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为什么向东南飞?
2015-06-23傅卫莉
一、引言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上课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这个一现象一直是教师心中难耐的痛。尤其是职校,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也没有分数的压力,考试前只要老师讲讲提纲,划划要点,学生临时抱佛脚就能及格甚至拿高分。因此,平时上课对很多学生来说听与不听差别不大,课堂上睡觉、走神、做小动作者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必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从而让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
二、背景
记得笔者在第一个班级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就遇到了课堂死气沉沉的情况,笔者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无声无息仿若无人。《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关于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可能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古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高,上课就像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课后,笔者查阅了许多课外资料,研究了一些方法,终于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挽救了这种一潭死水、平静无波的局面。
三、案例描述
新课刚刚开始没多久,当笔者讲到诗歌的标题“孔雀东南飞”时,突然有个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方向飞,而不是向西北飞,或向其他方向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接着引起了轩然大波。一阵议论之后,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笔者,渴望听到笔者的标准答案。这个问题出乎了笔者的预料,一时间笔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正要尴尬时,忽然福至心灵,想起了课前看到过的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正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中途主考突然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一句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这个留学生急中生智,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此“西北”刚好跟“东南”相对,西北有高楼,孔雀飞不过,只好改道南飞了。说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都笑了,显然对“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方向飞”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笔者顺水推舟,又把问题推还给了他们,让他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相互讨论,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几分钟之后,学生纷纷发言:有回答“东南”与焦仲卿最后“自挂东南枝”这句话相呼应的,有回答是为了押韵的需要的,有回答与两家的地理位置有关的,有回答“东南”是虚指不代表实际方位的等等。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其实,“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正当笔者要对这些回答展开点评的时候,又有一个男生冒出了一个答案:“因为西北太冷了。”这个答案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大家都觉得这个男生完全是无理取闹、哗众取宠。但笔者没有轻视这个回答,而是肯定了该男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表扬他发现了最简单却最容易让人忽略的问题。然后笔者又采用激将法,把解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家刚才都在笑,肯定没有人能为‘因为西北太冷了这个答案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这个不经意的激将又在班级里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多数学生不信这个邪,硬是要找到理由。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很多人献计献策,列出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翻推敲,大家一致认定: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那么在秋冬之季,孔雀也很有可能向东南方向飞,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后来,大家又从这一点引申出去,确定“东南”方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更是焦仲卿和刘兰芝所向往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之所。在讲出这个答案的那一刹那,笔者为学生活跃的思维与不凡的智慧而喝彩!
四、案例反思
在《孔雀东南飞》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整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前所未有。为什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老师和同样的学生,教学效果却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差呢?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抓住学生的“七寸”,才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方向飞”这个问题无意中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七寸”。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笔者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采用“拖”字诀、“推”字诀、“激”字诀、“赞”字诀,巧妙地穿针引线,因势利导,让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使课堂展现生机和活力。
(一)“拖”字诀——引起学习的兴趣
所谓“拖”字诀,顾名思义便是采用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老师如果一下子还没有考虑好答案,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采用“拖”字诀,让问题先缓一缓,不要急于揭晓答案。因此,当学生想要知道“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方向飞”这个问题的答案时,笔者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件中国留学生论文答辩时的趣事,一方面幽默地延伸了学生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化“透明人”为“参与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了兴趣,他们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二)“推”字诀——唤醒求知的欲望
所谓“推”字诀,是指反其道而行之,把问题推还给学生,让其开动脑筋沿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当学生对“孔雀为什么要向东南方向飞”问题感兴趣时,笔者借力打力,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唤醒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当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时,教学内容将会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求知的过程充满乐趣。
(三)“激”字诀——点燃思维的火花
所谓“激”字诀,是指采用激将法,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强心,让其排除一切困难努力去思考答案。其实,职校的学生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愿思考,而是教师总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导致他们产生依赖心理,上课再也不愿深入思考、回答问题,课堂也就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当笔者认为学生无法为“因为西北太冷了”这个答案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时,学生很不服气,一定要找到论据。当学生被轻视,并被逼到一定位置的时候,势必骑虎难下,只能奋力一搏,去求得成功。在这个时候,他们思维的火花便被点燃了,不服输的信念推动着他们一往无前,深入思考问题,并最终获得知识。
(四)“赞”字诀——保护探究的热情
所谓“赞”字诀,是指采用赞扬鼓励的方法,打消学生顾虑,让其感到被肯定、被重视,充分保护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那个男生关于“因为西北太冷了”的答案虽然简单得令人觉得好笑,但笔者并不因此就放弃这个学生,而是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善意往往能够结出善果,关于这个答案的深入探究让教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智慧和才华也由此而得到张扬,在反复推敲中他们领悟了文本的深层内涵,获得了新的体验与感悟。
参考文献:
[1]唐克彪.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J].新课程(下),2013,(10).
[2]邱新华.如何让中职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林海峰.人文化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2).
(傅卫莉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