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期盼
2015-06-24白莉萍
白莉萍
编者按: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除了一般的小农经营主体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从而破解了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导读:调研了黄陂区部分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作用等,阐述了当地家庭农场业主的“四盼”,即盼技术升级、盼资金扶持、盼风险防范、盼补贴合理,并据此提出了黄陂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的合理建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首次在文件中出现,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鼓励。那么,家庭农场在黄陂的发展状况如何?农民又有哪些期盼呢?近期,黄陂区农业科技骨干走访了该区部分家庭农场,就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1 黄陂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陂区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利用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的种养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区共建家庭农场82家,流转面积1 940.97 hm2,遍及15个街道乡镇,发展快,分布广。其中,从事种植业的38家,流转面积566.95 hm2;从事水产养殖的17家,流转面积366.85 hm2;从事种养结合的10家,流转面积413.54 hm2;从事循环农业的17家,流转面积586.69 hm2。
本区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为主,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前景,为“三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 规模适中,便于管理
家庭农场规模一般在3.34~33.35 hm2,既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在家庭式管理的能力范围以内,又避免了过大规模带来管理、经营上的难度和风险。业主在土地流转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修建道路、沟渠、排灌站、加工厂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便于机械化操作,使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得到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如罗汉街北新村的殷勇胜流转土地20.25 hm2,种植优质稻,实现机械化作业,667 m2产量达650 kg,年产优质稻200 t,销售收入52万元,纯收入8万元。
1.2 经营灵活,效益可观
本区家庭农场的显著特点是以家庭经营为主,根据经营规模适度雇工,农忙时请人突击,农闲时靠长期雇请的少量员工打理,用工方式灵活。多数业主把大学毕业的子女安排在自家农场,既充实了技术人才,又能让子女传承事业,一举两得。在经营品种上,根据自身掌握的技术、市场需求进行灵活选择;在经营规模上,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确定大小;在管理决策上,一般通过家庭会议讨论、听取技术人员意见,最终由业主拍板。既有灵活的经营模式,又能有效地控制成本,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据调查,黄陂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一般在50万~80万元,纯收入多在1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高达4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以上。其中规模和效益高的当数六指街程华英的家庭农场,其年经营收入高达2 200万元,纯收入过百万元。
1.3 集约土地,减少抛荒
目前,黄陂区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小(黄陂区2012年农村人均耕地仅有626.98 m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排灌沟渠及设施没有完全配套,即便农户精耕细作,收益仍较低(2012年黄陂区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仅2 04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18.7%),加之农业经营周期长,见效较慢,风险较大,比较效益低的特点。有农民戏称“辛辛苦苦种年田,不如打工两三天”,农村弃田不种的抛荒现象日渐增多,而家庭农场能接收外出务工农民的闲置土地,进行有序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
1.4 示范带动,培养人才
家庭农场在当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有的业主组建专业合作社,把附近农户联合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供种、管理、加工、供应市场,形成品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如罗汉街北新村的殷勇胜成立了北新水稻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20户农户种植优质稻,年产值300万元,户均种稻纯收入12 000元,比常规户多4 500元;黄陂区大潭办事处的李伟和成立了伟和禽业专业合作社,带动70户农户养殖蛋鸡,年产值2亿元,户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还有些业主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向周边农户提供种苗、种养技术、回收产品等,带动农民致富。如六指街程华英的家庭农场采取“四提供一回收”的方式,即提供种苗、饲料、药品、技术,回收产品,带领周边180户农户开展肉鸡养殖,年出栏肉鸡435万只,农户获纯利340万元。家庭农场通过雇工带动农民增收最常见。一般1个家庭农场常年雇工十几个,季节性雇工几十个,农民在家庭农场就近打工每月至少可获得工资性收入2 000元左右,成为最便捷、稳定的创收渠道。很多家庭农场还通过创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利用比较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开展培训,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如程华英的家庭农场每年开办新型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次。
2 家庭农场业主的期盼
家庭农场的业主们大多有过外出务工打拼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后,回乡进行创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多年契而不舍的努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他们并不只满足于现状,有进一步扩大规模效益,拓展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再铸新辉煌的愿望。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本区业主们欲做大做强家庭农场有“四盼”。
2.1 盼技术升级
家庭农场业主们一般掌握了1~2门种养实用技术,一些业主也需要常年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农场的专业技术骨干,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多是在实践中摸索、积累所获得,尚未达到专业、前沿的水平,生产的产品多为“大路货”,技术含量不高,急需提档升级,依靠科学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家庭农场具有一定规模,也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懂技术的生产者,而目前家庭农场雇请的员工多为老年农民、兼业农民和外来农民,其素质远未达到农场发展的实际需求。
2.2 盼资金扶持
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时有资金不足的困境,特别在建设初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有时遇到较好商机,往往因缺少资金而错过机会。目前筹措资金的渠道基本靠银行贷款,而业主通过流转获得的经营土地没有承包权,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有的业主希望以房屋和机械设备等作抵押物申请贷款,而银行又不愿将其作为抵押物,业主向银行贷款的难度很大。如木兰乡将军庙村雷国安向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万元创办家庭农场,初具规模后向银行申请续贷延期,而银行因到期未还贷的规定不予续贷,使他原本添置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计划落空。
2.3 盼风险防范
农业生产经营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再生产过程,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家庭农场一般有一定规模,相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承担风险的压力较大。业主们除采取积极措施规避风险外,也希望保险机制能帮助其防范风险,而目前的保险业务对农业还没有实行全覆盖,只是推行了水稻、特色农作物、奶牛、能繁母猪等险种,肉猪、畜禽、水产品、茶叶、水果、花卉苗木、经济作物等众多品种尚未纳入农业保险范围。
2.4 盼补贴合理
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武汉市政府根据家庭农场规模给予3万~5万元的资金补贴。但补贴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贴额度偏低;二是补贴额度没有与投资类型、投资额挂钩,苦乐不均;三是指定的享受补贴采购设备的厂家售价较高,如自己采购蔬菜大棚设备每667 m2需资金1万元,而在指定的享受补贴的厂家购买则需要1.6万元,业主的政策红利基本被厂家拿光;四是对于一些比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业主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和支持。
3 壮大黄陂区家庭农场的合理性建议
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显示,家庭农场是最有生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家庭农场提质提档,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1 送技术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开办针对家庭农场业主和员工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培训实用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信息工程等专业知识。建立家庭农场培训示范基地,发挥家庭农场在农村的技术辐射作用。要制定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家庭农场的办法和规定,鼓励大学生走进家庭农场,充实技术力量。要协助、支持家庭农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做好产学研对接,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家庭农场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3.2 送政策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并优先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如兴建沟渠路和农田改造等,解决好靠家庭农场自身能力难以办到的问题。二是规范政府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指定经销商进行成本、价格审计,让利于家庭农场,使其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补贴。三是设立支持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财政周转金,对家庭农场扩大再生产给予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四是协调金融系统的贷款支持,确定办理流转证书的土地具备财产抵押功能,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困难。五是完善农业保险业务险种,将家庭农场经营的各类品种纳入农业保险业务范围,实现农产品保险全覆盖,降低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3.3 送生态
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业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家庭农场经营规划与政府“三农”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循环农业,解决好诸如畜禽粪便等污染源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建设环保除污设施,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整洁美丽家园,建设生态农村、美丽农村、幸福和谐的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