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
2015-06-23蒙乐生
□蒙乐生
伏波庙
□蒙乐生
【编者按】 西汉时期,就在张骞通西域,越葱岭,返长安之时,征伐南方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也“首开九郡”。从此,海南岛儋耳、珠崖二郡开始进入政治家、军事家、航海家的视野。特别是后伏波将军马援“复立珠崖”,史家誉之甚高。两伏波将军“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国家统一”,他们率楼船兵舰“首闯南国海疆,开启海洋文明”的古老航线,逐渐成了后来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航道。唐宋以来,这条黄金航道在东南沿海城乡遗留不少文化遗址。其中,海岛沿岸的“三庙”“三塔”,一直在述说历代先贤闯海航海的人文故事。本刊特开辟专栏,揭开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央版图不断扩大。汉武帝下令,征伐南越。于是,前伏波将军路博德“饮马儋耳,焚舟琼山”,海南划入中央版图。到了东汉时期,后伏波将军马援率水陆两路大军“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复立珠崖”。
汉武帝用兵,前伏波征伐,楼船渡海,登陆海南,最早的航海路线是蒙冲斗舰乘风破浪的作战航线。两将军“开郡复县”,他俩是最早开辟南海航线的历史功臣,所以,不仅海南岛有两伏波将军庙,雷州半岛也有两伏波将军庙。
史书记载,大英山有一座伏波庙,当年村民称之为“海北伏波庙”。初听这说法,心里好生纳闷,是海南海北,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还是果有其事?无独有偶,海口市美兰区白沙坊山旺村也有伏波庙,村民亦称之为“海北伏波庙”,这和大英山村民的叫法一样。况且,两处伏波庙都祭祀“西汉邳离侯”及“东汉新息侯”两将军,与海北伏波庙所供是相同神祗。那么,位于海口的伏波庙为什么要冠以“海北”字样呢?
据称,并非伏波庙如此,位于海甸岛、新埠岛的关帝庙也被称为“海北庙”。原来,海北海南,一衣带水,地理相近,语言相似,习俗相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海北海南属同一行政管理区域。比如,元代设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清代也设立“分巡雷琼兵备道”,统一行使雷州与海南的管辖权。
秦朝末年,南海郡龙川令赵陀自立为南越王,占据南海、桂林、象郡等地。汉初,汉文帝遣使赐书,赵陀表示臣服,诚心归顺汉室。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叛乱,汉武帝命邳离候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征伐。路博德挥师过湘、鄂、粤、桂,威德兼施,吕嘉等被捉。《汉书》记载:“戈船、下濑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遂以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从此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央管辖。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现越南境内)姐妹徵侧、徵贰反叛,占据九真、日南及合浦(含雷州半岛)等65城。光武帝刘秀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水陆大军,沿海进发。当时,天气炎热,形势险恶,汉军“刊道千里,长驱苦战”。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马援斩徵侧、徵贰并歼灭余党,岭南悉平。马援身经百战,舍生忘死,往来于南海,“铸立铜柱,以测海潮”,功昭日月。
于是,两岸“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东南沿海大都有伏波祠或伏波庙。海南两伏波庙建于宋代,“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正德琼台志》记:“伏波庙,宋建,祀汉二伏波将军”,历代多有修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分巡学道马逢皋重修并新立《新建汉两伏波将军庙记》。马逢皋这么说:邳离候路博德,史书记载不多。新息侯马援“著《图说》,经略山海,对水陆形势,了如指掌。”由此看来,马援既是军事家,也是航海家。
也就难怪,时隔千年之久的宋代,苏东坡被贬昌化军,路经雷州时。按乡民指示,“南北之济者,以伏波为指南”,果然“往返顺风”。顺利渡海后,为答“神贶”,苏东坡题写了《伏波将军庙碑记》。也许,当年两伏波渡海,也是探访渔村老人,求教摆渡舟子,了解海潮涨落,季风变化,审慎决策,才成就绝代之功。或因如此,民国四年(1915年),朱为潮重修五公祠的时候,特地将“左侧之昭忠祠改为两伏波祠,祀汉之有功于琼之路、马两将军”。
两伏波开辟的南海航线,始于海北港口,逡巡东南沿海,环绕南海诸岛。这条航海要线,始于西汉,历隋至唐,历宋而元,历明及清,从远古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不管历史怎么变迁,祭祀两伏波的航海故事不会变。
修建伏波庙,祭祀两将军,纪念闯海人,实则是纪念开拓海上航线的历史英贤,是纪念沿着这条航线冲波破浪的历史先贤,纪念沿着这条航线拓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英贤。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访伏波庙,说海南故事,说的就是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