中心。1983年,城市规划又将两个广场合二为一,拟在钟鼓楼之间开辟绿色休闲广场,这个方案富有地方特色。但因为拆迁量太大,一直未能实施。老韩当时是规划局的,认为广场现在不着急做,锦秋认为,西安作为一个古城,广场应该早点清理出来,否则,影响西安形象。
张锦秋提出,钟鼓楼广场建成市民广场,脱去政治性广场味道,可以聚集人气。第二,可以在钟鼓楼地下开发三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这些费用足以支付城市拆迁费用和绿化广场费用,市政上也不用投入过多的资金。这样,通过城市设计、通过组织,西安旧城的中心广场可以建立起来。老韩听到这儿,特高兴,他说:“走,咱们给市长拜年。”这是他来西安唯一一次给市政府领导拜年,主管市长听到汇报后,当场就表示同意。
“锦秋是理想主义者,我是机会主义者,其实,规划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建筑师是机会主义者,我说咱俩换个位置就好了,你来搞规划。”韩骥说。
从韩骥用幽默、风趣、睿智表达着对张锦秋的感情,能感觉到他对张锦秋的感情,好像从年轻到现在都没有变过,一直都是那樣的欣赏。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海熙说:“张院士和韩老师是建筑界的宝贝,犹如梁思成与林徽因,也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他们俩对西安和陕西建筑界的贡献,影响深远。”
张锦秋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并努力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开创了新时期唐风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说:张总在陕西工作的40年,也是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40年。各种主义、流派、思潮汹涌而来,张总谦虚地把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概括为探索之旅。作为同行,我深知这条创作之路不仅仅是探索之旅,在全盘西化的时代大潮中有可能更多地是独孤地探索之旅。正是张总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对城市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
正如文学评论家肖云儒所说:锦秋营造了西安古都,现代西安也营造了她,西安使她大气,西安使一个蜀地女子变成了大唐气象建筑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事情,像这样的人,一个人集中一辈子就在一个城市,在一座城市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跟这个城市血肉粘连的不多。
西安给了张锦秋表现的舞台,张锦秋则寻找并表现这个城市之魂,她和这座城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就像巴塞罗那的高迪一样,我们可以说西安是“锦秋的长安”
(王海熙、王小元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