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的影响
2015-06-23柳淑洪
柳淑洪
心理护理对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的影响
柳淑洪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小儿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果,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心理护理;小儿;扁桃体切除术
慢性扁桃体炎症是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也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常见于小儿和青少年。临床上,慢性扁桃体炎常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目前扁桃体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方法,而手术对于小儿患者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此时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抵抗等种种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到手术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会对患儿术后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1]。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患者60例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8岁。患儿入院后均经过详细的辅助检查以确定需要手术治疗。将60例患儿采用随机量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儿身高、年龄和体重和性别比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围术期仅实施常规护理,术前可通过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术前过于焦虑的患儿,护理人员应该与患儿家属细致交流沟通,并希望通过患儿家属的帮助,在术前给予患儿适当安慰,使其术前焦虑的状态得到改善。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对患儿行心理评估,在准备实施手术的小儿患者中对耳鼻喉手术基本没有了解,同时由于年龄的关系,害怕打针吃药,更有甚者害怕进入医院。当患儿来到医院后,在伴有探索性心理的同时,还存在着恐慌与焦虑,使患儿表现为苦恼、害怕,更有甚者采用拒绝饮食或者想要逃跑的方式,来妨碍医护人员对其检查。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入手来关心、照顾体贴患儿,同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患儿住院期间陪护上提倡家长陪伴,减少患儿的心理伤害[2]。对患儿进行生活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加强患儿的生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像患儿的家属一样对其照顾、关心。在术前准备工作中,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对患儿家属的心理进行疏导,在行患儿手术的各项准备时都必须在其家属的陪同下进行。绝对不能忽视对患儿父母的心理护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患儿的家属可能出于对患儿的疼爱,忽略术前禁食、禁饮的目的以及在患儿进食后对麻醉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未按照医嘱使患儿在规定的时间内禁食、禁饮。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家属详细讲解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意义以及禁食、禁饮与手术麻醉的利害关系,从而使患儿和其家属能够较好地配合护理工作,避免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出现。最后,应向患儿家属介绍手术室先进的设备,优秀的手术团队,帮助缓解患儿家属的忧虑,在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减轻患儿的术前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为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护理后2组患儿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统计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住院时间与患儿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住院时间与患儿满意度比较n=30
3 讨论
随着健康观念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手术这一强烈应激原的刺激下,导致机体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并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使患者手术依从性降低[3]。当患者处于围术期的紧张心理状态下,加之对疾病的恐惧,疾病本身对自身脏器的损害以及神经-体液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患者入院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始终伴随于患者的左右。有文献报道,焦虑在术前表现最明显,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发生率为11%~80%[4]。而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概率达30%以上[5]。患者因疾病所受的痛苦,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与其入院期间的负面情绪有直接关系。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到疾病的进程,还能影响患者的治疗的配合程度,进而对手术和药物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住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系统规范的治疗,护理人员还应解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障碍[6]。
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能较好地解决单纯药物治疗无法处理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上心理护理的主要职责范围[7]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护理干预:通过采用护理方法和技巧对患者以心理护理和指导,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2)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主要是自身疾病治疗过程和情况变化的认知;(3)健康教育:个性化的向患者给予心理保健和健康宣教;(4)护理评估:按阶段分析患者的病情,明确护理方向,为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提供依据;(5)建立评价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的方法和标准。心理状态的改变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具有大相径庭的心理活动特点。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针对患儿不同时期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的态度和方式都应该有益于患儿心理健康。
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围术期心理护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遵循患者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引导患者的心理活动良性改变。围术期患儿的情绪和术后恢复情况直接受到父母以及其家属情绪的影响[8]。通过细致的术前访视,解答患儿及其家属所担心的诸多问题,例如出血、疼痛、手术意外等情况;通过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关于手术、麻醉和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的降低患儿家属对手术的顾虑。在术前护理工作人员应与患儿家属配合,鼓励患儿,帮助其建立面对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手术的信心,通过和蔼、温柔的语言将患儿对手术的恐惧减少到最大程度。通过这些心理护理的措施,能够使患儿易于合作,有助于术后麻醉的恢复,可使患儿在麻醉清醒后能较快的进入平静安稳的状态,为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奠定了基础,减少了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说明临床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
安全是小儿手术护理中的第一要务,在患儿住院期间的任何一个护理失误都可能给患儿和家属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针对围术期护理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研究,仔细思考,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提高围术期护理的安全性,保障患儿在住院期间的生命安全。
1 杜白茹.心理护理对耳鼻喉科全身麻醉患者的干预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5-96.
2 刘苓,汪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2.
3 徐善玉,覃丽华,陶云燕,等.心理引导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20.
4 Fekrat F,Sahin A,Yazici KM.Anaesthetists and surgeons estimation of preoperative anxiety by patients submitted for elective surgery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Eur J Anaesthesiol,2006,23:227-233.
5 陈健,沈旭东,安维娟.住院离退休老干部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心理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1-72.
6 刘影,焦林英,王淑清,等.心理干预对术后卧床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14-116.
7 周郁秋主编.护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1-113.
8 王雪芝.小儿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4-106.
9 张静.耳鼻喉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3,3: 137-138.
R 473.72
A
1002-7386(2015)03-0477-02
2014-07-10)
10.3969/j.issn.1002-7386.2015.03.064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