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慈善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2015-06-25黄春
作者简介:黄春,男(1978-4),汉族,江苏南京,本科,社会学。
摘要: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社会和谐需要慈善文化,慈善文化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应的为财富积累创造了条件,社会上出现的善举也逐渐演变为一项慈善事业,加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慈善事业日益彰显为慈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慈善文化突显了构建和谐文化的特征。本文以分析慈善文化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内在动力为切入点,致力于研究慈善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13-01
新形势要想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且艰巨任务,与此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慈善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研究慈善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迫切性。
一、慈善文化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内在动力
不可否认,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累积,但是慈善文化的出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环境,只有这样慈善文化的效用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强调:“新形势下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为那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慈善是一种自主行动、自觉行为,通过慈善文化能够为社会整体营造一个有利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充满爱心、处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能。当然慈善文化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其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慈善”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管理,深情运作,防止部分人员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尤其是要防范他人利用“慈善”来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同时,损伤了民众、企业、社会组织等的积极性。为慈善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环境,科学正确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为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奠定坚实基础。
二、慈善文化推进社会和谐
新形势下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基于此,就必须依据现实情况解决民众切身利益问题,在各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同时,完善社会管理,进而推进社会和谐。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因而发展慈善文化,不仅能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还能够营造一种行善积德的社会氛围。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人在特定环境下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把民众的慈善本性真正变成慈善行动,不仅让那些有需要的人获得帮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也贯彻落实《决定》中所提出的要求:“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当全社会民众有了这种慈善意识,才能够满足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高层次需要。慈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各项工作才能够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也确保慈善文化效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倘若缺乏群众参与这一前提条件,就只能停留在组织号召捐赠层次上。
慈善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项简单任务,相
反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首先,慈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在这个基础之上树立现代慈善的理念。 从传统慈善理念中不难发现,慈善捐助往往表现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而现代慈善理念表现为公平公正,是普遍互助的公益事业。从传统慈善理念中还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慈善是金钱和物质的捐赠,只有富人才能够行使的权利。而新形势下现代慈善理念认为,慈善不仅仅表现在金钱和物质捐赠方面,还囊括诸多方面,例如:奉献知识和劳务等,这是全社会公民所共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正是因为观念上存在极大差异,阻碍了慈善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想根本性清除这些思想观念障碍,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创新和发扬慈善文化,探索出符合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慈善观念,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确保慈善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其次,慈善文化建设还需要法律法规为支撑。法制化和正规化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因而在今后开展慈善工作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快慈善立法步伐,弥补当前慈善工作的“真空地带”用以规范和引导慈善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慈善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最后,慈善文化建设需要将慈善行为纳入持久的机制,慈善事业要想获得深远持久发展,不能单靠“善举”,也不能简单依靠“恻隐之心”来维系。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慈善机构众多,就应当充分利用当下优势,来发扬慈善文化,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因而立足实际建立持久的运行机制具有迫切性,需要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和全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并且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表现在法律政策的完善、慈善理念的宣传,贯穿于慈善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方面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其将公益事业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中,为慈善事业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创造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