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5-06-24陈晓晓
陈晓晓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成都 611130)
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陈晓晓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成都 61113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UAP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强化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常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治疗2周,观察两组UAP发作次数、心电图、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肝肾功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强化治疗组UAP发作次数、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短期强化治疗与常规剂量比较,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UAP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更有效和更安全的临床治疗选择。
不稳定型心绞痛;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安全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一种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急性心脏事件,易演变为AMI。UAP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中脂质代谢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起重要作用[1]。最新的国内外冠心病防治指南均特别强调血脂控制和他汀类药物应用的重要性[2]。阿托伐他汀钙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用药之一,其治疗的剂量一直是研究焦点。2011 年6 月公布的《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取消了冠心病等高危人群LDL-C的他汀类药物干预启动值,并把LDL-C的降低幅度从40%上调到50%[3]。研究显示[4],至少6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才能使LDL-C的降低幅度达到50%。故本研究采用60 mg/d的强化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比较,观察其对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部UAP患者80例,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UAP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他汀类药物过敏者;1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有严重感染、手术和外伤史。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40例。强化治疗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4.3±3.8)岁;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2例、吸烟11例。常规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6.7±2.2)岁;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5例、吸烟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强化治疗组患者无论血脂水平高低,均采用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常规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剂量为20 mg/d。疗程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2]: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 75%,心电图(ECG)恢复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5%,ECG中ST段改善> 50%或T波恢复正常为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ECG中ST段及T波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全导联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心肌蛋白、血脂全套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阿托伐他汀钙漏服现象,依从性良好。强化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 0.043),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血脂、hs-CRP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总胆固醇(TC)及hs-CR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强化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LDI-C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T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强化组治疗后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的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P<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引起,其中UAP的发生与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密切相关。而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UAP的主要病因,炎性反应又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发病因素,因此稳定斑块、控制炎性反应对治疗UAP极为重要[6]。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7],抑制斑块内炎症[8],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作用来稳定斑块[9]。阿托伐他汀钙作为新一代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效价比最高,且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完整充分[10]。阿托伐他汀钙通过降低血中LDL-C的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沉积,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稳定斑块,从而减少UAP的发生[9]。
本研究采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对40例UAP患者进行了2周强化治疗后,其减少UAP次数、改善心电图、降低LDL-C、hs-CRP水平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对于TC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并无明显改变(P> 0.0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并无明显改变(P> 0.05)。由此可知,通过2周阿托伐他汀钙的强化治疗,UAP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缓解,LDL-C及hs-CRP水平降低,这对于稳定粥样斑块和控制炎性反应是极为重要的。TC并无明显改变,我们推测阿托伐他汀钙通过大剂量强化治疗有效控制UAP可能并非通过降脂,而是通过稳定斑块及控制炎性反应来完成的[9]。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治疗UAP临床疗效更可靠。
目前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他汀类药物对肝脏、肌肉等影响[11]。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在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如肝转氨酶明显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则应减量或停用药物,并观察肝转氨酶变化。在应用大剂量他汀治疗时,严密随访观察是预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可靠方法。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较短,国内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UAP的安全性还有待多中心、大规模、长时间观察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1] D'Souza M,Sarkisian L,Saaby L,et al.The diagnosi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has declined markedly with the advent of more sensitive troponin assays.[J].Am J Med,2015,26(3):44.
[2] 程晓曙,杨人强.2011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2007版《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管理指南》解读[J].江西医药,2012,47(5):378-380.
[3] Reiner Ž1,Catapano AL,De Backer G,et al.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J].Rev Esp Cardiol.2011,64(12):1168.
[4] Lee SW,Hau WK,Kong SL,et al.Virtual histology findings and effects of varying doses of atorvastatin on coronary plaque volume and composition in statin-naive patients[J].Circ J.2012,76(11):2662-2672.
[5]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2-283.
[6] 路雅茹,秦勤,李广平.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4):607-609
[7] Vale N,Nordmann AJ,Schwartz GG,et al.Statins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4,9(1):1002-1003.
[8] Sun F,Yin Z,Shi Q,et al.Effect of short-term high-dose atorvastatin 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myocardial ischemic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hin Med J (Engl),2014,127(11):3732-3737.
[9] Vale N,Nordmann AJ,Schwartz GG,et al.Statins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6:667-679.
[10]Kadoglou NP,Sailer N,Moumtzouoglou A,et al.Adipokines:a novel link between adiposity and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J].Eur J Clin Invest,2012,9:7-9.
[11]Mackay JW,Fenech ME,Myint KS.Acute rhabdomyolysis caused by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torvastatin and warfarin[J].Br J Hosp Med (Lond),2012,73(2):106-107.
R541.4
A
1672-6170(2015)04-0083-03
2015-03-12;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