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秋声赋》的教学取舍
2015-06-25周琦
周琦
【教学构想】
《秋声赋》是欧阳修著名的抒情小赋,这篇奇文堪称悲秋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是欧阳修精神突围的一次艰难之旅,可谓景、情、人、事、理完美统一。但这篇文章难懂难教,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被一掠而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鉴赏。
《秋声赋》中欧阳修对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是文章的灵魂精要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作者是如何将人事忧劳的感慨与秋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悲秋到底有何独特性?在“异秋声、悲秋心、叹忧思”的行文中,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欧阳修?这些难点不容回避也不可回避,不可“硬教”,也不能“浅教”,而需“巧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到秋,自然会联想到与秋有关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面对草木凋零的深秋,虽有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众多的文人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愁之叹,那么欧阳修笔下的秋有何独特之处?
二、异“秋声”
师:写秋的文章,题目却不是《秋赋》,是《秋声赋》,从秋声入笔,角度独特。文章哪些文字直接描写“秋声”?(板书:秋声)
明确:“初淅沥以萧飒……人马之行声”。
师:说说秋声的特点,并通过朗读体会秋声的特点(个别读、齐读)。
明确:变化:由弱到强,由隐到显,由小到大。气势:迅疾壮大之气势。
师:秋声的描写很精彩,精彩体现在哪里?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师:秋声,本看不见摸不着,欧阳修却能化抽象于具体,化无形于有形,突出其迅猛急促壮大的特点,实为大家手法。
师:面对这样的秋声,欧阳修发出了怎样的一声感叹?(异哉)体会“异哉”的情感?(板书:异)
明确:不仅仅是好奇,而是“悚然”惊惧。
师:令欧阳修悚然惊惧的秋声到底是什么声音?
明确:“声在树间”,实为风吹树林之声。
师:那么这稀松平常的风声为何会让欧阳修发出“异哉”的惊惧之叹?暂且按下不表,留待文末来回答。
三、悲“秋心”
师:面对秋声,欧阳修发出了“异哉”之叹,然后再叹“噫嘻悲哉”,请思考“悲秋?”请在原文中找一个名词性质的字。
生:秋状、秋色、秋容、秋意、秋气、秋心。
师:答案的丰富多彩恰恰证明了我们与前人的点评思路是一致的,请看吴楚材《古文观止》的点评:“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变态”的表面意思是变化的形态,在这里为秋声的丰富内容,把秋声变化为不同的秋的对象,“百”乃虚指,为多之意。
师:这里有多种秋声的变态,大变态和小变态,请梳理其中的关系。
明确:秋声之变态,乃秋状也,乃秋心也。(出示幻灯片)
师:悲的到底是什么?是悲秋声?悲秋状?悲秋心?
明确:噫嘻悲哉!悲秋状,实谓悲秋声也;悲秋声,终乃悲秋心也。层层翻出,如剥笋也。(出示幻灯片,板书:悲秋心)
师:正因为揭示出秋声背后的秋心乃肃杀、自然的盛衰之理,此处的秋声不同于“异秋声”中有外在变化、气势的秋声。
(朗读“噫嘻悲哉”部分,体会其凄切秋声背后秋天的本质)
四、叹忧思
师:此部分提及“秋声”的文字中对秋声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不必恨秋声。
师:“念谁为之戕贼”,是谁在戕害我们?是人们自己。那人们为何会自己戕害到自己?(从此部分原文中找原因)
明确:“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外在的百忧万事、内在自身的忧思。(板书:叹忧思)
师:欧阳修写此文时53岁,晚年身体有疾,40多岁就白发稀疏,曾二度被贬,晚年虽位居高位,但受嫉妒排挤,在朝致书弹劾,外出马头被拦,遭人辱骂,居家被投送祭文,咒其早死,在“内困外迫”“人事攻百箭”中,年老忧国,却感力不从心。
欧阳修从悲秋心的自然之秋叹到人事之秋,一方面有人事忧劳力不从心的愁苦之叹,另一方面一反常理,将秋之思考推向更深,提出“大可不必叹秋,应自省。”秋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兴寄之物,而是将人、秋放在天平上衡量出戕害的深浅。文字中有感性之情,又有理性之音,实为独特。
(全文朗读)
五、结尾部分
师:从秋声入手,在“异哉、噫嘻悲哉、嗟乎”三叹中读到了欧阳修对秋声的惊惧之叹,悲秋的盛衰肃杀之叹,人事忧劳之叹。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老、忧愁的欧阳修。为了更好地理解欧阳修,还有一个人很重要:童子。童子出现了两次,有何作用?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明确:形式:赋的体裁决定了主客对话的形式。内容:童子耳中的风声稀松平常,欧阳修却惊惧:以童子的无知无觉、迟钝衬托欧阳修的丰富敏锐;童子的“垂头而睡”,欧阳修却一叹二叹三叹:用童子的无知无觉、少不更事衬托欧阳修的人事阅历丰富。
师:由此,可以回答开头埋下的伏笔:为何欧阳修面对平常的风声会发出“惊惧”之叹?是因叹忧思的心绪涌动。
总结:由童子,我们看到的欧阳修不仅年老有疾,忧思繁多,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感受力、敏锐洞察力、丰富阅历的人。
师:全文从满耳的秋声到唧唧虫声,都是欧阳修的那一声叹息声,而叹息声就是欧阳修的一曲独特的心声。林贤治说:看风景,就是看灵魂,我说,听秋声,就是听心声。这曲心声固然有悲愁之叹,但它与我们开头提及的悲秋诗作不同,除感性之情以外,还有理性之思,看到了人事忧劳的戕害甚于秋,这就是文学宗师的独特的生命体悟,在座的各位同学包括我在内,可能都还只是童子,并不能通过一节课完全参透其情其意,留待以后慢慢体悟吧。
【教后反思】
在高一的课堂上,《秋声赋》该以何种样貌呈现?该怎么在经典文本和教学中找到契合点?如何恰当地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如何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状态?
一、取精要重点,舍全面开花
《秋声赋》在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是高一阶段所学的第三篇赋文,之前学生学习了必修三的《阿房宫赋》、《赤壁赋》,应该说对“赋”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秋声赋》的教学重点应是:(1)学习文本运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特点;(2)学习理解文中“异哉、噫嘻悲哉、嗟乎”三叹的内容;(3)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教学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作者关于世事多艰、人事忧劳的感慨。关于欧阳修在宋代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可作为补充资料,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研究。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厚处,需要对三叹的内容精讲深悟,而赋文的特点、作者的文学贡献等作为旁枝就需要舍弃。
二、取巧思巧问,舍枯燥串讲
语文教学改革的前辈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
教师想让学生跟着教师走进文本、走近经典,就有赖于教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辅以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变单调的串讲为信息搜寻、筛选、分享。笔者在《秋声赋》的教学中,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异秋声”部分主要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秋声的特点;在“悲秋心”部分,抓住《古文观止》的点评设计了两段填空,如层层剥笋般将第二段落解读到位;在结尾部分,设计了童子与欧阳修对比的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参透文本的情感要义。而关于文言字词的部分,因《秋声赋》是一篇赋文,重点难解的字词很少,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传统的串讲形式早为学生厌烦,教师需要多动脑巧设计,让经典文本这桶米能经过十八般变化烹饪出醇厚香甜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