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宿州市和淮北市部分乡镇的调研
2015-06-23高皖秋司爱丽
陆 影,高皖秋,司爱丽,王 波
1.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0;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皖北地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宿州市和淮北市部分乡镇的调研
陆 影1,2,高皖秋1,2,司爱丽1,2,王 波1,2
1.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0;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对皖北地区宿州和淮北两市的部分乡镇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和农民素质等问题。从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强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特色、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服务平台、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多途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加快皖北地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进程。
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问题;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越来越被关注。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转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路径转化为市民,包括异地转化方式以及就近就地转化方式[1]。其中农民市民化的就近就地转化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促进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有利于产城互动发展[2]。农民市民化本质是指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城市化[3]。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可以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 宿州市和淮北市乡镇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现状
1.2 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相山区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概况
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人口约3 000人,土地面积约190公顷,主要以生产石榴和农作物为主。榴园村在“美好乡村江淮行”活动中被评为安徽省20强和最具活力乡村。村级公共设施比较完善,村庄、道路、景点的保洁和花木草坪、公共设施的管护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确保环境整洁、公共设施完好无损和高效使用。通过土地流转,开发荒山、沟坡,扩大石榴种植面积,其中流转土地38公顷,石榴种植面积5 333公顷。村里建有民俗馆、乡村大舞台、腰鼓队、民间文艺表演队。
淮北市相山区的凤凰山经济开发区食品园区已建成面积达6平方公里,产业发展主要是食品工业。相山区主要以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围绕“城乡一体化、农业精品化、农民富裕化”的发展目标,全区流转土地333公顷以上,新增设施有大棚67公顷、日光温室300栋,实施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板块化发展。相山区还积极打造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如渠沟镇的镇级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配备了相应的基础设备,向当地广大农民开放,吸引农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使农民在当地乡镇就能享受到与城市相近的生活方式。
2 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进展慢,规模效益不明显
宿州市和淮北市的乡镇都在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受到现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户籍制度等影响,农村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已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大多数是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分散,主要是以转包为主。土地流转费用较低,多数乡镇土地流转费用是1.2~1.5万元/公顷,土地流转虽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持续效益不明显,影响了当地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规模化的土地流转比较难以实施。
2.2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缺少特色
宿州市和淮北市的乡镇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以粮食、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一般规模比较小,经济基础薄弱,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值大多数在10~50万元,专业合作社缺少特色,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初期投入较大,一般大棚搭建每公顷需要7.5万元左右,非示范区农机购置补贴较少,小额融资贷款比较困难。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是惠及农户个体,但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相对较少。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缺少好的项目、缺少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缺少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规模扩展比较缓慢,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组织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3 产业园区吸引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
宿州市和淮北市域内的乡镇农业主要是单纯的农作物种植,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的附加值不高,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休闲服务企业。开发园区起步较晚,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前期招商引资,对入园项目后续跟进不足,园区定位不够清晰,有些项目推进比较缓慢,转化率也较低。再者,产业集群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也不高,制约了产业园区对周边农民的吸引带动能力,延缓了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进程。
2.4 城乡公共资源布局不均衡,农民市民化整体素养不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教育资源在城市和乡镇分配不均衡,皖北乡镇的教育资源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一般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城里公办学校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农村中小学生源也在逐年减少,乡镇学校往往很难留住优秀教师。由于农民自身受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束缚和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农民市民化的整体素养不高,如乡镇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不强,部分农民仍有养儿防老传统思想。有些农民虽然住进新楼房,但对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文明规范还不能完全接受。农民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也有待转变。
3 加快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对策
3.1 强化乡镇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
依托设在中心村镇和社区中心的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村中心村镇和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居住人口集中的乡镇或开发园区等进行延伸。强化乡镇基层组织的建设,加强乡镇政府对国家政策执行能力,提高乡镇政府工作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拓展乡镇社会服务平台的现代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在环境卫生、污水处理等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使本地农民能够就近就地享受到当地市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更要重视对皖北地区乡镇基础教育的投入,整合和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4]。政府应建立城乡教师统筹调配、双向流动的机制,加大对留守在农村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差别。
3.2 有序开展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加快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当前农村田地出现的撂荒现象,使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奠定基础[5]。根据目前皖北地区乡镇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部门还应继续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完善现有土地流转方案。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经营大户的扶持力度,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改变单一低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出租、转包、反包等方式基础上,逐步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建立和规范区域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监管体系,强化对土地流转行为和土地流转程序的严格管理,尤其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合同的签订、履行及纠纷解决,确保土地在流转过程的内容真实性、程序规范性以及结果合法性[6]。促进土地规范化的流转、规模化的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3.3 加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及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应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政策支持,要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和面相结合,既要突出重点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也要兼顾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通过资金和人员支持,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指导和监督农村合作组织内部制度建立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也是实现皖北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将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户,加大对这些示范户的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带动能力[7]。
皖北地区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农业大乡,要加大培育和扶持当地农业的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方式的有效发展[8]。在保持传统粮食作物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向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种植,家畜家禽养殖,农业观光生态园等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当地农民市民化能力。
3.4 打造特色、高效产业园区,吸纳农民就业
逐步完善产业园区的各项建设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确立产业园区的主要产业,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加大园区项目推进力度,充分利用当地乡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完善和延伸园区产业链;农产品加工应向精加工和深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提供农产品保鲜、加工、配送等服务;同时,还应发展当地商贸流通业和现代农业,吸纳更多农民就业,促进产业园区周边乡镇的农民能够就近市民化。
3.5 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多途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返乡农民工和留守人员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以及创业水平,通过多种途径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就近就地进行就业和创业[9]。当地政府应从组织上、制度上和财力上等方面进一步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针对当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分层职业教育培训机制,重点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农民市民化一是农民的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二是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三是农民的价值观和自身权益发生变化[10]。对农民进行现代思想观念和市民生活意识的培训,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多渠道、多途径地帮助农民树立市民生活意识、公共生活意识等。可以结合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围绕乡村大舞台,利用文艺下乡等形式到乡镇进行文艺汇演和开展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文娱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农家书屋受众群体,增强其实用性和娱乐性。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乡镇文明建设,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进程。
4 结 语
目前,安徽省已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区,皖北兴则安徽盛。因此,调查和分析皖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加快皖北地区农民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皖北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以及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田珍,秦兴方.农民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逻辑次序:基于农民群体分化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20(6):44-45
[2]柳思维.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6):5-9
[3]王景新,郭海霞.农民市民化:中国10个著名经济强村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55-61[4]张松.农村居民市民化的改革思路:基于江苏省垫湖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13(12):79-80
[5]常伟,梅莹,李晨婕.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2):1-5
[6]柏先红.农村耕地流转面临规范发展新机遇[J].调研世界,2014(3):42-44
[7]张震,颜俊学,龚慧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子分析:以科技支撑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1):48-53
[8]吴信敏.宿州市农民收入增长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2):41-44
[9]赵继颖,李洪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6-60
[10]王长坤.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带动农村社会转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6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03
2015-02-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研究”(SK2014A118)。
陆影(1965—),女,安徽涡阳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连锁经营。
F323.6
A
1673-2006(2015)07-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