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6-23陆艳华
什么是语境意与言外之意?它们的密切关系是什么?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合语境理论来教学呢?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景,是言语意义反映出来的客观世界的外部特征,是一篇文章内在的环境与条件,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意图、思想倾向、修养处境、个性气质等。它肯定地制约着作品中个别句子或词语的感情色彩,乃至整篇文章的主题。
有了语境,也就有语境意义,我们分析一篇文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表面的意义,还应当结合文章的语境意义来准确理解和把握个别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一个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教师,是很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所突破的,学生对这样教师的讲课日渐厌烦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境理论应重视特定语境中个别重点词句的言外之意的分析。所谓“言此而意彼”,即语言环境中的言语区别于表面意义,需要结合语境意义来分析特殊含义。语境不同,意义也就有别。语境和语言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
有人将这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称为“言内意外”。作文要“曲”,所以“言内意外”的写法也是古今作家乐此不疲运用的写作技巧之一。下面笔者就“言内意外”的种种表现略加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第一,课堂上巧设疑问,抓住个别重点词句展开分析,以揭示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特殊意义。孙犁《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她们轻轻划着船……水哗,哗,哗。”“……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笔者在教学以上两段文字时,不经意地对学生问了一句:“这前后两段文字中的水声为什么不一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展开了议论,最后终于明确:前后的“哗”与“哗哗”“哗哗哗”不仅起到了模拟声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声体现了当时淀上不同的情势以及水生嫂她们内在的心情,因此是以声表义,因声传情。很明显,这些特殊意义都是语境的产物。如果授课时不注意这些貌似平淡的词语,一味泛泛而论,不但教师,而且学生也会兴致索然。所以抓住个别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剖析人物的性格及文章的思想,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揭示隐含在写景状物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借“景(物)”抒怀的象征手法。这类作品尤其在诗歌中为最常见。作者在景或物的描绘中寄托了深刻的感情,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这种“言外之意”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建安“三曹”之一的曹植写的《七步诗》我们并不陌生,他在诗中以痛快淋漓的笔触运用象征手法揭露曹丕骨肉相残、鼠肚鸡肠的不义行径。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讲清曹氏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背景以及曹植个人郁郁不得志、失意悲愤的思想,学生就会认为这是一首写物诗,讲授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至于象征的写法更无从谈起。可见,只有结合语境分析作品才会防止将学生思路引入歧途。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语境理论进行比较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可与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欧阳修《蝶恋花》中“杨柳堆烟”之间比较并设疑:以上诗句都写离别之意,为什么都要写“柳”?然后回答,古人重情,因“杨柳依依”有不舍之意,以之象征离情别绪最好。再加之其它景物的烘托就使诗歌在这样的语境中活起来,也避免了就诗论诗、就词论词的古板教法。学习鲁迅的《药》《祝福》,可以让学生将它们同《孔乙己》比较。通过这样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教学中还必须注意特定语境中“言意相反”的词句分析,因为有的作品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不加注意就会减弱作品的情韵,不能给学生美的熏陶。言意相反当然不是一般的言外之意,它需要师生更加深入细致地琢磨言语在某个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比如《荷花淀》里写到女人们担忧与思念自己出门在外打日寇的丈夫时说“她们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貌似不满,实则爱之有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写离别凄情的同时,还有一种渴望相逢团圆的留恋,一正一反,更叫人愁肠百结,读之怆然。
这种“显山露水”式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语境对语义的“填补”、“暗示”、“显露”。为了理解特定语境带来的特殊含义,笔者打个比方,在《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时,项伯如不知亚父范增的真实用意,仅认为舞剑的目的是为了在宴会上表演超群的剑技那就错了。假设刘邦及其手下对此毫不知情,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样教师也要对特定环境中的言外之意有入木三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加以传授,才能给学生展现课文独具的艺术魅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对教师如何深入到课文内部的规范。任何的断章取义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可取。只有深入课文内部分析,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成功地运用语境理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陆艳华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