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企业文明(之六)企业支柱
2015-06-25李晓龙
老子认为,知识、技能、聪明和智慧是最值得人类依赖的,即:“爱民栝(活)国,能毋以知(智)乎?”(帛书本《老子》第10章)所以,人力资源第一。而人力资源中又尤以人才为甚,知识、技能、聪明、智慧总在人才那里突出、集中体现。
刘邦统一中国,打得天下,一般都如刘邦自己总结的那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司马迁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刘邦把打得天下主要归功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世称“汉初三杰”,这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事实上,为刘邦打得天下还有一个与张良同样重要的军师级谋士——陈平。为何刘邦没有把陈平列为功劳人物之一呢?因为刘邦不喜欢陈平。为何刘邦不喜欢陈平呢?请看陈平的自我评价就能说明个中原因,这是值得后人检讨、警醒的。陈平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同上,第759页)即:我这个人多偏向于玩阴谋诡计(即不阳光、不正道),这是道家禁止的。养成了这种德性,我这辈子算是完蛋了,到此为止了啊。如果我的后人不能兴盛起来,不能有所建树、成就,那是因为我玩阴谋诡计的余毒祸害了他们啊。
从陈平的自我评价来看,他有可能是读到过《周易·易传》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此,作为人才,要做阳光、正道的人才,其前途才光明和不可限量;作为领导人,要选阳光、正道的人才。虽然刘邦不喜欢陈平,但是,刘邦在征战时,总把他与张良同时带在身边。陈平一生给刘邦出了六个谋略:1.用重金贿赂计,离间项羽怀疑钟离眜等战将,使钟离眜等战将被冷落;2.用反间计,气死项羽手中唯一一个谋士范增;3.用瞒天过海计,帮助刘邦从荥阳之围中逃出(项羽围困荥阳);4.与张良同时踩刘邦脚,暗示刘邦同意韩信在齐国称王请求,韩信才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率大军南下与刘邦会合、用十面埋伏计帮助刘邦最终消灭项羽;5.用请君入瓮计,在云梦帮助刘邦擒获韩信,刘邦建国之后最怕韩信造反,他知道韩信一旦造反,他一点对付办法也没有;6.用秘计(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计谋。《史记》云:“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帮助刘邦从白登之围中逃出(匈奴王围困白登)。
陈平、韩信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项羽硬是没有发现他俩是“顶天立地”的支柱人才。陈平曾向项羽献过几次谋略,均遭项羽拒绝。陈平因此知道,项羽成不了大事,后来才投奔刘邦(参见,同上,第755—757页)。孙子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作为企业领导人,要像刘邦那样采纳人才的进言,不要像项羽那样,人才在身边,睁大眼睛硬是看不见。人才,得不到他展示的舞台,离去是必然。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怎样遴选到支柱人才呢?老子认为:“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适(拾);善数者,不以梼策;善闭者,无(闩)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亓师,不爱亓资,唯知乎大迷,是谓眇要。”(帛书本《老子》第27章)即:
善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车轮压过那样明显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说得圆满很少有漏洞让你抓住;善于计算的人,不借助筹码、算盘等器物就算得一清二楚;善于关闭的人,不借助门闩就能关闭,而且别人难以打开;善于捆扎的人,不借助绳索就能捆扎,而且别人难以解开。所以,聪明智慧的人,始终找得到办法来援助他人,不会因为找不到办法而放弃;什么东西到了他那里都能利用起来,发挥它的价值,不会认为无价值而抛弃。什么是聪明智慧?这就是十分聪明智慧,这就是特别聪明智慧。所以,一个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他善于向别人学习;一个不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他不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一不重视向别人学习,二不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的人,就算有点小聪明,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大笨蛋。所以,怎样区别是聪明智慧的人还是大笨蛋?它的关键、要点在哪里?关键、要点就在这里。
从老子所言来看,能作为国家、企业的支柱人才是有一些显著特征的,这些显著特征是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善师、善资等,根据这些显著特征我们不难选出国家、企业的支柱人才。
1980年,比尔·盖茨聘请他的哈佛同学鲍尔默来做个人助理,实际上是帮他管理微软公司,他自己不擅长于公司管理。鲍尔默的管理秘诀是“激情管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以一种激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以至于他在一次公司会议上由于喊叫得太猛烈和响亮,导致喊坏了嗓子,不得不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注入了更多的激情与活力,也使得盖茨终于得以从捉襟见肘的管理状态中逃脱了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技术人员。性格狂躁的鲍尔默和性格偏内向的比尔·盖茨成为完美组合。微软公司的销售工作在鲍尔默的主持下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比尔·盖茨》,赵银玲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56-57页)。这就是“善行”的鲍尔默。因此,比尔·盖茨卸任CEO之后,任命鲍尔默接任微软公司的CEO职位。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公子哥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叫赵奢,赵奢是赵国著名的大将,与廉颇齐名。“赵括小时,跟其父赵奢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跟老父谈论军事,反复讨论,每每使赵奢张口结舌”,因此,赵国国君赵丹坚信赵括是个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公元前262年,当廉颇率赵军在长平与秦军对抗,“赵军再败三败,廉颇坚守阵地营垒,不出应战。赵丹对廉颇一连串失利和躲避战略,大为不满,屡次加以责备”。秦国间谍在赵国国内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恐惧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一旦当统帅,秦军想逃都来不及。廉颇年纪已老,容易对付,不久就投降了。”赵国国君赵丹在这几个因素的左右下,就任命赵括当统帅接替廉颇。结果赵括自己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后又被秦军全部坑杀。(参见,《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柏杨著,第2册,第80-83页)这就是那个会纸上谈兵“善言”的赵括。
人类社会确实有一些人善言,但这些善言人中要分真善言和假善言两类。真善言者,是人才,他能做到老子说的“无瑕适”,说得圆满,没有错误、漏洞,或者错误、漏洞很少。假善言者,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在老子看来是笨蛋(即“迷”)。对于假善言者,一般人很容易被他的夸夸其谈表象所迷住,而认为他有才能。怎样透过表象来看清假善言者的真面目呢?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老父是这样看清他的真面目的:虽然每每被儿子弄得“张口结舌”,“但赵奢仍不同意儿子的意见,其妻问他缘故,赵奢说:‘战争,就是死亡。死亡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可是赵括谈起来却那么轻松,这是一个危机。赵括不当统帅则已,如果当统帅,使赵国军队全军覆没的,一定是他”(同上,第80页)。他老娘是这样看清他的真面目的:国君赵丹任命赵括做统帅接替廉颇,“出发之前,他娘上书给赵丹,坚持说,赵括绝对不是统帅人才。赵丹问她:‘你怎么知道?老娘说:‘我嫁他爹时,他爹已是大将,我亲自捧着碗侍奉进餐的长辈有十余人,而他的朋友也在一百人左右。大王赏赐的财物,全部分送给军官们和参谋人员。接到命令当天,就全身心投入军务,不再问一句家事。而今,赵括刚当了大将,就高高坐在堂上,脸朝东方,威风凛凛,军官们连头都不敢抬。大王赏赐的财物,全都运送回家,每天查看有什么便宜的田宅,赶紧去买。大王以为他跟他爹一样,却不知道他跟他爹不一样。请求大王不要派遣他,他会为国家带来灾难。赵丹说:‘老太太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决。”(同上,第80-81页)一个人是真善言者还是假善言者?就这么简单,与人类社会的正常行为、应该的态度进行比较,很容易就区分出来了,假善言者的态度、行为、作为总是与人类社会的正常行为、应该的态度相反。
老子曰:“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帛书本《老子》第71章)即:“战争中,灾难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了,轻敌等于自杀。”赵括之死,死于“自杀”。老子又曰:“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帛书本《老子》第71章)即:“统帅军队与敌人对抗,作为统帅要哀怜、爱惜自己的兵将,把他们视作长辈、朋友、兄弟或儿子,与他们有福同享、有财同分、有难同当、生死与共、团结一体、同仇敌忾等,同时还要看到敌人的长处、正视他的强大、故意示弱于敌等,才能战胜敌人啊。”赵括之死,死于不“哀”。《老子》之“哀”,内涵相当丰富,一切胜的因素都包含在“哀”中,理解到这里,用“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来治理国家,来经营企业,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我这个凡夫俗子总要依赖于纸笔、计算器等外物才能算得一清二楚,善于心算者,依仗于心就能算得一清二楚,并且又快又准。我这个笨蛋,大量信息、数据、事实摆在面前,判断不出事物的趋势、结果;是人才,他依据少量的信息、数据、事实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正如老子所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亓出也,(弥)远,亓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帛书本《老子》第47章)即:
足不出户,可以推知天下;不看窗外,可以得知外部世界的规律。这个神奇吗?不神奇,这是因为根据一定的现象、事实再加以思考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不通过这样来操作,他外出越远,跑的地方越多,他得到的真知灼见可能还会越少。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不用外出或远行,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用亲眼看见,就能说出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也不必亲自参与,就能对外部世界的状况作出结论(《天下第一书·老子》,李晓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0页)。
人才与笨蛋的区别,人才善于计算,善于思考,善于逻辑推理,逻辑学学得好;笨蛋,不会计算,不会思考,不会逻辑推理,逻辑学学得差。任何事物,它的起因到结果之间都有一个逻辑通道来贯通。人类社会聪明人很多,为什么有许多聪明人得到了坏的结果?我们从“结果—行为—思想”或者从“思想—行为—结果”这个逻辑通道来查看,他必然走的是“坏结果源于坏行为,坏行为源于坏思想”或者“坏思想导致坏行为,坏行为导致坏结果”这个通道。所以,赵奢根据儿子赵括谈兵的那个轻松态度就知道,如果儿子带兵打仗必死无疑,态度不端正怎么可能打胜仗呢,老子曰“轻敌等于自杀”;赵括老娘,根据儿子接任统帅之后的那些种种不当行为(与他老爹的正常行为进行比较),就知道儿子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赶紧去信请求国君赵丹撤销儿子做统帅,一个不“哀”的人做统帅带兵打仗必败无疑,老子曰只有“哀者胜矣”。赵奢、赵括老娘逻辑学学得不错啊!可惜赵括不会,可惜赵丹不会。
除从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善师、善资这七个视角能遴选到国家、企业的支柱人才外,老子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的遴选视角,那就是:“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帛书本《老子》第40章)即:
高级人士,听说一个好的道理,遵照执行。中级人士,听说一个好的道理,嘴上认可但不见行动。低级人士,听说一个好的道理,大笑着一口否定它。低级人士,请你不要笑,好道理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你否定它就不好,也不由你肯定它就一定好。
这个遴选视角是什么呢?就是行动、实践。作为一个人才,他总会把听到的好道理、好办法付诸行动、实践。所以,“不怕别人比我聪明,就怕别人比我勤奋”(摘自2014年12月18日日记)。人类社会太多的聪明人,败于不如他聪明但比他勤奋的人之手。因此,以老子的视角看来,许多不行动的聪明人不是人才,作为企业领导人当鉴戒。
关于人才对国家、企业的支柱性,与老子同样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曰:“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第一》)即:
建立国家,治理国家,不让人才存在,不给人才以舞台,国家建立不起来,建立起来的国家也会垮掉啊。见到贤才不立即起用,不着急向君王举荐,这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君王啊。只有见到非贤才才可以不着急,只有贤才才有那个本事好好地为国家谋划。怠慢贤才,不让人才存在,不给人才以舞台,这样的国家能长久存在,查遍古今历史,没有见到过。
人才支撑企业,这是企业家的共识。白手创业起家的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这值得企业经营管理者铭记。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