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资源调查
2015-06-24韩骥等
韩骥等
摘要:2010年5月10至2010年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达氏鳇捕捞群体进行取样调查,共调查达氏鳇20尾,其中雌性12尾,平均全长为(267±29.3) cm,平均体重为(190.3±102.8)kg,生长方程为: Y=3E-0.8x4.007,R2=0.586;雄性8尾,平均全长为(214±31.6)cm,平均体重为(74.8±40.7)kg,生长方程为Y=5E-0.8x3.9096,R2=0.9557。繁殖群体的优势组在16~30龄占总群体的75%,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为1∶0.7。
关键词: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
黑龙江达氏鳇(Huso dauricus)隶属硬骨鱼纲(Ostei 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鲟科(Acipenseride)、鲟亚科(Acipenseryini)、鳇属(Huso),是黑龙江特有的名贵经济鱼类之一。世界上的鳇属鱼类仅有两种:一种是我国黑龙江的达氏鳇,另一种是分布在里海、黑海和咸海地区的欧洲鳇(Huso huso)[2]。达氏鳇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个体大,其最大个体体长达560 cm,体重1 000 kg以上,寿命长,生长迅速。达氏鳇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尤其是鱼籽酱(黑鱼籽酱)被誉为 “黑色珍珠”[3]。近年来由于人为酷捕,环境污染等原因,达氏鳇的鱼类资源显著下降,目前已处于易危状态。有关黑龙江达氏鳇资源状况,仅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有公开报道。为了保护和增殖黑龙江达氏鳇,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对达氏鳇持续开展了资源调查、生物学研究、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本文是2010年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达氏鳇捕捞群体结构的调查。
1材料和方法
1.1采样地点
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设两个监测站,分别为同江街津口监测站和抚远小河子监测站。
1.2采样时间
2010年5月10—6月20日。
1.3采样鱼的选择
对捕捞上来的达氏鳇运输到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达氏鳇原种场同江繁育基地,进行可量可数性状的测量及人工繁殖。
1.4采样鱼的测量方法
对于达氏鳇采用流刺网捕捞,可量可数性状的测量采用张觉民提出的《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方法测量。
1.5年龄的测定方法
用钢锯在胸鳍第一鳍条骨的鳍条基部横切出约1 mm厚的薄片2~3片,在细油石上磨平,用二甲苯透明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年轮鉴别出年龄。
1.6数据的处理方法
数据的处理及生长方程图形的制作是Excel处理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中的可量可数性状
2.1.1可数性状可数性状的结果为:背鳍条33~35、臀鳍条22~39、背骨板11~17、侧骨板31~46、腹骨板8~13。
2.1.2可量性状性成熟个体全长为体高的6.12~10.54倍,平均为7.76±0.89倍;为头长的3.56~6.02倍,平均为4.78±0.49倍;为尾柄长的13.96~23.04倍,平均为18.07±1.86倍;为尾柄高的26.32~39.45倍,平均为32.87±2.44倍。头长为眼径的19.82~54.34倍,平均为35.98±7.15倍;为眼距的2.66~5.47倍,平均为4.57±0.59倍;为眼后头长的1.17~2.38倍,平均为1.66±0.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5~2.61倍,平均为1.82±0.24倍;尾鳍上叶为尾鳍下叶长的1.35~2.04倍,平均为1.55±0.28倍。眼径较大,头长为眼径的14.68~42.45倍,平均为21.09±8.14倍。
2.2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2.2.1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雌性的生长方程雌性12尾,平均全长为(267±29.3)cm,平均体重为(190.3±102.8)kg,生长方程为Y=3E-0.8x4.007,R2=0.586, 如图 1所示。
2.2.2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雄性生长方程雄性8尾,平均全长为(214±31.6) cm,平均体重为(74.8±40.7)kg,生长方程为Y=5E-08x3.9096,R2=0.9557, 如图2所示。
2.3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的年龄情况
2.3.1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雌性的年龄与全长体重的关系达氏鳇雌性繁殖群体年龄与全长体重的关系如表1所示。
2.3.2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雄性的年龄与全长体重的关系
达氏鳇雄性繁殖群体年龄与全长体重的关系如表2所示。
2.3.3近几年达氏鳇繁殖群体年龄与全长体重的对比近几年黑龙江达氏鳇捕捞群体全长、体重及年龄组成对比详见表3。
2.3.4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年龄分布情况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年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通过表4可知,2010年达氏鳇群体雌雄比例有所升高,性比变化来看,捕捞群体雄性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当年江水较大、达氏鳇尤其是雄性达氏鳇上网率较低有关。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的生殖力情况如表5。
表4和表5的数据结果表明,黑龙江的达氏鳇鱼类的繁殖种群的性比有所变化,繁殖力变化幅度不是很大,2008年的达氏鳇的绝对生殖力较前几年略有下降,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尽管由于江水位、径流量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产卵群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综合指标上变化幅度较小。
2.5黑龙江达氏鳇捕捞产量的变化
黑龙江达氏鳇(黑龙江鲟鳇鱼捕捞量统一计算)捕捞产量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单位时间内监测产量呈稳定或略有上升趋势,2001年以后的总产量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随着黑龙江鲟鳇鱼资源量的下降,黑龙江省渔政局对黑龙江鲟鳇鱼的捕捞船只、作业时间和捕捞产量进行了调控,进行了限额捕捞。通过近五年的调查分析,CPUE未有大的变化,但与2002年以前相比,CPUE增大了,这说明我们的捕捞强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讨论
3.1黑龙江达氏鳇渔业资源的变化
黑龙江干流上游至中游即洛古河至抚远我国境内江段流长1 850多公里,广泛分布着达氏鳇和施氏鲟。黑龙江上中游江段我国水域已开辟的鲟鳇鱼生产滩地约有60处,如呼玛县的罗锅滩、四道卡、江湾,黑河市的上马厂、小乌斯力、卡伦山、富拉尔基,逊克县的车陆、逊别拉河口、库尔滨河口、平阻河口,嘉荫县的乌云、雪山温、鲤鱼卧子、嘉荫河口、王家店、观音山,萝北县的兴东、名山、肇兴、大江通,绥滨县的荣边、中兴,同江市的哈鱼通、额图、勤得利、旮旯子滩、下八岔,抚远县的九龙滩、上滩、大夹信子、门前、小河子等网滩一年四季均可捕到鲟鳇鱼。据早期的调查,在封冰结冻的12月份、1-2月份,渔民用铃铛网及钓钩经常捕捞到,但黑龙江的鲟鳇鱼主要生产季节集中在5月至6月,这也说明了在黑龙江干流上、中流我国水域分布着达氏鳇、施氏鲟的群体有短距离洄游群体和定居群体。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黑龙江我国境内鲟鳇鱼产量较多,如1988年上游鲟鳇鱼总产量为5 t,下游为355 t,当年抚远县的鲟鳇鱼捕捞产量为219 t、同江为65 t、绥滨为37 t、萝北为38 t、嘉荫为21 t,逊克、孙吴、黑河各1 t,大兴安岭地区为5 t。近几年鲟鳇鱼产量主要集中在抚远、同江、绥滨三地,而抚远占黑龙江总产量的1/2左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抚远捕鱼船只较多,捕捞强度增大所造成的。黑龙江鲟鳇鱼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452 t(1987)。目前年产量调控在46 t以内。通过对黑龙江鲟鳇鱼资源的调查发现,很明显总体上,渔获物的总量有了很大的下降。但是近4年来没有大的波动。
3.2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的结构变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黑龙江的达氏鳇繁殖群体个体越来越小,并且雌雄性比1∶0.7,有了很大的变化,雄性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当年的江水比较大、雄性达氏鳇不容易上网有关,但是总体上雄性数量占总群体比率的下降趋势是不能否认的。达氏鳇繁殖群体的优势群体为16~30龄,占总群体的75%,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达氏鳇的繁殖群体有低龄化的趋势,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2007年统计了达氏鳇的幼鱼,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达氏鳇年龄组成其优势群体变化不大,但2010年优势群体有所变化,有小龄化的趋势。根据达氏鳇群体生物学特点,如低龄鱼占优势,那么可以证明群体资源已遭到破坏,正处于保护和恢复阶段。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P由补充群体K(初次性成熟)和剩余群体D(重复繁殖)组成,且以剩余群体为主 。黑龙江达氏鳇适宜于在性成熟个体死亡率逐年变动不大、环境条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活。由于每年补充的产卵群体较少,如果资源遭到破坏,种群数量一般不容易恢复。如果产卵群体以补充群体或低龄剩余群体为主,年龄结构简单化、低龄化,初次性成熟年龄提前,表明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鱼类作为一种可更新的水产资源,对生产均衡有调节和更新作用,易受到环境因子,特别是捕捞和其他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于平衡的自然种群来说,其补充和生长与自然死亡相抵消;予以渔业开发后,由于捕捞稀疏了群体密度,提高了补充率和生长率,或减少了自然死亡率,从而建立新的平衡。因而渔业在一定限度内是一种创造产量并促进种群更新的积极生产活动。但是,当环境变迁捕捞强度超过种群自身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则种群的自然平衡就要遭受破坏,严重的会导致资源衰竭,甚至濒临灭绝。所以,对鱼类资源不加充分利用或酷渔滥捕,不加管理和保护都不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曲秋之,孙大江,许平. 施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与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1994,7(2):62-67
[2] 石振广,董双林.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38):33-38
[3] 王云山,石振广.黑龙江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J].淡水渔业,1998,28(6):26-28
[4] 韩骥,韩英,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胡光源,李育东.黑龙江施氏鲟群体结构现状调查[J].水生态学杂志,2012,32(1):144-147
[5] 杨运清.生物统计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
[6] 张觉民. 黑龙江省鱼类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1995:24-30
(收稿日期: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