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及彼 形神兼备
2015-06-23毛亚儿
在高考浙江卷中,仿写是一道高频试题,在2010——2014五年浙江卷中有四年考到了这一题型。这种题型不仅涉及语法结构、修辞,而且关联到语言的连贯与衔接、句义格调的和谐一致等,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因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但这道4—6分分值的试题在考生笔下呈现的却是“得分易,高分难”的现象。探究平时学生练习情况,还是审题意识缺乏在作怪。有学生坦言,他是一拿到题就动笔作答的。他们之所以不屑于审题,是认为仿句的题干大同小异,总是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审题是多此一举。事实确如学生所言的“多此一举”吗?在一次仿写复习课上,通过2014年、2013年浙江卷仿写真题让学生感受了审题的重要性。
(2014·浙江卷)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示例】
【仿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雨滴落在丛林间;
鱼儿游去了, 草儿颤抖着,
碎得月影半池—— 惊得虫儿乱跳——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受到万物蓬勃的生机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呈现了一则学生的仿例让学生判分,判分从0分到4分皆有,可见毫无章法。从如下几个问题作判分提示:
①句式、结构与示例基本一致吗?
②示例选择了哪些意象?彼此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吗?仿例的意象之间有关联吗?
③仿例与示例传达的意境一致吗?
④语言表达做到规范、形象、生动了吗?
尤其是当关注了②③两个提示问题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诗中“弯月”与“月影”有着多么微妙的联系呀,一“碎”字再加“嫦娥的歌声”,幽怨凄清的氛围立显,而仿例中“雨滴”与“虫儿”没有关联,表现的又是蓬勃的生机,与示例不符。
通过此例分析,学生感悟到,审题不仅要审题干(明示信息),有多少要求,有什么要求;更要审题例(暗示信息),明确句式的特点及仿用的关键词、修辞、上下文内容的一致、整体意蕴的协调等等。如果这一步做到位了,就能帮助自我拓展思维,展开联想。其实审清了题干和题例的要求,评分准则也就了然于心了。下面两则是学生挑选的佳作:
乱红飘在半空中; 鸟儿栖息在山林里;
秋千荡去了, 行人經过了。
落得花儿满地—— 惊得飞鸿漫天——
看到佳人不语的泪眼吗? 感觉到森林幽静的气息么?
(作者:宣张红) (作者:褚灵)
从评分标准(1.句式、结构与示例基本一致给1分,2.意象之间有关联给1分,3.语言表达规范、形象、生动给2分。4.把“月”“湖”“鱼”作为描写对象的一律不给分。)来看,这两例均能得满分,尤其是第一例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了绝妙的化用,“佳人不语的泪眼”中那种惜红伤春的落寞,委婉道出。
下面通过2013年浙江卷再落实。
(2013 浙江卷)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5分)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此时,学生对审题有了一定的敏感度,从短短两行题干和“三行诗”的示例中挖掘出了很多线索,整理如下:
(一)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
1.比喻手法
2.合乎事理
3.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
4.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二)审示例,挖掘隐性要求
这首小诗运用暗喻手法,两个本体“青天”“月亮”、两个喻体“芭蕉叶”“露珠”存在附着关系,“它”是双关,既指露珠又指月亮。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富有意趣,格调高雅。
审题越细化,操作性就越强,佳作自然纷呈了:
蓝天,是一池清水, 人生,是一个大笨钟,
白云是一群小鱼。 时间是齿轮。
风儿,轻轻一吹,它便散了。 手指,轻轻一拨,它就飞逝了。
(作者:褚灵) (作者:张丰)
文明,是一条长河, 黑夜,是一湖静水
经典是一叶扁舟。 星星是一尾小鱼。
双楫,轻轻一划,它就流传了。 手指,輕轻一点,它就跑了。
(作者:贺弈铭) (作者:朱妍)
仔细品读这四则仿例中的“它”,真是妙趣横生啊:白云、星星如小鱼般灵动,又似在人触手可及的地方,妙哉;齿轮飞逝的同时,人生自然是往前跑动了,充满哲理;乘着经典这一叶扁舟,人生的风景该有多美,令人向往。
仿写训练至此,简直就是一堂微写作课,学生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涨的热情。可见仿写要做到“形神兼备”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要能充分地理解示例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持仿句与例句意蕴的一致性。如果细加打磨,充分关注示例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注意示例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就能做到“由此及彼、形神兼备”,做到表达与思想并重。在浙江卷历来追求的文化味、书卷气之外更添思辨与哲理的色彩。
(毛亚儿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