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
2015-06-25阿尔祖古丽·吾拉音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设情境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促使学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而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情境的创设必须是合理而有效的,它应该符合学情,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融入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57-01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 用生活叩开语文的大门
“文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如实反映,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抒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之中提升语文素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实景,利用幻灯片播放银川市中山公园的各个石桥,让学生回忆自己游玩时的情景边读课文边完成:
1.中山公园的石桥与《中国石拱桥》里的桥有什么相同之处?
2.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然后再分组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实例,让语文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一定的情景,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教学对语文情感教学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也会对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进行感受,然后再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以此来渲染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加强语言的感染力,这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出示春花图,让学生去感受春天百花争艳的景象,通过图片让学生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去体会春花的颜色、春花的香气,从而把握住“春花图”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口述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心里感受到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将学生们的内心情感激发出来。再通过设计的鸟叫声,把学生也带入到春光明媚的气氛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再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先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引导学生了解《命运》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对《命运》的欣赏和学习兴趣。可以通过音乐导入的课文还可以尝试的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黄河颂》《云南的歌会》等。
三、用悬念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游戏之中
悬念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而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一系列的悬念情境之中,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在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悬念就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用带着疑问的语气问到:“花儿落了?是不是文中讲述的一位种花的父亲辛勤培育的花朵因为未知的原因凋谢了?”,教师的悬念设置引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同时点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又如在讲完《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思维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景,有意留给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形声兼备的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朗读的范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初步鉴赏作品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让学生走进作品特定的氛围中去,实现古人所主说的“披文以入情”,用这种特殊情境去叩击学生心灵,充分调动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种种心理功能,以逐渐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迅速进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讲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记》,我就运用多媒体把文章变成一幅幅的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这种图文并茂、声情俱备的情景改变了学生只是面对书本、面对教师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作品创造的情境中,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指导给予重现,学生便可以模仿录相朗读。文学作品不朽的艺术生命开始在学生心中复苏并熊熊燃烧起来,如一道无形的桥梁,使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沟通,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取得巨大而神奇的鉴赏效果和良好的听读训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