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鲁家村

2015-06-24王安忆佳

美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家属院妮儿米线

王安忆佳

念初中二年级之前,我住在西安市的雁塔路上。那条路更多地被人提起,是因为那座举世闻名的大雁塔和全市的“数码产品集散地”赛格电脑城。搬家之后,每次路过时,我都会想念在那里度过的日子。

我们把那里叫做鲁家村。那些年,这样的名字在西安满大街都是。我曾猜测过那些以姓氏命名的各个村子的来源。小时候不知道鲁姓源自哪里,出过何等出类拔萃的人物,学过鲁迅的课文之后,竟幼稚地认为,鲁家村曾经是鲁迅一家居住过的地方。后来得知鲁家村不过是一户鲁姓地主的宅邸后,不由得有些失望。我们的家属院就在离村口几百米远的巷子边上。家属院大门口旁边有个小商店,我们一家刚搬来住的时候,它就已经生存于此了,我吃过店里不少的棒棒糖——当然,都是付了钱的。有一次发生意外,商店半夜着了火,店主损失不小。大概是在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商店关门了。再后来,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鲁家村,以及市区里大大小小的李家村、刘家村、缪家寨、张家堡等带有鲜明农业社会生活痕迹的地名,都被一一拆迁,原址上矗立起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商住两用楼房。楼下的铺面无处不彰显着城市生活的热闹喧嚣,而楼上的居民则每天生活在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中。鲁家村的那座小商店,依靠着街道的那面墙上,尚能看到火灾的印记,仿佛无言地诉说着仅仅几年前经历过的每一桩往事。

我们家的房子是一栋七层旧楼,墙皮斑驳,楼梯的灯光昏暗,转角的地方堆着一些废弃的家具。总而言之,这个家属院是有些年岁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这栋家属楼门前还有一个挺大的院子,院子里还种着高大的梧桐树。和所有普普通通的家属院一样,院子也有位看门的老大爷。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老大爷姓什么了,只记得他高高瘦瘦的,总是穿一件深色的棉马甲。他养了一只狗,名字十分洋气,叫“亨特”,实际上却只是一只土狗。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我还写过“亨特”,那篇作文还被老师当堂念过。彼时,我和“亨特”的关系确实不错,它经常跟着我,而我家剩下的骨头也都留给了它。

在鲁家村的那些日子里,或许是我们和邻里最亲密的日子,后来就少有那种对待外人如亲人的热情与精力了。那时候,我们那栋楼一层的老太太已经年过八十,满头银发,但是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像是处于壮年一般。老太太尤其喜欢“网上冲浪”,和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通过收发邮件聊天、交流,简直就是某些公益广告上能跟得上时代的老人的现实原型。我时常想,如果我老了能像她那样就太好了。住在我们家楼下的姚大妈和她的丈夫,是我们一家那些年最亲密的邻居。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常常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于是,我就经常去姚大妈家“蹭饭”。印象中,她家的炒米饭和排骨汤味道都很棒。姚大妈的丈夫在铁路机务段上班,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都很早骑摩托车上班,周末还时常看到他穿上骑士行头,骑上山地自行车和伙伴们去秦岭里玩。姚大妈的丈夫还喜欢养鸟,她家阳台上到处挂着精致的鸟笼子。黄色的鹦鹉,黑色的八哥,它们纤细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用来喂鸟的面包虫,样子丑陋而可怕,一扭一扭地蜷曲在阳台的纸板上,也成了我的“童年阴影”之一。住在隔壁楼上的中年女人,喜欢画着浓重的眼妆出门遛狗。那是两只大狗,类似于拉布拉多的品种,一只叫“白妮儿”,一只叫“黑妮儿”。大狗的脾气好,每次我从它们旁边经过的时候,它们憨厚地嗅一嗅,然后慢吞吞地走开。院里还住着一位碎嘴的中年阿姨,她的正式工作是与老大爷轮换看大门。每次见我放学回来,都会塞给我一些零食或者水果什么的。也许是工作性质的缘故,她平时最喜欢和院里清闲无事的老太太拉家常——昨夜谁谁家遭贼偷了,这家的孩子上的哪个学校啊,那家的租客又半夜带什么人回来了等等。后来,突然很久不见她,听妈妈说,她得病了,所以一直在家休养,不怎么出来。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上学和放学都是独自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的。从鲁家村到学校,经过工商银行和菜市场,到一个路口,右拐,不用过马路。现在想想,这真是一条不错的路线。放学的时候,也能和顺路的同学一起回家。关于家属院门口的那条巷子,也有故事要讲。那里曾有我吃过的最棒的夜市。当时的那条巷子就像个小社会一般,蜗居着从各个地方,各个阶层而来的人。有一对安徽来的中年夫妇,经营着一个馄饨米线摊子,下午天快黑的时候,他们就把车子推进巷子里。红油米线,配上豆瓣酱、香菜和几根海带丝,能让整整一个冬天冷冰冰的胃都暖和起来。我和爸爸经常在他们的摊位上坐下,点一碗馄饨,一碗米线。吃到中间,两人就换过来吃——馄饨和米线都太好吃,只吃一样怕是会亏了自己似的。光顾得多了,夫妻俩也就认识了我和爸爸,每次看到我放学路过时,都冲我笑笑。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在巷子口卖麻辣烫。女的看上去很年轻,也很漂亮。妈妈说他们俩有夫妻相,问了后才知道,他们是姐弟俩。只记得当时的麻辣烫还是几毛钱一支,浇麻酱从来都不吝啬,大口大口就着瓶装的冰峰汽水,热闹的傍晚时光就变得无比美好和悠长。

后来,我们搬到另一个地方住。没来得及跟很多东西道别,搬家成了一次匆忙的逃亡,房子也租给了别人。街道扩建改造后,院子被侵占得只剩下一小块地方,梧桐树也被砍掉,直到最后,院子成了一圈只容许两人同时通过的走道,四面被砖墙围着,狭窄且丑陋。“亨特”走丢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一家和姚大妈的联系渐渐少了,她几乎成了陌生人。“白妮儿”也不知跑到了哪里,那个喜欢化浓妆出门遛狗的中年女人又养了一只大狗,名字还叫“黑妮儿”,毛色却是黑里透红,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黑妮儿”。巷子里的夜市消失了,流动在巷子里的人少了很多,不复往日的热闹。再也找不到那么好吃的馄饨米线,也没了那么便宜的麻辣烫了,冰峰也变成了罐装的。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仅能用我的回忆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再后来,有人问我:“你以前住在鲁家村啊?那离大雁塔挺近哇,是不是经常看到从外地来的旅客啊、外国人啊?住在名胜旁边啊!”

他们不知道,住在鲁家村,故事远不止这些。

猜你喜欢

家属院妮儿米线
该往哪边读?
感谢我的邻居亲人们
反“四风”永远在路上
——《东丽中学家属院唯一公厕为“迎检”被街道强拆,居民“内急”成难题》采写体会
一碗米线的滋味
平邑县人大办公室慰问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米线里的温柔乡
“小黑妮儿”
凉拌米线
猖狂的小偷
小四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