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播学教学中媒介素养战略实施的思考

2015-06-23姜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播学媒介素养

姜华

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媒介素养的概念不谋而合。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身兼受众与未来的传媒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所以传播学教学涉及到媒介素养两种能力的同时培养。

媒介素养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传媒教育理念。当时,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影响深远的问题,于是提出反对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意图引导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提供的浅层次满足。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媒介素养逐渐成为一种通识教育。我国传媒学界对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这一研究已经日益引起新闻传播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这极大拓展了传播学的关注视角与领域。

一、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相对缺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虽然其媒介素养普遍好于其他专业学生,但是仍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总体而言,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媒介技术制作和发布信息,对传媒的信息收集、守望功能的认识较为全面,承认作为受众的自己在大众传播中的相对被动地位,能够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介信息中隐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未能认识到传媒对自己价值观形成的深层影响。在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该专业学生对娱乐信息有更多选择偏好,习惯于接受媒体给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思想钝化的倾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偏重于传播实践所需要的具体技术与操作方法,而整体思维的批判能力较弱。

比如,传播学教学中有个经典案例:关于“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的报道。这则报道有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四个版本。大陆的版本侧重于救助了老人的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小伙子,侧重于全社会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香港版本侧重于政府对在税收的使用和公共设施的改善上的作为。台湾版本侧重于执政党和反对党由此引发的争端。美国的版本则爆点更多:首先老人向美国政府要求巨额赔偿,同时老人获得了美国女权主义者的支持,全美牙医协会也表示对老人的同情,由此引发美国的就业机会、医疗价格过高、要求减少军费开支等等后续事端。课堂讲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是带着好玩的态度来面对这一报道,这反映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整体思维方面媒介素养的缺乏和批判性的缺乏。

虽然这是一则假想中的报道,但却真实反应了大众传播与社会各因素的关系。因为媒介与社会其他系统彼此间有密切的联系,互相制约。首先,大众传播要受到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的控制。由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依赖就带来了社会对传播的控制,使得传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的影响和牵制。其他社会系统会出于各种目的,采用各种形式,自觉不自觉地给大众传播事业施加各种影响。无论在何种体制下,任何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与控制机制相联系,传播者都必然地、无可选择地处于各种控制网络的交汇点。因此,即便是面对题材类似的报道,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也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版本。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战略

在传播学教学实践中贯彻媒介素养战略,就要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从宏观、全局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微观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学习。事实上,传播学本身是一门带有浓厚批判性色彩的学科,本身就存在着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传统学派两个思想相对立的学派。美国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但是他们对现存社会及其传播体制持一种肯定态度,很少对传播现状提出质疑。欧洲批判学派以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它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深入批判,把传播现象置于其所处的宏阔社会背景中,强调传播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广泛与深刻联系。批判学派对传统学派持否定态度,但是其学术关照视角对传统学派也有一定影响,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的提出,就是批判性思维胜出的表现。

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经济基础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传播的性质,让学生意识到媒介工业是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由此出发来探讨各种媒介现象。而在对经验学派相关理论的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辩证地去理解,要将经验学派的理论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认识其历史意义和局限。

同时,还要在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改变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单向的传播模式本身就被传播学研究所批判——从心理学角度对于传播学做出贡献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认为,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传统单向讲授的教学方式有些类似于剥削式的集权领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决策都由组织的领导者制定,上下级之间沟通不畅,因而传播的目标难以实现。而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则类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由领导者实施目标管理,向下级提出具体的目标而不过多干涉下级实现目标的方法,领导者主要使用奖励的方法调动职工积极性,上下级之间充分信任,信息沟通准确流畅。李克特认为参与式的民主领导的效果最好,能产生工作的高效率,能使每一个人参与管理,上下级的关系也比较理想。

而参与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来教学,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以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其具体方法多样,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作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实践中,参与式教学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此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尤其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参与式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知识互补的状态。

实践证明,在传播学教学中,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确能极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参与、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提问以及学生回答,而是有很强的策略性,具体操作可以视实际需要调整。比如,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当下某个热点问题,让学生关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自己的参与下,真正理解对于相同的传播主题,不同媒介的传播特质在哪里,进而帮助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的复杂性、丰富性,让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学科精髓。

可以想见,参与式教学离开多媒体技术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全国高校的几乎所有课程上普及开来。但是多媒体技术对于传播学教学有着特别的意义。

首先,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取向很可能是媒体行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将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也能更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其次,传播学的理论多而且抽象,理论的解释力强但是应用性不足。同时,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多科性背景,牵涉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这些特点使得单靠板书、讲授,很难将传播学的理论阐释透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的结合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这一理论时,可以播放当下流行的一些影视明星代言的广告,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询问学生许多广告为何采用这一模式?借此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意见领袖而进行的多级传播的效果。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要避免喧宾夺主。多媒体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其目的是更直观、形象地传达教学内容,即传播学理论。由于多媒体表达手段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往往会沉浸在其中,而忽略真正的教学内容,所以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分寸,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问题。

此外,传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传统传播学教学一直以来与新闻学教学分道扬镳,单纯注重理论性,在锻炼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方面重视不足。传播学教学可参照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媒介素养实施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平台或者学院平台上,办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将传播学课堂上所授理论用实践行为加以演练。如果资金等条件有限制,可以利用免费网络,让学生在网上开办电子报纸、杂志。同时,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条件,聘请在业界较有知名度的媒体从业人员,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开展沟通,具体形式做讲座、开讨论会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媒体参观,或尽早参加实习,让学生处于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角色当中,将课堂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对新闻出版业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行业的切身体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在传播学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战略,对于传播学教学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然,除了课堂之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主动式、终身式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本身也应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政府则需要进一步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学校以及教师也要以自身优势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立国,杨娟.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

[5]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6]胡连利,王佳琦.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

[8]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姜  华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16000)

猜你喜欢

传播学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