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2015-06-24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1908-1983),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奇的一生,他卓越的贡献,是惠州人民乃至东江人民的骄傲。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惠州人的品格和特质,体现了惠州的城市精神。因此,研究廖承志与家乡惠州的历史渊源、研究廖承志为东江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深化惠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弘扬和传承廖承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有助于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转化为推进惠州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廖承志的家世传承
廖承志祖籍广东惠阳县鸭仔埗乡窑前村(现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尽管他出生于海外,但接受的都是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廖承志自幼年起就从长辈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家、爱故土、爱家园的影响,家国之情、故土之情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他喜欢在自己的许多画作上落款“惠阳廖承志”。
青少年时代的廖承志,跟随父母奔走在国内外。他的父母亲是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他们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先辈志向,故给他起名“承志”。廖承志出生时其父母正客居日本,追随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同盟会发起人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孙廖两家形成了极为亲密的关系。在革命先驱的身边成长,使廖承志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家庭的出身,是廖承志革命的一生的起源。事实上,廖家的革命进步思想文化深厚,家世传承在廖承志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美国旧金山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华侨商人,他虽身在异国、生活富裕,但心怀祖国,不满美国当局歧视华人华侨的行径,时刻关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艰难境遇。从1875年开始,他多次出面协助筹款并出资兴建华人华侨医院,解决华人华侨看病就医的困难。1885年,他主持筹建了旧金山首家华人华侨小学,从国内聘请一些具有秀才、举人资格的人执教,为旧金山华人华侨子弟学习传袭中国文化提供了方便。廖竹宾虽侨居海外多年,但常常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他不仅教育子女应以“国学为先”,不要忘记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求他们谨守善良、诚实、勤奋、刻苦、俭朴等中国传统美德。①
廖承志的外祖父何载,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商人。他尽管生活富有,却思想积极开明,不仅对聪明伶俐、性格倔犟的爱女何香凝不愿缠足的行为,作出了“就由她去吧”的认可,同时很欣赏女儿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的品质,在女儿17岁时就让她充当自己的经济助手,参加管理家庭财政和收租账目的实践锻炼。②
此外,廖承志的伯父廖恩焘,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江苏金陵(今南京)关监督、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陈香梅和美国飞虎将军陈德纳是其外孙女和外孙女婿。廖承志的叔叔廖恩勋,担任过广州国民政府的广州第一制弹厂(由原海军制弹厂改名,生产军用的子弹炸弹等)厂长。
当然,家族长辈中对廖承志影响至深的是他的双亲——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虽出生于富有的家庭,但自幼刻苦学习儒家经史,同时接受西式教育,并时刻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熏陶。廖仲恺20岁时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婚后不久受20世纪初年的中国民主革命风潮的影响,与妻子一道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夫妻俩一起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各种进步活动,并双双成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和重要骨干,他们的住处成为同盟会联络各界的重要场所。在革命的锻炼中,廖仲恺较早就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上党务、政务、军务、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主要助手,协助孙中山力促国民党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创办、两次东征、北伐,特别是他力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和维护,全力支持、保护工农劳苦大众的合法权益。在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利用各种途径为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呕心沥血,置个人荣辱得失于不顾,从而引起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忌恨,于1925年8月20日遭右派指派的暴徒刺杀,为中国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虽然是富商女子,却从小自立自强有主见。19岁与廖仲恺结婚,不久变卖嫁妆坚决支持丈夫留学日本,随即自己也到日本一起留学。何香凝不仅天资聪颖,绘画艺术出众,同盟会会旗图案为她所设计;而且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东京同盟会的许多秘密活动在她的住处进行,各地华人华侨的联络工作也大多由她承担,被孙中山亲切地称作为“奥马双桑”,意即受人爱戴的革命老妈妈。后与丈夫一道从日本归国,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政府的战线上。陈炯明发动叛变期间,她除了关照孙中山和宋庆龄顺利脱险外,为营救被陈炯明囚禁的丈夫廖仲恺,不顾自身安危,大义凛然,严辞谴责陈炯明的无情无义,最终迫使陈炯明释放廖仲恺。此后,她旗帜鲜明地主张国共合作,并为实现这个目的做了大量工作。丈夫廖仲恺被刺身亡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更加坚定地投身民主革命,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分裂、独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深受各族各界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1922年6月14日,廖仲恺遭陈炯明扣留,被押解到广州石井兵工厂囚禁。他在狱中以为无生还希望,分别给妻子和一双儿女写下诀别诗《留诀内子》、《诀醒女、承儿》,其中给廖承志和姐姐廖梦醒的诗《诀醒女、承儿》写道:“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若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若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寻常一躯壳。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廖承志受父亲革命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③正是在父辈的影响下,廖承志1925年年仅17岁就加入中国国民党投身大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这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遭国民党右派暗杀,廖承志与母亲和姐姐无限悲恸地守护在父亲遗体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毅然退出国民党,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產党,从此走上毕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道路。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因遇害而过早去世,他与母亲何香凝感情深厚,在母亲身边,他既是工作上得力的助手,又是生活中孝顺的儿子。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任命何香凝担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的同时,任命廖承志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兼管港澳同胞事务。母子同时主政华侨事务,一时传为佳话。其实不仅仅在思想上,廖承志自幼受父母熏陶,才艺上诗词书画也样样皆能,几十年来,他在闲暇时常与母亲合作画山水人物画,家世传承在亲情中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