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比较研究

2015-06-23钱毓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荷塘月色欧阳修

钱毓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常见艺术形式,由于其形式自由,写法灵活,深受历代文人喜爱。《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前者是宋代散文家欧阳修的名篇,后者是学者朱自清脍炙人口的名作。两篇散文的创作年代虽相距甚远,但同为写景抒情散文,且均入选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教材,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相信通过两篇散文的对比,能够加深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也能让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定的收获。下面笔者分思想感情、艺术特色与教学方法作具体的对比研究。

一、《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对比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为诗词、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朱自清是中国20世纪初期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影响,写作了白话诗,后转向散文的创作。两位散文家的创作同中有异,下面笔者先来分析《醉翁亭记》和《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描绘自然风光,抒发闲适之情

《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欧阳修与朱自清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在美好的景物中。《醉翁亭记》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所作,作者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琅琊”、“酿泉”和“四时之景”等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滁人游”、“太守宴”和“众宾欢”等宴游场景的描写,抒发了醉意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排遣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与忧愤。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在静谧美好、空灵淡雅的荷塘景色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现实太纷扰,所以他抒发闲适与超然之情,意欲排遣内心的苦闷。

(二)不同之点:乐观旷达之情,伤感忧郁之意

欧阳修与朱自清虽然都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流露出内心的苦闷、失意,但细细究来,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下面分三个不同方面具体阐述。

1.苦闷的内涵与抒情的重点

两篇散文感情苦闷的内涵不同,一个慨叹自身命运,一个思考家国现实。显然,朱自清的苦闷更为深层次。庆历前期,欧阳修被政敌诬告,遭到贬谪。《醉翁亭记》为作者被贬滁州后的作品,“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把感情寄托在美酒中,其中不免有借酒浇愁的意思,也许暗暗流露着对于北宋朝廷中黑暗势力的不满和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欧阳修的苦闷来自仕途失意,而朱自清的苦闷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来自国家与家庭。“四·一二”政变使中国被黑暗与恐惧笼罩,作为爱国主义民主战士的朱自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而与此同时,他的家境也不断衰败,在双重打击下,他“心中颇不宁静”,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流露出了作者精神上的重压。

两篇散文抒情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醉翁亭记》侧重于“乐”,而《荷塘月色》侧重于“苦”。欧阳修内心虽然忧愤,但他能在逆境中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浓浓的“乐”来,如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等;朱自清则不然,他在《荷塘月色》中描绘了恬静、淡雅的荷塘及月色,多写闲适之景,反衬了自己的苦闷,他希望“什么都可以不想”,重在表现自己希望摆脱烦恼的感情。

2.抒情主人公的个性差异

欧阳修与朱自清都在作品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但两者的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表现更多的是政治家的达观理性,而后者是文人忧郁感伤的一面。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穷,一生任过许多官职,但由于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1]。正因他出身贫寒,并在官场屡遭贬斥,才能够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所以《醉翁亭记》中表现出的并非是“戚戚怨嗟”的庸人形象,而是意气自若而又达观理性的政治家形象,文中“太守宴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等句,描绘了欧阳修与滁州人民同乐的场面,表现了他泱泱君子的坦荡胸怀,铮铮铁骨[2]。而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其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3],他在精神上承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压,在时代使命和家庭责任的矛盾中纠结、摇摆,最后选择逃避内心。散文中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可见他希望通过观赏荷塘的美好景色求得心中的片刻宁静与欢愉,此文表现了朱自清消极反抗的情绪,凸显了忧郁的文人形象。

二、《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艺术特色的对比

作为古今散文的名篇,《醉翁亭记》构思精巧,简洁自然,《荷塘月色》刻画细腻,意境优美,两者都是很富艺术特色的作品,在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上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地鉴赏、品味。

(一)艺术特色的相同之处

欧阳修与朱自清作为不同时代的散文大家,对写作手法与语言的运用相当娴熟,《醉翁亭记》和《荷塘月色》作为两位作家的同类型代表作,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1.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醉翁亭记》的写景,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俗民风,都表达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写山间朝暮、四时的美景,直接抒发了作者之“乐”,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文中还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写琅琊山的静与酿泉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体现出醉翁亭四周风景的优美,让人心驰神往;还有写滁人游时“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画面中的人物有动有静,显得活泼生动,把滁人出游时的欢乐场面完全展现了出来。

《荷塘月色》情景交融体现在“淡”字上,写“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吻合无间[4],表现了看到荷塘朦胧的美景时内心的片刻宁静。作者在写完荷塘静态之美后,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的动态美,动静结合,细腻地描画了荷塘在不同状态下的美,使画面更加饱满丰富,更显风韵,让读者情不自禁产生美好的联想。

2.语言特点:自然简洁,富有声韵美

两篇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都做到了朴实自然,简洁而易读,真实、流畅是这两篇散文给人的共同感受。另外,两位大家在作品中都注重对音乐美的体现,笔下的散文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与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让人回味无穷,不禁反复诵读。

无论是欧文还是朱文,语言都自然简洁,《醉翁亭记》中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简单的文字就交代了滁州的环境;“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作者又流畅从容地交代“醉翁”的来源,整篇散文语言平易自然,纯正朴实,显示了欧阳修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语言功底。《荷塘月色》语言自然,贴近生活,如“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用口语来抒写心情,读起来真切自然。

此外,两篇散文都体现出了音韵美,《醉翁亭记》多运用骈偶句,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句子,骈散结合,使散文充满节奏感、韵律美,且全文各句皆以“也”字作结,句式独特,读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感。《荷塘月色》多用叠词,如“田田”、“亭亭”、“层层”、“远远近近”、“曲曲折折”等,使音调悦耳动听,不禁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二)艺术特色的不同之点

由于欧阳修与朱自清所处时代的不同,两篇散文的形式就存在很大差别,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显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下面试作具体的剖析。

1.结构特点:层层烘托与情感变化

《醉翁亭记》前半部分写醉翁亭及周边风光,后半部分记太守与滁人宴游,以“乐”相串,由禽鸟、游人再到太守之乐,层层烘托,步步紧逼,由远及近,由面到点。《荷塘月色》构思缜密,以“家――荷塘――家”的游踪为重要线索,以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开始,到超越自己,最后又回归现实,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经历了“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情感变化[5],情感高低起伏,更加吸引读者。

2.写作手法:善用白描,长于写景

《醉翁亭记》中善用白描手法,从首句“环滁皆山也”开始,只用寥寥几笔,就描绘了“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等多个景物,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充满意境美。

朱自清对于景物的刻画以细腻传神著称,善于营造“工笔画”那样美的意境,这在《荷塘月色》中有明显的体现。朱自清秉承着《山野掇拾》中所说的,将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的思想,十分细腻地刻画景物,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荷花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多角度描写,格外工细。

另外,同为情景交融之作,《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明显多于《醉翁亭记》。欧阳修多是在景物的描写中直接抒发感情,而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等景物有较多描写,个人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隐晦。

3.修辞手法:使用对偶与通感比喻

《醉翁亭记》作为一篇骈散结合的古文,最明显的修辞手法即为对偶。由于作者受到前人骈文的影响,文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增添了文章的韵律美。而在其他修辞上运用较少,没有《荷塘月色》的细腻入微。

《荷塘月色》中多次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把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喻嗅觉,再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听觉喻视觉,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再看这段写得极美的文字:“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展现了月色笼罩下的荷花洁白明亮的特质。文中还有多处运用修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来讲,欧文富有整齐之美,而朱文有参差错落之美。

三、《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对比

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散文、赏析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下面笔者将《醉翁亭记》和《荷塘月色》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对比。

(一)教学方法的相同点

在两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强调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首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醉翁亭记》骈散结合,“也”字句很多,加强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此文韵律之美,还便于学生疏通、理解文章。同样,《荷塘月色》文字优美,通过不同节奏的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深厚魅力。其次,两者的教学都适当加入了问答法与讨论法。师生在课堂上加强交流,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便于理解文章行文思路、赏析艺术手法以及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二)教学方法的不同点

古代的《醉翁亭记》与现代的《荷塘月色》,在教学方法上肯定是有些不同的。《醉翁亭记》是古代散文,所以我们还要注重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翻阅工具书,落实字词,理解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于课堂教学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以往《荷塘月色》的教学,都重在对艺术手法的赏析上,比如联想、想象法,可以根据作者的描写,联想水边荷花之美。另外,可运用情境教学法,事先让同学完成一个作业,即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写一段优美的话,并在课堂上发言,例如:“今夜月色朦胧,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泥土芬芳,我独自漫步在荷塘边,目光被满池姿态婀娜的荷花吸引。荷花在月色的笼罩下散发着神秘而优雅的气息,让人无法移开双目……”以此锻炼学生的文本联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醉翁亭记》与《荷塘月色》作为古今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为无数人所喜爱、品鉴。而同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研究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本文从思想感情、艺术特色与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研究,写出了笔者的一些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其他老师重视古今散文的对比研究,教会学生感受散文名家的语言魅力,也期盼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一点启发意义。

注释:

[1]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2-23.

[2]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478.

[3]朱栋霖,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0-121.

[4]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4-15.

[5]李树森.朱自清《荷塘月色》结构赏析[J].文学教育,2012,(09):114.

(钱  毓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215500)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荷塘月色欧阳修
荷塘月色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荷塘月色
画眉鸟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欧阳修快马追字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荷塘月色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