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2015-06-25张焱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气候课堂教师

张焱华

[摘 要]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使新课有良好的开端,保证课堂教学过程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很多,如直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材料导入法等。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法;探究

要把课堂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导入”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即学生、教材和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课堂导入的关系。教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导入时教师通过实物、视频、实验、图片、教学卡片等的演示,创造有意义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2.1“热力环流”部分,笔者设计一个能证明热力环流存在的实验,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前我收集一些实验材料,如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塑料保鲜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盘蚊香、打火机等。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上课时我先将蚊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这时,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有什么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烟雾总是飘向热水后再上升,这是因为热水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就能得出结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这样,教师顺理成章把学生带入热力环流的课堂氛围中,而且通过上述实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本节内容。

又如,人教版4.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部分,在进入新课学习前,笔者将平时采集的不同种类的岩石标本或者图片拿来,让学生观察辨认:下列岩石标本分别属于哪类岩石?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各种岩石上,于是我顺势展示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这些岩石组成成分上有哪些不同?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设问自然引入新课学习。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学习的积极性就有了显著提高。好奇心促使他们结合上图主动学习教材中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内容,有时还会提出各种问题。这样,通过情境导入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这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再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我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

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味盎然,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从而引出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如何开发与保护雨林,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很好。这也是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把这张3000美元的废票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时已经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

“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教师适时提问,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三、复习导入法

知识是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导入新的知识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

例如,人教版1.3“气候类型”,对学生而言本节知识较难理解,但是这节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联系较密切,所以在导入时,我先以课前小考或复习提问的形式,安排学生回忆下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点,进一步得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如此一来,水到渠成进入气候类型的新课学习,将复杂内容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设计复习导入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叙述式地复习和引入;也可以在教师简要提及复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出新课;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复习问题,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引出所要讲的内容。这样,通过简单的复习便把学生从这个知识境界带到了另一个知识的乐园。

四、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事件、谜语、诗歌等材料引入新课,帮助学生领略地理学科的美感,体会地理学科的人文魅力。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

例如,“借东风”可以作为季风、气候、天气等内容的导入。教师讲解或幻灯片投影展示这个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又如,我在讲“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材料导入法,效果较好。

首先通过幻灯片出示一段材料: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通过生动形象的简介,学生兴趣大增,这时教师顺势提问:“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再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用“淮南桔、淮北枳”的典故引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另外,借用诗歌同样也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如在学习“四季的划分”时,可结合古诗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装点春的意韵,可用“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评述夏的情境,可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秋的美丽,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冬的希望。

正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得当都是好的。

[参 考 文 献]

[1]刘惠.解读地理教学的生活化[J].地理教育,2010(4).

[2]李春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4).

[3]陈澄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J].地理教学,2004(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气候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