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项链》的两个视角

2015-06-23董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偶然性玛蒂尔

董刚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以构思巧妙、文笔流畅、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蕴藉而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多年来,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其主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

尽管学界盛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形象大于思维”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学作品任意解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固然能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但绝不是灵丹妙药,过度依赖甚至会让我们掉进理论带来的陷阱。

人类学家已普遍认为,自然现象归根到底是文化现象。马克思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空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说:“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某一点上,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都一定要在矛盾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产生某些摇摆性,只是这种摇摆的幅度因人而异。”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在《目击沉沦者沉沦的小说艺术——〈沉沦〉的文本分析》一文中引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一段醍醐灌顶的话:“人类本性总是在文化变迁中得到表现,文化变迁是个温床,在这个温床上,人类本性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也是最充分的表现。”专家的这些话对于正确解读《项链》有着重要意义。

主人公玛蒂尔德虽然美丽动人,却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只得跟教育部的小书记结婚。她一直觉得自己生来就应该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觉得很不幸、很痛苦,于是整天梦想着能够进入上流社会,过上一种体面而人人羡慕的生活。当他丈夫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她认为机会来到身边,千方百计让丈夫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她如愿以偿,在舞会上大获成功。原以为会时来运转却乐极生悲,她丢失项链并为赔偿项链付出了十年的代价。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从小说主人公自身来看,传统观点认为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有充分的文本依据的,也是让人信服的。

真正的典型具有一种普遍意义,具有一种张力,具有可阐释和拓展审美价值的巨大空间。如果从社会文化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解读,那么对《项链》的解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玛蒂尔德所生活的社会金钱决定一切。她深知,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上流社会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人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正因为如此,玛蒂尔德才不惜一切代价、熬费苦心地置办自己的服饰,以让自己抓住机会跻身上流社会,于是才有了借项链、丢项链的故事及赔项链的不幸。由此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与个人有关,更与社会有关。小说结尾指出项链是假的,这不仅是对有极大虚荣心的玛蒂尔德的巨大讽刺,更让我们看到她的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在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的虚伪面目。在豪华舞会上,众人艳丽登场,沉醉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可谁能知道有多少真相,多少伪装?舞厅外部的走廊里,那个与路瓦载在一起的男子便是一个明证。正如南开大学陈惇教授所言,玛蒂尔德追求的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就是一个虚伪的名利场,整个上流社会的所谓的上层人物虚伪、奢华、虚荣、追求享乐。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主人公为跻身上流社会而表现出来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虚假、冷酷、腐朽、金钱至上等丑陋现象。

对于路瓦栽夫妇来说,赔偿项链彻底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命运。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受到高利贷的盘剥,过起了最艰难的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在店铺买东西时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路瓦栽先生一到晚上就会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夜的书稿。经过十年的艰辛生活,他们终于还清债务。应该说,路瓦栽夫妇的不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作家在小说中亦表达了这种观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不少读者提出了这篇小说的真正主题是偶然性对于改变人的命运有巨大的作用。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这篇小说夸大了偶然性事件对人生的影响,无形中宣扬了宿命论思想,这跟莫泊桑对人生的冷眼旁观、怀疑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灰暗的心情密切相关。尽管视角不同,但二者都强调了偶然性在这篇小说中之重要地位。如果认同这种解读,那么还应该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笔者认为,除了文本之外,还应该从作者身上寻找答案。

莫泊桑出生于1850年,其父吃喝嫖赌、挥霍家财,他11岁时父母便永久分居。莫泊桑因普法战争而中断学业,于1870年被招募为一名志愿军。1871年复员后,他在海军谋得一个职位,后转入公共教育部,但对工作不太用心。莫泊桑身材中等,体格健壮,非常喜欢划船。他精力旺盛,狩猎对象广泛,无论名媛淑女还是女工农妇,甚至是低级妓女,只要长得漂亮,他一概领受。然而这种放纵的行为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27岁那年他感染了梅毒。梅毒给莫泊桑留下了一生的痛苦,甚至将他折磨到疯狂的地步。1881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不要奇怪,这不是我的笔迹。”意思是这信不是他亲笔写的。可见,由梅毒而引起的眼病已经严重到使他无法书写的地步了。《项链》写于1884年,正是莫泊桑饱受梅毒之痛时。仅仅过了9年,43岁的天才作家便因病离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者,莫泊桑不可能不对他早年的不负责任的荒唐行为及其严重后果有所反思,而这种反思极有可能通过《项链》隐晦表达出来。因此,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这篇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偶然性事件对一个人具有重要作用,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偶然事件呢?它与主人公性格密切相关,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尽管这种解释多少有些泛化的味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一主题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主题并不矛盾,前者主要从个人角度来解读,后者主要从社会角度来解读。

(董  刚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  271000)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偶然性玛蒂尔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
上流社会的请举手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