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参池塘新型附着基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2015-06-24陈秀玲等

河北渔业 2015年6期

陈秀玲等

摘要:目前海参池塘出现了附着基下沉,清坑困难,池底老化、新的病原微生物滋生等诸多问题。近几年通过进行不同种类的附着基敷设对比试验,效果最好的当属PC管附着基,该附着基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敷设面积大,遮阴效果好,方便海参收获,而且通过采取投放大规格的参苗,引进篮子鱼进行青泥苔清除等措施,使养殖单产提高25%,促进了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附着基;大规格海参苗;青泥苔;篮子鱼

昌黎县是河北省海参养殖大县,目前养殖规模3 667 hm2,已有十余年的养殖历史,是我县坑塘养殖的支柱产业。但现代化的养殖水平并不高,大多数的养殖户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初级放养阶段,产量低、效益差。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海参养殖又出现了种质退化,水质异常、病害频发等诸多问题,每年坑塘养殖的成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品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的海参石礁附着基出现下沉,清坑困难,池底老化、新的病原生物滋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现把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1坑塘改造及附着基设置

1.1池塘选择

选择的区域位于昌黎县大滩乡陈启民海参养殖场,面积53.33 hm2。海参出池以后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内原有附着基及过多的淤泥,让池底得到充分的风吹及暴晒。单个池塘面积为2~3 hm2,底质为砂砾底或硬泥底质,池塘水深2.5 m左右。

1.2池塘的改造

敷设附着基前先在池内开挖一条长0.3~04 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一个,以自然纳水为宜,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海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侵入。

1.3敷设附着基

PC管附着基:选择直径2.5 cm,长、宽各80 cm的U型PC管做骨架。把U型PC管倒插入泥土中20 cm,从池塘的一头均匀排列在整个池塘中,每个礁体之间的行距、列距设置为4 m,最后用巨型棕色网覆盖整个池子,再在参礁与参礁之间压上装半袋沙子的聚乙烯网袋压实以便形成多孔的结构。整个附着基的铺设面积占整个池底的45%以上,比普通石块附着基铺设面积提高15%。该附着基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比石块礁清塘容易得多,可极大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2放苗前的准备

2.1池塘修整及消毒

在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以后修整池边,加固池堤,疏通进排水渠道,并对海参池边进行加固、护坡。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进水40 cm左右,按照225 kg/hm2的量使用漂白粉兑水化浆,滤过渣子后,全池泼洒,在进水口处安装上闸板,用80目筛绢做成过滤网,以防止小鱼、虾、蟹及其卵进入池内。两天后将水全部排出,使用经过滤消毒的海水全池换水3~5 d,每天两个潮水,检测水质合格后,方可进水70~80 cm。

2.2基础饵料的培养

3月下旬开始进水施有机肥培养基础饵料。即把发酵好的鸡粪均匀撒播在池底,施肥数量为1 500 kg/hm2,经过大约10 d浸泡,鸡粪中的营养成分完全溶解在池水中,为藻类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份,水位保持在0.8~1 m以内,随着水温的逐步上升,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呈现黄绿、黄褐色,利于海参早期摄食。

3大规格海参苗种放养

3.1海参苗种质量

苗种采购来自海参良种繁育场,规格在70~80头/ kg,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确保健康参苗进入养成池。

3.2放养时间及密度

4月初水温10 ℃左右时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池塘水温与苗种繁育池的温度控制在2 ℃以内,放养时要有潜水员操作,让参苗自行爬入附着基中栖息、避敌,放养密度控制在3~3.5头/m2。

3.3饵料投喂

放养初期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主要是底栖硅藻;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适量投饵,主要投喂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及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碎屑。投喂量要根据池塘的肥瘦及海参的生长情况合理配置。一般投喂新鲜大叶藻占海参体重的10%~15%;配合饵料投喂量占海参体重的3%~5%。

4引进篮子鱼进行大型藻类生态清除

海参的敌害生物是青泥苔,为保证篮子鱼的成活率,放养前首先对选择的池塘进行野杂鱼清除,并按照1 500尾/hm2、750尾/hm2、375尾/hm2标准进行篮子鱼的不同密度青泥苔清除对比试验,经过对比显示,投放篮子鱼的池塘青泥苔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参产量增加15%以上,而未投放篮子鱼的海参池塘,青泥苔蔓延,池塘呈现缺氧、死苗现象。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前期主要掌握只进不排。具体方法每2~3 d进水10 cm,池子达到最高水位后,追施少量无机肥,可施入尿素15~45 kg/hm2,一周后开始少量排水,补充新水。进入7月以后,池水温度明显升高,刺参也逐渐进入休眠期,这时,停止喂食。同时,加大换水量,并保持最高水位,一般换水量不低于30%。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控制在65~75 cm,pH值7.8~8.5,水温?10~18 ℃,盐度保持在25‰以上。雨后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大雨过后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

6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方法是放苗前用海参专用消毒药对参苗进行药浴30 min;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每半月用375~450 kg/hm2生石灰消毒一次;定期泼洒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以调控水质,达到最佳的养殖水环境。

7收获

该模式实验面积53.33 hm2,放苗数量160万头,共出售8~10头/kg以内规格商品参97.51 t,成活率达82.5%。出池参平均产量 1 828.2 kg/hm2。当年海参成品市场价格偏低,平均出塘价为100元/kg,产值182 820元/hm2,总产值975.04万元,单位成本132 375元/hm2,总成本 706万元,单位效益50 445元/hm2,总效益26904万元,产量比原计划提高了的21.88%,效益比原计划提高了的68.15%。预计在池塘内未进行捕获的12~30头/kg大规格幼参361.35 kg/hm2,总产量19.27 t,将继续在池塘内养殖,经过一个越冬期,待来年春季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进行销售。具体养殖生产情况见表1。

8结论

良好的池底是海参养殖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投放大规格越冬苗种,当年放苗当年收获,改变了参池常年在水中浸泡的状态,有利于池底暴晒,消毒、清池,延缓了池底的老化,还减轻了因常年有水而使海藻大量滋生的可能性,减轻了因池底老化而导致的病害发生。通过新旧养殖模式的对比,新的养殖模式成本低、病害少、产量高,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应该大力推广。

海参养殖中青泥苔泛滥成为海参养殖中的一大难题,传统养殖模式会采取人工捞取方式或利用药物进行控制,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还破坏了原有的池塘菌群构成而且容易造成海参药物残留。试验利用生物方法进行青泥苔清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建议篮子鱼的放养量要根据池塘青泥苔的多少灵活掌握,一般池塘放养量控制在1 500~2 250头/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