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思考
2015-06-25苟小江
苟小江
摘 要: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界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和定义。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限制性因素、驱动性因素和规范引导性因素,并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于限制性因素应因地制宜,根据限制因素特点采取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最佳的协调状态;对于驱动性因素主要是改善自身条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自觉性;对于规范引导性因素主要是在自身完善、合理的基础上,增强因素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力干预。
关键词: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土地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33-02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定义
土地集约经营最早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研究地租理论时提出来的。意思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获取更高的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仍旧不统一。毕宝强[1]认为,集约利用主要是针对人类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言的,指上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上地收益的经营方式。潘琦[2]等认为,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还应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合理及生态环境的优越等。甄江红、成舜等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等途径,使建城区土地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3]。彭德福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尚未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的投入转变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动态过程与状态[4]。还有些学者认为,土地集约利用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是动态的过程,土地集约利用要考虑到居民的幸福指数,不能过度等。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概念界定
学者们通过不同角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进行了研究,总结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包含四层含义:其一,土地集约利用是人类的主观能动土地利用方式,是通过合理增加土地物质和劳动等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率,以获取更大土地收益的活动过程。其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前提,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原则。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发挥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水平的有效保障。其三,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是提高增量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是不断挖潜和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率。其四,土地集约利用是动态的过程,不同时空环境下,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集约利用度评价、利用强度、利用方式等都会因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综上,笔者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秉承动态的发展理念,不断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有效控制增量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科学增加土地投入,合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平衡,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
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众多,其影响机理和强度有所不同。诸如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会因自身条件客观上限制着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经济发展、人口、交通、土地价格等因素变化会因利益驱动土地利用主体自觉增强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政策、产业结构升级会引导土地利用方向。因此,这里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为限制性因素、驱动因素和规范引导性因素。
(一)限制性因素
限制性因素是指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限制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风俗文化。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质与土壤、地形与气候等条件;风俗文化主要指土地观念、建筑文化、居住理念等。
地质主要指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土壤是指地球表面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影响建设用地的主要是工程地质条件,影响农用地的主要是土壤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选择和投入,还会因此影响用地规划布局。比如工程建设和规划需要考虑承载力、地裂缝、地表水地下水情况、地面沉降、滑坡、矿产资源、地震带等因素[5];土壤条件是农地的基础条件,一般情况下,土壤条件越好,边际效益越高,为追求更大的效益,土地利用主体会自觉追加投入,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相反,土壤条件差,投入产出比例小,会促使土地利用主体粗放经营或者放弃经营。
地形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体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首先,微观上,地形地貌作为重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建设用地利用产生影响;其次,宏观上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子,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适宜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和速度等。气候条件主要指某一地区的气温、日照、降水量等,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而言,主要影响土地利用规划、建筑结构、功能设计等,如盛行风向会影响区域用地规划布局,工业区通常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位;日照时间会影响建筑密度。对于农用地而言,气温、降水量等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直接影响农用地的产出效益。
风俗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观念、建筑文化、居住理念等。土地观念会形成相应的用地行为,如果忽略土地的稀缺性,蔑视土地价值,就会产生粗狂的经营行为,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甚至会撂荒和闲置。建筑文化、居住习惯主要影响居民点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不同的居住风俗会影响到住宅的容积率和密度,如有些地方习惯宽宅大院,有些地方盛行低层住宅,有些地方居住分散,这种忽视空间利用和整体布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地浪费。
(二)驱动性因素
驱动因素是指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内在动力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线路密度和通达度、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度、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使用者的区位选择。经济越是发达,资源供给水平越高,区位吸引力就越大,资金、技术、知识、劳动力等就越容易朝之流向,受利益驱动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就越大。
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度。一般来讲,人口规模的大小,会直接改变土地市场需求曲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土地的稀缺性并不表现在它的绝对量上,而是表现在相对量上。人口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量越大,土地的稀缺性越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要求就越强。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口规模过大或人口过度密集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过大,会造成交通、住房、基础设施、社会治安问题。
交通线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所拥有交通线路的长度,交通通达度是指通往四周交通干线的数量。交通发达与否,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标准,交通线路密度和交通通达度则是衡量交通发达程度的基本指标。交通越发达,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利益驱动影响土地利用越强烈。一是交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一是交通枢纽周边或附近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投入强度会因之改变。
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决定着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度,土地市场越是发达,土地配置越趋向合理,利用效率就越高。
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着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决定着土地利用强度。一般而言,工业用地的集约化高于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的集约度高于工业用地。
(三)规范性引导因素
规范引导性因素是指规范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引导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等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抑制膨胀、刺激消费等方式调控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可以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土地政策与房地产政策既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指引土地利用目标和方向的作用。土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项政策导向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例如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当第一产业不断转向第二、三产业时,就意味着产业结构朝向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型领域转变,土地产出效益明显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显著提高。
四、总结
土地集约利用是追求合理的土地空间布局和利用结构,最大化地发挥土地价值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土地集约利用不等于单纯地指向土地利用效率和利用强度,也就是说,不是集约度越高越好,还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和人们的幸福指数等。所以,土地集约利用度应该有一个阈值,衡量这个阈值的原则是不高于环境承载力。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应该针对影响因素的特点灵活的采取措施。对于限制性因素,应该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促土地利用与限制性条件的最佳协调;对于驱动性因素,应该以改善驱动因素自身条件为主,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规范引导因素,主要是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因素影响力和执行力,能动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 毕宝强.土地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潘琉,王丽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置换[J].中国土地科学,1996,(2):1-4.
[3]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十地集约利招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250-253.
[4] 董秀茹,石水莲,等.土地集约问题利用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6):27.
[5] 胡斌,黄润秋.地质环境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8,(5).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