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重大专项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5-06-25叶忠昊黄增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21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企业

叶忠昊 黄增宏

摘 要:随着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国企业将承担更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项目。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承担实施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过程中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企业;重大专项;科研管理

引言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2]2008年11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以来,各重大专项任务已全面部署,组织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基本落实,一些前期基础较好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3]在2010年的2500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企业牵头的项目(课题)数所占比例已达35%,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占30%和24%。[4]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制度特征和统计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5]在“十三五”期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将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研任务。

但是,由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所具有的目标任务的系统性、多领域多学科的继承性、参与部门与单位的广泛性、组织管理复杂性等特点,导致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管理中还面临着各式问题,影响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1 面臨问题

1.1 申报立项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源自企业内部需求与外部市场需求的催生。企业的内外部需求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根本动力。[6]然而,基于国家对重大专项项目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及政策支持,部分企业在申报重大专项科研项目时,并未将申报项目研究内容与企业自身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导致在项目立项后,由于项目研究内容与企业自身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企业未能对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研发人员在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基于自身业务素养,能够辨识从事研究工作与企业需求的关联度,并能切身体会到企业对于重大专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会据此形成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主观判断。在研发人员认为企业对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关联度低、企业不重视时,会有意识地降低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而将精力投入到收到企业重视的工作上。这就使得企业在主观、客观上都无法保障对重大专项研究开发进行有效、充分的资源投入。

1.2 多个企业间技术问题决策不顺畅

由于科技重大专项主要是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每个专项都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科学、技术、工程的新科技群,往往需要行业中相关企业广泛参与。然而,项目参研单位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构成直接的领导关系,给项目执行过程中技术问题的沟通与协调带来很大难度。

各参研企业因处于行业产业链不同环节或是存在着竞业关系,在实施重大专项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分歧的认识与处理多会从自身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往往无法顺畅的形成统一技术意见。从而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技术方向的把控、成果质量管理等方面造成了各企业研究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对于重大专项课题的整体协调及后期成果融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3 科研项目管理存有短板

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能够通过合理安排项目的进度,有效使用项目资源,以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因企业并非专职科研单位,其重大专项科研的项目管理工作往往由研发人员兼职承担。然而,研发人员一般未受过系统性的项目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于课题的项目管理工作多出自感性认识,并在专项课题实施过程中一边干一边学。这就造成了参与课题项目管理的研发人员,在分配出大量精力工作、科研的同时,还需疲于应付各项课题管理工作。同时,因为研发人员自身需执行项目研究任务,有时无法客观地评价项目执行的情况、研究成果的质量,这些项目管理短板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重大专项研发工作的开展。

1.4 科研创新的组织氛围不佳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企业科研创新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能形成积极、强大的科研创新组织氛围,从而导致创新实施的失败。企业承担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即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企业对于科研工作的不重视,而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组织氛围,从而影响了重大专项科研工作的有效推进。

研发人员是重大专项具体研究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企业开展重大专项研究的主体。企业能否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研发人员参与重大专项研究的欲望和动力,这对企业重大专项科研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述,企业对于重大专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且大多数企业往往认为,员工承担重大专项科研任务是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是以管理者未能积极介入、参与或是支持重大专项科研工作,企业未能针对参与重大专项科研工作的研发人员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及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从而形成了相对消极的科研创新组织氛围,对研发人员乃至全体员工参与重大专项研发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研发人员感到参与重大专项科研工作,不能得到其他同事的认可与支持,丧失了参与研究工作的动机,在面临重大专项科研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以消极态度对待,甚至拒绝参与。

1.5 科研评价与评估不尽完善

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 曾表示:重大专项实施本身就是一个延续到产业化的过程。不能够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能称其为重大专项成果。然而,现阶段企业承担重大专项项目往往以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或评估的方式来画上句号。并且,通常项目结题专家验收或评估,一般由本领域、行业会同接近相关领域、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议,原则上评议人员多以技术专家和学术权威为主。但是,由于参加评议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还有评估中“人情味”不良现象和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使得评议结论意见不一定准确,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无法对该项目研究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考评、验证。

2 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企业需求与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关联度

企业在申报重大专项科研项目时,应全面深入分析企业自身迫切需求,将其需求与国家重大专项总体目标需求相结合,提升二者关联度。只有让企业管理层及员工都意识到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的紧密关联时,企业上下才能充分认识重大专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形成参与、推动重大专项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以使人力、物力的充分投入得到保障。

2.2 组建相对独立的项目技术决策机构

针对项目特点及项目参研单位构成情况,成立相对独立于项目参研单位的项目专家委员会,由行业内或各参研单位内与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相关的、有一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专家组成。由专家委员会负责把握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技术方向,审议项目相关重大技术问题,以保证为多家企业联合参研的重大专项的研究方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通过技术民主讨论方式解决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分歧,并作为独立于各参研单位的机构出具技术意见,能够有效避免参研单位之间在涉及企业潜在利益的技术问题时技术决策的沟通障碍。

2.3 提升项目管理专业化程度

企业内组建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重大专项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并对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的进度、人员到位和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筛选部分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项目管理知识技能的专项培训后吸纳进入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其负责对重大专项目的技术、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证对重大专项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促进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2.4 营造积极、强大的科研组织氛围

建立积极的、强大的组织氛围是提高创新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积极介入、参与或支持重大专项科研工作的实施,多方面、多场合对于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与企业发展的关联性及重要性进行宣贯,建立良好的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实施奖惩制度,为企业建立和培育积极的实施氛围。让员工充分了解到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在企业中实施的重要性,提高员工对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认知统一性,使员工自发学习重大专项实施所需知识与技能,积极地投入到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实现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预期目标。

2.5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评价机制

在课题验收环节,结合定量指标与专家评审对重大专项课题进行综合验收评价。将任务合同书中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将考核评价的指标进行量化,涵盖目标完成程度、资金使用情况、技术创新性、技术成果转移、综合素質能力以及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等,专家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对比,以得分分值评价其完成程度。

除了验收程序,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也是考察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研究效果的重要环节。项目验收后,在一定周期时间内,跟踪重大专项项目成果推广、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考核其实际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等项目效益。并根据考核情况反馈审视项目立项、执行的科学合理性,用于指导后续项目的申报立项,形成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闭环管理。

3 结束语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当前科技工作的重点,我国企业作为新时代技术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承担主体之一,将逐步承担更多的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企业在参与、承担重大专项科研任务时,将自身需求与项目目标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科研项目技术决策机制,提升科研项目管理能力,营造积极参与重大专项科研的组织氛围,建立科学全面的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评估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达到项目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彦.日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制度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2):36-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2006-02-09].

[3]王小宁.重大科学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管理与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陈秀红,王卫.对高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的建议和思考[J].科协论坛,2012(2):62-63.

[5]孙福全,陈宝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3):13-16.

[6]李春艳,马悦,李楠博.中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动力机制、障碍与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5):40-43.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风险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