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鲜明的蔚州历史文化探析

2015-06-23孙玮志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蔚县文化

孙玮志

(广东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特色鲜明的蔚州历史文化探析

孙玮志

(广东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河北蔚县,古称蔚州。它的历史极其悠久,可追溯到商汤所封的代国,甚而可以上溯到东亚黄种人的起源地泥河湾文化群与黄帝文化圈。蔚州的文化非常丰厚,并且极富特色。文章从蔚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的“蔚州宿学”、诗酒风流的士绅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蔚州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蔚州;历史文化;蔚州宿学;士绅文化

河北蔚县,古称蔚州。它最早属于商汤所封的代国,而且居于代国的核心区,遗址就在位于蔚县县城正东三十华里的代王城。周朝仍称代国,到了春秋时期,赵襄子杀代王夺取土地,代国归了晋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当权,代国归属赵国,当时称代郡。此后历经秦、汉、两晋,在后周大象二年初设蔚州,这个地名才取代了旧称第一次出现。从此,蔚州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开启了极富传奇色彩的纪年。再往后数,蔚州在唐代曾更名为兴唐郡、横野军。到了宋代仍恢复蔚州旧名。辽金两代曾更名为蔚州忠顺军。元代又恢复蔚州之名,一度更名为蔚昌府。明代称蔚州,归属山西大同府。清代一度更名蔚州卫,后又在州治内设蔚县,隶属直隶宣化府。直到中华民国二年,改称蔚县直至今日。蔚县的历史极其悠久,文化亦非常丰厚,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泥河湾文化群与黄帝文化圈有着重要的渊源。

一、内涵丰富的蔚州历史文化

凝视着古代蔚州城图(图1),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座州县合一的城池。蔚州并不是一流的大州,却也按照中国传统的城建模式,被设计成前朝后市、有城有郭的传统式样,无论州衙、县衙,还是各种民居、贡院、旅舍、楼阁、庙宇、乡校、义仓、兵营等等,都非常考究。

图1 古代蔚州城全图

一说学校。古代蔚州极其重视学校建设,这是出人才的基础。在蔚州城内,各种学校都有:(一)州学,乃一州最高学府,由州衙拨资供养,只有学生六十名,每两年贡举一次;(二)乡学,乃蔚县最高学府,由县衙拨资供养,只有学生四十名;(三)读书林,经费取自七十二亩学田;(四)文蔚书院,经费取自二百五十五亩学田与二十一处房屋的租赁费;(五)乡义学,全州一共三所,经费取自二百七十亩学田;(六)会文义塾,专为贫穷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设,经费取自一百五十二亩学田。

二说庙宇。古代蔚州很重视祭祀,光在蔚州城的城墙之内便建有:文庙、社稷坛、关圣大帝庙、文昌帝君祠、旗纛庙、城隍庙、火神庙、马神庙、八腊庙、名宦祠(祭蔚州著名知州知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三皇庙、仓神庙、玉皇阁、药王庙、魁星阁、岳忠武庙、真武庙、泰山圣母庙、三灵侯庙、三官庙、瘟神庙、四神庙、财神庙、娘娘庙、南安寺、灵严寺、双松寺、药王庙、弥陀庵、慈义庵、同慈庵、大士庵、普济庵、水月庵、广育庵、观音庵、地藏庵、观音堂、二仙祠。在城墙之外的东关、南关,还建有近二十座神坛、寺庙、道观。在蔚县所属各个集镇、堡、村、寨,几乎毫无例外地建有各类寺庙。

三说城墙。蔚州城墙很宽,可以双车并行。现在虽然只剩下遗址,却也可以看出它往日的雄姿。《蔚州志》记载:蔚州城是在后周大象二年建成的,因其雄壮,曾经号称“铁城”。它的周长为七里零十三步,下宽四丈,上宽两丈五尺,高三丈五尺。《蔚州志》记载该城最后一次整修是在清代同治六年,由知州李秉衡主持整修*见《蔚州志》,1986年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翻印,第114页。。

四说古迹。笔者关注的古迹有这样几项:一是代王城,这是蔚州的发祥地,在城东三十里,只剩土垣遗址。二是赵长城,在蔚县东山三涧口,是东周显王二十六年由赵肃侯所筑,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地。三是玉皇阁院内的玉皇殿,据说建于隋代,木已朽烂,大殿却依然屹立着。四是南安寺砖塔,辽代所建,犹在城内。五是桑干河,古代诗人时常吟咏的河流,它孕育了古老的泥河湾文化、蔚州文化。六是金河寺,在小五台山中,李周望有《台山春望赋》,李予望有《望台山》,以记其盛。七是汉代雊瞀(góu máo)县故址,在桃花镇北。八是飞狐口,那是中原向塞外的运兵通道,兵书上每每提及的险关。

五说艺文。自班固著《汉书》,就载有“艺文志”。蔚州在元代以后所管辖过的县治,就有灵仙、广灵、灵丘、安定、飞狐、广昌六个。六地所涉及的艺文数量不多,但质量却颇高。其代表作主要有:阎介年著《汲古堂文集》《九宫山人诗钞》,张湘芷著《香厓诗集》,贾枢荫著《虎云堂全集》,李际春著《啸山诗》等。最值得关注的是,曾有一块《元蔚州杨氏先茔碑铭》,原立于城东麦子疃,乃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作。

二、从“蔚州宿学”看传统教育

清康、雍、乾三朝以来,由魏象枢家族与李云华家族形成的民间传授与家学继承,一时成了蔚州教育的楷模,所以后来才有“蔚州宿学不可扪”的赞誉。仅三朝百余年间,两大家族就出了六个进士,十五个举人,“蔚州宿学”源流也就值得挖掘与研究。

在清代,魏象枢是理学大家。可是,理学是一门研究“心性之学”的学问,是从宋儒(朱熹)到明儒(王阳明)的思想发展,而明清两代取士靠的是八股文。那么,“蔚州宿学”指的是理学,还是八股文,或是经邦济世之学?笔者认为,几种情况都有。

理学著作不好读,就像王阳明的文章不好读一样。不是专门研究王阳明心学的人,一般都会知难而退。笔者反复读《寒松堂集》,越读越感到亲切,它所反映出来的既有理学要旨与应试教育的辞章,也有经邦济世之学,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这说明魏象枢是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多个知识侧面的大学问家。

魏象枢乡居十三年,多数时间都在愿学堂聚徒讲学,李振藻、李肇甲、李旭升都受到他的学问熏陶,蔚州另一批文化人也受到他的学问影响。

据史志记载,魏象枢与李氏家族一向以“河汾涑水之学”相传授,这是日后形成“蔚州宿学”的源头。那么,什么是“河汾涑水之学”呢?具体的来看,“河汾涑水之学”是指活跃在山西中南部一带,以隋朝末年的大儒王通在“河汾”讲学,与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涑水学派”为代表的经邦济世学说。“河汾之学”开启了唐宋两代的新儒学,“涑水学派”则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学说,重儒家传统而排斥佛老之学,所以历史上把两种学派合称“河汾涑水之学”。蔚州曾经归属于太原府,所以“蔚州宿学”是“河汾涑水之学”的近亲。

在这里以李振藻为例,看一看“蔚州宿学”的内涵。李振藻在少年时“从敏果魏公讲经世学”(即经邦济世实学),入仕以后历任户部、吏部要职,“负盛名,显当世,珥(ěr)笔西清,树润色休明之大业。夙夜在公,不遑宴息,洊历民部,则天下户口、财富、灌输、出纳之数,手口指画,粲若列眉。迨(dài)陟比部,考核律例,谳(yàn)疑疏滞,以平反矜恤为务,盖复官以来,勤劳亦极矣”*见《蔚州志》,1986年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翻印,第115页。。从以上记载分析,“蔚州宿学”包罗的内容可就多了:举业、文史、理财、算学、农学、漕运、度支、鉴人、断案、平反等等。以此可见,魏李两大家族都不是简单的读书人家,否则不可能人才辈出。他们都是“河汾涑水之学”的继承人,“蔚州宿学”的代表人物。

魏象枢著有《愿学堂讲书》《大学管窥》《儒宗录》《知言录》《日知录》《力行录》等,最能代表他思想行为的《寒松堂集》十二卷,是他一生事业、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魏象枢不仅仅是传统儒家,也不仅仅擅讲王阳明的“性命之学”,而是一向重实学,讲究如何经邦济世,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为己任。他是一位实干家,历史上留下他许多感人事迹,后代学人把愿学堂比作宋代周敦颐讲学的濂溪书院与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极尽赞美,是不无道理的。

魏学诚是魏象枢的长子。志书说他“胚胎前光,服袭旧德,少擅俊才,噬学若渴,以名卿子早登甲第。要职清班,可俯而拾,而先生恬然无竞”,“依恋慈帷,久不赴补,家居二十载,栖迟偃仰,若将终身焉”[1]。魏学诚有《一斋新旧诗》两卷传世,是一位深得儒学精髓的学者。

李振藻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自公退食,门庭静肃,炉香碗茗,翛(xiāo)然尘外。兴之所至,则搦管而为诗,有古大夫羔羊素丝之度焉”*见《蔚州志》,1986年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翻印,第117页。。

李旭升为官十分精明,志书说他“严出入,谨度支,勾稽详核,吏胥莫敢上下其手”,“登朝三十年,不为赫赫誉”,“在吏部十二年,澄叙官方,甄别品流,尤能深当上心”[2]176。

李暄亨是一个学问家,连魏象枢都叹服他有才学,志书说他“少为学,根柢宋儒,潜心性理诸书,敏果魏公深器之,授以理学宗传”。他回乡以后只管低头读书写作,“裹足公堂,数年无履迹,亦未尝以片札烦阍者”[2]177。

李周望的人生更丰富,从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到会试同考官、提督河南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他都能应付自如,而且廉洁从政。

以上所记,涉及到朝政、职场、社会、人情各个方面,总之都与“蔚州宿学”相关。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往往都能在蔚州文化史上得到证实。

三、诗酒风流的士绅文化

诗坛即文坛,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一个地方,凡是官绅聚会,士子雅集,必以诗歌为媒介,每人分到一个韵脚,互相之间有唱有和,正如《诗经》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古代,读书人若想让自己的诗文流传后世,就会把这类雅集文字汇集起来,刻印流传。

蔚州地近京师,加上名胜古迹不少,所以士大夫与读书人都喜欢选择好日子,登临游赏,互相唱和,这就为蔚州文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歌赋。这一现象形成了蔚州的士子文化,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风土人情。

据《蔚州志》记载,同治壬申年(1872年)晚秋,蔚州城中几位官员与名士一起登上万山楼——蔚州城的南门(景仙门)顶上的宽敞楼阁,举行诗酒雅集。从他们留下的作品中,仍然可以感觉到那次雅集中众人的勃勃兴致。那天的诗题为《壬申重九同人登万山楼分韵》。先由知州韩印写了一首,他高吟道:“万岭童童草树芟(shān),女墙四面对空岩。风霜都向壶中老,星斗真疑壁上嵌。关塞诗篇遗手迹,疆场戎马记头衔。诸君共赴龙山会,愿谱新词奏阮咸。”[3]135

接下来,名士许嵩年作了一首和诗:“城上高楼耸千寻,无边感慨入凭临。兵戈唐宋空时代,形势山川自古今。耶律腥膻千载恨,沙陀忠义一生心。不须更话当年事,画角声凄杂暮砧。”[3]135

《蔚州志》的撰写者之一、蔚县训导寇椿龄随后和诗道:“满城歌吹听欢呼,纵目楼头倍可娱。槛外水光清且浅,屏间山色有还无。开筵飞羽心原壮,啸月吟风兴岂孤。只是年来添白发,偏于诗律少功夫。”[3]136

蔚州衙门吏目,同为《蔚州志》的撰写者之一的许均则和诗道:“直上城楼第一层,三秋爽气豁心胸。莼羹鲈脍乡心远,露菊霜螯酒意浓。双凤依云瞻帝阙,乱山飞翠接居庸。人生到处堪吟眺,何必登高太华峰。”[3]136

随后,名士尹亮时也作了和诗:“层楼势峻接天阊,客为吟秋兴倍长。东注云山朝帝阙,西来河水绕城隍。碧空日丽千峰朗,紫塞霜寒一雁翔。笑把茱萸聊共醉,斜阳烟树两茫茫。”[3]136

此情此景,令人心向往之。这就是当年蔚州的情致。

对于蔚州的名胜古迹,蔚州士子都作过吟咏。试举以下几例。

李周望是清朝颇负盛名的礼部尚书、太学祭酒,写诗功夫深厚,写过《蔚州河神庙》一首:“已懋循良绩,还闻保障功。爱深棠勿剪,心洁水相同。桑柘千村外,楼台夕照中。沙堤他日步,世世祝三公。”[3]137

蔚州城中的玉皇阁至今犹存。举人李予望同时也是诗人,他写有一首《玉皇阁远眺》:“杰阁巍巍俯万峰,遥岚争吐玉芙蓉。清波一匝周城水,翠鬣双擎偃葢松。西望雄关连倒马,南临古塞隐卢龙。凭栏且放看山眼,身到云霄最上重。”他还有一首《登双松寺藏经阁作》:“新秋十日雨,苔草滋行径。古殿寂无人,鼯鼠蹴清罄。金碧青莲宇,危梯阁道通。冥心学结坐,花雨下晴空。”[3]137这都是不可多得之作。

桃花堡是蔚州重镇。刑部尚书魏象枢有一首《捧诏至桃花堡口号》:“兵燹刚余土一村,残埛(jiōng)鬼火乱黄昏。老翁休避皇华使,共尔殷殷说帝恩。”[3]136

徐化溥是蔚州贡生,他有一首《登文昌阁东望代王城》:“高台徒倚怅孤征,汉业萧条有旧城。赤帝故遗金匮约,紫辰偏向塞垣明。天风度雁连虚阔,石影垂虹挂晓晴。一种秋山何处是,苍烟万堞(dié)暮纵横。”[3]137

知州王育榞有《壶流春涨》一首:“暖风吹流澌,一泻欲千里。况此双崖中,波澜沄沄起。势狭气益张,伐鼓雷门矣。安得泛小舠,天上坐子美。”他还有一首《凤台新雨》:“远望凤凰台,烟雨迷其处。有时显雉堞,言言竟如许。我闻青云城,仙人侈翀(chōng)举。谁为移尘寰,苍然屹平楚。”[3]137

文蔚书院是明清以来蔚州著名的书院,举人李源写有《文蔚书院八景图》一诗,现节录如下:“有客示我书院图,佳景全对读书庐。意匠经营讵惨淡,天然位置成清娱。两池草色一桥月,桥栏尽处池栏阔。池畔古柳几经年,池上名花拂晓发。试乘秋晓陟高楼,花柳池桥一望收。遥指南山秀盈掌,低看三径客来游。来游多是邻舍客,太乙藜辉两不隔。诸生日在画图中,地灵人杰载方册。吾谓此图之奇奇在近书田,不徒光景物色相流连。君不见兰亭梓泽总风烟,岂无绢素留人间?庐山五老瀑布泉,因开鹿洞更喧传,此图之奇奇在近书田。”[3]138由此可见,当年文蔚书院的人文环境有多么美好,读后令人钦羡。

大文学家陈廷敬写有一篇铭歌(墓志铭最后的歌诀),特别把魏象枢与李云华、李振藻、李周望、李予望三代人联系在一起歌颂,很值得一读:“蔚州宿学不可扪,寒松晚节今弥尊。风流百世尚可敦,名家清切连高门。韦相传经遗后昆,范公幕下罗玙璠。少室尧夫堪等伦,矫矫介夫何腾掀。陇西世业更重论,维桑仙李深蟠根。仲也衮衮登谏垣,季氏门馆首高骞。其余头角皆轩轩,咸池迭奏如篪埙。公胡不乐归精魂,陇冈樵牧无敢喧。”[3]138

诗中“蔚州宿学”“寒松晚节”“名家清切”“陇西世业”“维桑仙李”“登谏垣”“皆轩轩”“咸池迭奏”,都是指魏象枢与李氏祖孙。笔者在反复咏读以后油然起敬,他们之间既是姻亲,又曾同朝为官,互相砥砺名节,人人廉洁奉公,终于成为朝野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人群真是千古少见。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李云华七十大寿时,魏象枢写来一首贺诗,概括了李云华的前半生:“有仁有义君子,克勤克俭家风。夜听读书楼半,朝看种菊园中。族党欢忻倚玉,儿孙次第盘龙。报道五花官诰,来封七十仙翁。”[4]

据不完全统计,蔚州士人咏自己家乡名胜古迹的诗歌就有近百首。除此之外,歌咏魁星阁、岳忠武庙、释迦寺、铁林寺、玉泉寺、桃花堡的诗歌最多。这些都可看作蔚州士子诗酒风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看,蔚州的历史、宿学、士绅文化都反映出蔚州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夯实了蔚州文化的基础。蔚州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有序传承之中变得日益丰厚而隽永。

致谢:社会学者吕光明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1] 魏象枢.寒松堂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02-103.

[2]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王士祯.池北偶谈: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85.

(责任编校:夏玉玲)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Yuzhou

SUN Wei-zh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Yuxian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once called Yuzhou in ancient times,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Dai Sate approved by Emperor Tang of the Shang Dynasty, even to Nihe culture group or Huang Di culture group, the origin of the East Asian yellow race. Yuzhou’s culture is very rich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Yuzhou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s traditional “Su Xue of Yuzhou”, and its poetic and romantic gentry culture.

Yuzhou; history and culture;Su Xue of Yuzhou;gentry culture

K29;G127

A

1672-349X(2015)02-0060-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16

猜你喜欢

蔚县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彩的剪纸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蔚县过大年
谁远谁近?
蔚县脱贫攻坚进行时
蔚县青砂 匠心传承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