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爱国诗篇

2015-06-23冯子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诗篇陆游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读者常常会被感染和打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也是如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材要“文以载道”,“道”蕴含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丰富、深刻、必要的爱国思想。将古代爱国主题的诗篇编入教材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醒悟和民族自尊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爱国诗篇共16篇,下面笔者就这些诗篇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爱国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统治者昏庸、宦官当权、外族入侵等政治问题,这些问题诱发了文人们的爱国情怀,并促使他们将这种情怀抒发于诗篇中。这些诗篇的表现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报效祖国、忠于君王思想的书写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表现了儒家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思想。古往今来,文人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并将其作为人生信条,这一信条是志士仁人忧患意识的表现,显示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使得有识之士把忠君报国当做最高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奋斗。

在古代诗歌中很多都有这种报国思想的流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建黄金台,相传他将大量黄金置于台上,表示自己将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有志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报效君主的决心。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有分歧而被弹劾,所以其词多写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忠君爱国的思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运用梦境将词人的豪情壮志抒发出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是辛弃疾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自比,表达对破敌立功的渴求,表现了他忠君报国的理想。

(二)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望

在古代中国经常会出现国家分裂和民族相煎的局面,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那些坚持正义的诗人,在其诗作中会表达渴望收复失地的民族情绪。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这类诗篇。

陆游的《示儿》[3]就写出了南宋时期爱国诗人的共同心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向宋朝发动战争,人民生灵涂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沉痛之语抒发了渴望收复失地、南北统一的深情。此诗既体现了陆游的拳拳怜子情,更表现了他的殷殷爱国心。他的爱国忧民情感执着、真挚,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有人慨叹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愤之情,但也有人抒发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是唐代的一场政治叛乱,导致国家由盛转衰,民不聊生。杜甫在听闻延续七年之久的叛乱宣告结束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是一首七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联叙事点题,写诗人突然收到捷报的一刹那所迸发出的情感,这是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之情的真实表现。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诗人已到了老年却也要“放歌”、“纵酒”,在春季来临时与妻儿“还乡”、“作伴”,具体表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体现了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望。正如学者的评论:“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4] 。

(三)对统治阶层凶恶暴虐、骄奢淫逸的批判

一个国家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与统治者有关。面对上层的愚昧不堪,爱国者们痛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将批判与悲痛寄寓于诗篇之中。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有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5] 。《观刈麦》就是这类诗的代表,此诗描绘了农民辛苦刈麦的场景,诗的结尾“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发出议论,道出诗人对皇帝赋税制度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批判官僚统治阶层的残暴。唐代杜牧的《泊秦淮》是由《玉树后庭花》引发的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传说南朝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众妃子玩乐,因此后人将此曲看作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中诗人表面批判“商女”,实则是讽刺晚唐统治者的沉溺声色、醉生梦死,表现出杜牧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痛心。

二、古代爱国诗篇的艺术特点

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美妙多彩,古代诗篇里的爱国思想也不是说教式地描绘出来的,而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诗人用文字来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时,总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实现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诗歌的抒情方式

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代爱国诗篇中直接抒情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感情真实、撼人心扉,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陆游的《示儿》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诗人用朴素、平淡的语言抒发浓厚的爱国激情,达到了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除了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欢欣之情。间接抒情即为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代爱国诗篇里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广泛。杜牧的《泊秦淮》描绘了一幅月色朦胧、轻烟淡雾、笼罩寒水的图景,“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怀古与伤今起伏相因”[6]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写表现将军的雄伟气魄和征夫的困苦生活,暗寓了作者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洋溢着爱国激情。杜甫在《春望》里将这种手法运用得十分新颖独特。诗人将草木花鸟都变成了有情之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

(二)诗中典故的使用

用典是历代诗人最常用的表现手法。爱国诗篇中运用典故来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增加词句的典雅、形象,使得意境更加深远。杜牧的《泊秦淮》里使用《后庭花》的典故。使得诗人为历史是否会重演而担忧。因此,诗人借陈后主因骄奢淫逸导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运用燕昭王修筑黄金台以招揽志士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孙郎”和“冯唐“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任用,抒发的是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三)比喻的修辞手法

古代爱国诗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可以使抽象的爱国情感具象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中把国家比喻成风中柳絮,个人比喻成雨中浮萍,将亡国孤臣、风雨飘摇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沉重地抒发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四)虚实相生,富于联想

诗篇里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作品的主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将幻想的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现实的悲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英雄情怀。根据前人的记载,陆游有近百首记梦诗,大部分都是表明自己的爱国之情的,可见陆游的赤子情怀。

三、研究语文教材中古代爱国诗篇的意义

我国历史上积累了丰硕的文学遗产,其中诗词创作的成就尤其杰出。由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最高尚的情感,所以抒发爱国之情成为历代文人的优良传统。在古代爱国诗篇的创作过程中,文人们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自己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这些爱国诗篇进行仔细深入地研究,才可以认识到文人的创作意图,才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更好地传递给后人。

古代爱国诗篇出现在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它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仅仅是文人的品格或者精神的表现,而且更是一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古代爱国诗篇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在绚丽灿烂的诗国中感受文人炽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注释:

[1]李贺.雁门太守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29.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6.

[3]陆游.示儿.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8.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4.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8.

[6]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50.

(冯子纯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215500)

猜你喜欢

诗篇陆游爱国
时光的诗篇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中华诗篇
雪峰山诗篇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