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翻译过程中的形式与意义
2015-06-23胡永近
胡永近,李 君
1.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翻译过程中的形式与意义
胡永近1,李 君2
1.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探索翻译中的解码、编码过程和主体关系。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将文化语境和语言层面相结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析翻译过程,指导翻译实践。在该视阈下,绘制出翻译过程示意图以及翻译过程主体示意图,并结合实例证明示意图的科学性,最后指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沟通,更是两种文化的翻译。两种角度下的研究不应相互背离,而应该相互证明,相互促进。
语言;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过程
语言和文化是翻译必须把握的两个基本角度,在此基础上产生两个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语言学派以奈达、纽马克以及卡特福德等为代表,将翻译视为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探究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以及言内关系。该学派主张将翻译过程看作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因此,关注的重点是各种复杂的转换规则,核心内容是“对等”问题,重点仍然局限在文本和语言文字的转换以内[1]。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埃文·佐哈尔、勒弗维尔、图里等学者,他们强调文化语境,特别是意识形态、诗学、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忽视或者说排斥语言层面的研究[2]。文化学派认为语言学派的研究无法对翻译现象作出充分解释,从语言层面单纯强调“对等”是永不能实现的理想[3-4],因此“语言学派的译论是为评论家用的……如果一个文学翻译家研究语言学派的名词术语之后,再用于实践,那恐怕很难译出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来”[5]。
两个学派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翻译现象,都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相互排斥者多,相互交流者少,闭门造车者多,互通有无者少,两派各自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艰难摸索,既不利于自身理论的完善,也阻碍了翻译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究翻译过程中形式与意义偏离现象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实例证明其可行性。
1 理论基础
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等许多领域,其中语言学和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学科。前者从微观角度,把语篇分为更小的语言单位——语音、词素、句法等来研究翻译;后者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语境中的翻译。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内促进了翻译向纵深发展。语言学角度的研究结果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同时文化角度的研究需要用语言学研究结果来证明。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始于语言,又终于语言。所以翻译研究需要寻求一条新的途径将二者结合起来[6]。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语言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物质文明程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家庭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语境决定语篇类型,是抽象的,由情景语境来体现的。情景语境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者分别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体现。概念功能由及物性和语态体现;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语调和归一性体现;谋篇功能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机制体现。这样系统功能语言学把文化和语言层面有机结合起来[7],对语言意义的研究已经跳脱传统的静态描写,转向了对一定文化语境下语言意义及其作用的动态研究,兼顾了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动态研究宏观和微观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
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
2.1 翻译过程
翻译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的交流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文化和语言层面的研究应该相互结合、并行不悖,而不是非此即彼。同时,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传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形式的翻译更为重要,有时形式本身即体现一定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译者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文语篇的意义进行解码,并分析其形式、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即原文作者在原文语境中表达何种意图,为何用此种而非彼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有何功能。然后对比分析译入语语境,语境的差异必然会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时译者需要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确定译文的表达形式。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其中,译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赞助商、出版社的代言人,整个翻译过程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赞助商/出版社以及译者。所以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原文意义——译者解码——译文表达”的过程,而是表现得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示意图
其中语境1为原文语境,语境2为译文语境;实线正方形表示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表达层面是固定的,虚线长方形表示两种意义是不固定的。由于受两种语境的影响,译者解码的意义与原文意义并不等值。同样,由于受语境2的影响,译者解码的意义与译者、赞助商/出版社所要传递的译文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编码阶段,译者会对比分析两种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编码译文。整个翻译过程涉及的主体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翻译过程主体关系图
2.2 翻译过程中的形式和意义偏离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符合交际活动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个阶段。交际的第一阶段是译者和作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可以是母语为原文语言的读者,有时甚至是原文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母语为译入语语言的读者。译者身份对原文解码至关重要,如果为前者,译者则更可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者意图,产生更少误解,这时译文语境不起主要作用。如果为后者,译文文化语境则会起主要作用。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误解或者不解原文意义的例子大量存在。第二阶段为译者、赞助商/出版社和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和第一阶段相比,情景语境的语旨,即人际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语旨的变化,必然导致语篇功能/意义的变化,译文形式也会随之变化,从而说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保持对原文的绝对忠诚,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第二阶段,译文表达的意义虽然离不开原文的限制,但是已经发生变化。首先,文化语境直接制约着情景语境中的语场变化。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交际主题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汉文化抵制谈论性问题,在翻译带有性描写的原文时,往往进行删除或淡化。其次,赞助商/出版社受意识形态等文化语境的影响,所需要传达的意义或许和原文作者意图产生偏离,这时他们便会通过选择译者、制定规范等措施实现自己意图。另外,译者自身无论如何努力隐藏自己,都不可避免地受译入语文化语境制约,在译文中留下蛛丝马迹。再次,译者通过翻译,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也会选择传递原文的何种意义。尤其是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研究者,会通过改变原文意义实现自己翻译主张和翻译目的。总之,三者意图完全相同的例子很少。即使赞助商/出版社和译者主观愿意和原文作者意图保持一致,译者由于自身因素,也不可能完全解码原文作者意图。所以,第一阶段解码的意义和第二阶段编码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产生偏离,语场发生变化,语篇意义随之而变,语言层面也会变化。这从第二个方面说明译者无法做到绝对忠诚原文内容和形式。这一阶段,交际双方是原作者、赞助商/出版社、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两个交际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语场和语旨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导致情景语境变化,语篇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会在形式层面体现出来。所以,译文和原文无法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等值是绝对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
3 实例分析
以下从赫胥黎名著《天演论》开篇的两种汉译文为例,简要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译文1为严复的《天演论》,译文2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译文《进化与伦理》[8]。鉴于篇幅,原文与译文不再详述。
3.1 文化语境
(原文)1859年,达尔文名著《物种起源》出版。在该书中,作者强调物竞天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西方思想和界引起轰动。在此之前,斯宾塞提出一种类似于“自然竞争论”的社会学观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种有机体,认为个人对私利的追求最终将达成集体的最高利益,因而主张政府不应该干涉社会事务,只要顺其自然就行。在这种背景下,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于1894年发表该书。
(译文1)19世纪末西方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中国危机进一步加深。顽固派仍然抱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拒绝承认现实,抵制西方先进思想。严复深感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针砭时弊,呼吁国人求变、图强。
(译文2)建国后,中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世界,摆脱了列强欺凌。思想理论界需要引进先进的西方思想,普通读者需要阅读接近原作的译文,严复的译文已不能适应当时需要。
3.2 情景语境
(原文)语场:对进化论的原理作哲学上的阐释,宣扬“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语旨:著名学者对普通英语读者,作者拥有绝对权威;语式:书面语的科学著作,有一定的文学性。
(译文1)语场:介绍西方著作,提醒国人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千年不变的陈规陋俗,实行改革与变法,挽救民族危机;语旨:著名学者和死守封建残余的顽固派,后者在当时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语式:书面文言体,有较强的文学性。
(译文2)语场: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基本和原文相同;语旨:权威出版社和普通读者,译者有决定权威。语式:书面现代汉语的科学著作,有一定的文学性。
文化语境的差异在情景语境中得以体现。译文1由于受当时文化语境制约,译者改变了语场,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添和主观评论。而语旨也变成了译者和权威的封建顽固派知识分子,读者身份发生变化。语场和语旨的变化引起语式变化,译文改成了读者比较推崇的古典文言。译文2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引起情景语境变化。语场方面与译文1不同,译者主要介绍原文内容;语旨方面发生变化,读者变成了对哲学感兴趣的普通人。语旨变化随之引起语式变化,译文再用古典文言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而译文2与原文相比,文化语境同样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存在方式——语类上。英汉文化差异,必然引起语言差异。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3 语篇功能
译文1和2在情景语境方面和原文的差异决定了其语篇功能的差异,而语篇功能的差异必然体现词汇语法层的差异。
3.4 词汇语法层
(译文1)及物性结构:译文1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增删和评注,这必然引起及物性结构差异。例如原文中没有的“憔悴孤虚,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巳。数亩之内,战事识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原文首句主语为形式主语it,真实主语在后,而译文则改成主语为第三人称的“赫胥黎”并把原文首句分成三句,等等。
语气结构:译文把原文中的第一人称全部改为第三人称,语气结构全部改变。另外,译文最后一句译者也改为疑问语气,等等。
主位结构:例如原文首句主位为it,而译文主位则变成“赫胥黎”,分开的第二句主语改成“斓外诸境”,第三句主位承前省略了主语,等等。
信息结构:原文首句中的新信息在译文中成为首句已知信息“赫胥黎”,等等。
衔接手段:译文把原文首句分成三句,第三句承前省略主语,构成省略衔接,等等。
(译文2)及物性结构:译文首句由于汉语表达习惯,省略了动作的执行者,等等。
语气结构:与原文相比,语气没有变化,但是省略主语的句子中,语气结构同样没有主语。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发生变化与语气结构类似。
衔接手段:主要表现在译文中大量使用省略衔接,主要是主语省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语境对译文的制约作用不是随意、抽象的。原文与译文两种文化语境的差异,必然体现在情景语境之中;而情景语境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两种语篇功能的差异;后者又决定了原文与译文在词汇语法层表达方式的不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之间差异性,决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必然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文词汇语法层的差异,可以倒推二者语篇功能之间的差异、情景语境之间的差异,从而分析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
4 结束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依据,把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分析。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文化语境的影响,情景语境的变量语场和语旨必然发生变化,所以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必然不会和原文等值。这为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新的角度。评估译文质量,不能强求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完全等值,或曰“忠实”。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偏离原文,是必然的。要通过二者的偏离,追溯引起偏离的原因,借助语篇意义,可以倒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因素和文化语境的差异。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解释一些翻译实践中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1]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3-7
[2]胡永近.语篇功能及其翻译[J].宿州学院学报,2009(6):61-63
[3]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4):19-20
[4]Andrew,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NewYork:Routledge,1992:67
[5]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21
[6]司显柱.语境与翻译刍议[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26-30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8]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8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19
2014-11-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语本科生多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4BYY075);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多声的协商:突发事件中外媒体新闻报道对比研究”(14YJC740039);宿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变异翻译研究”(2014yyb13);宿州学院横向项目“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策略”(2015hx010)。
胡永近(1979-),安徽宿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
H315.9
A
1673-2006(2015)07-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