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和北美洲铀成矿概述

2015-06-22王木清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寒武纪铀矿床铀矿

王木清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非洲和北美洲铀成矿概述

王木清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非洲和北美洲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发育,铀源岩分布广。两大洲具有重要意义的铀成矿作用十分类似,矿化作用跨时长,赋存多种类型的铀矿床。

地洼;构造活化;铀成矿作用;铀源岩

非洲面积29 841 000 km2,处于东半球,跨赤道南北的两边,形似倒立的鸭梨,在其西北隔大西洋者即为北美洲(包括中美洲),面积24 259 000 km2,处于西半球的北部,形似一个侧立的等边三角形。两者均是前寒武纪地层和岩浆岩主要发育地区,赋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特别是铁、 镍、 铜、 铅、 锌、金和铀,无论储量、产量均居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特定的时期内,它们产出在同一地质构造位置中,成因上还可能有密切联系。笔者侧重铀成矿区划、类型、潜能等方面,探讨非洲与北美洲相似之处。

1 非洲和北美洲早期大地构造概述

回望地球的早期历史 (古生代以前或更早),那时地球上所有大陆都来源于联合在一起的泛大陆,后经破裂并随大陆漂移而成现代广泛分布的各洲大陆,起初是分裂成两片大陆,北边的为劳亚古陆,南边的为冈瓦纳古陆[1]。北美洲地台-地盾是从劳亚古陆分离-发育而来,处于西半球的北边接近北极;非洲地台-地盾是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发育而来,跨赤道后再偏南展布,位于东半球的南边,离南极洲大约有3 000~5 000 km。

图1 世界造山带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orogenic belts in theworld

前寒武纪地盾分为太古宙造山区和元古宙造山区(以25亿a分界),前寒武纪造山区上覆有未受变动的年轻沉积岩者称为地台。由图 1可见,北美洲地台-地盾区与非洲地台-地盾区呈东西半球的一北一南分布,好似两者背靠背地由地球各圈层所隔开,而后各自受到地球内、外部的应力作用影响,在发育或发展历程上有所建造和改造,因此按地洼学说(在前地槽构造层内可识别造山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进行构造层的分析十分重要[1-2]。前地槽构造是指在一个构造区内某个发展阶段的一定大地构造性质和类型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应特征的沉积-变质建造,伴有相应类型的构造型相,有时还伴有花岗岩化-混合岩化相应类型的岩浆(侵入-喷溢)建造和变质建造组合[1-2],它们常常组成结晶基底,成为大小不同古陆块,如非洲规模较大者有德兰士瓦、罗德西亚、赞比亚、多多马—尼安萨、开赛、加蓬—喀麦隆、塞拉利昂—象牙海岸、毛里塔尼亚。在北美洲的稳定地块有加拿大地盾和格陵兰地盾。这类古陆块在非洲和北美洲的区域内都有广泛分布,这也许就是提供铀源的主要源岩。

1.1 非洲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岩类(结晶基底分布面积广泛,约占整个非洲大陆的57%)[3],非洲的基本地质构造形成于前寒武纪末期(500~600 Ma),此后形成了良好的地质年代标志和长时期相对稳定,在古陆核地带先后出现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带。已记录到至少发生7个期次的造山运动:1)大约3 000Ma时期的造山运动;2)2 500~2 800 Ma时期的沙姆维亚造山运动;3)(1 850±250)Ma时期的埃布尼亚造山运动;4)(1 100±250)Ma时期的基巴拉造山运动;5)(550±100)Ma时期的达马拉—加丹加或泛非造山运动;6)加里东和海西期造山运动;7)非洲最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的阿尔卑斯期造山运动[3]。

非洲除了北部有时遭受显生宙陆缘海的海侵外,自寒武纪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缓升。显生宙期间的几次造山运动影响了非洲,但各地区表现有较大差异,在整个地质时期都有火山活动,大多数的岩系与侵入岩和喷出岩有关[3]。

在南非德兰士瓦地块 (即卡普瓦尔克拉通)已识别出2 700 Ma之前的各种沉积变质岩、火山变质岩和深成岩。地块东部的巴伯顿山地是由7个3 000 Ma以前的褶皱沉积岩和火山岩(绿岩)的杂岩片岩带构成,其中侵入有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周围有大量的花岗岩。在向北的罗德西亚地核中,残留的片岩和周围的大花岗岩体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构成关系。片岩带岩系又细分成砂屑和泥质岩、富铁岩、灰岩和一些熔岩(基性、中性、酸性都有)。其他陆核(或称地块)的组成岩石也是种类繁多但又各有差异。其中开赛陆核是最典型的,该陆核中古老岩石由片麻状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和苏长辉长岩-麻粒岩和长石麻粒岩构成。花岗岩化和紫苏花岗岩化暂定为2 700 Ma[3]。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变形作用之后,有些陆核是沉积作用的场所,而火山作用的产物不整合地产于结晶片岩带(绿岩)被侵蚀根部及有关花岗岩之上。在德兰士瓦陆核中,多米尼安—里夫、维特瓦特斯兰德、芬特斯多普及德兰士瓦岩系(从老到新)由15 250 m沉积岩和火山岩构成,沉积在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之上。含金石英-卵石砾岩(其中有些含铀)都产于上述 4个岩系中。德兰士瓦岩系随着大布什维尔德火成杂岩体的侵入而告终。该杂岩体由年龄大约为(1 950±200)Ma的超基性、基性及酸性侵入岩组成。帕拉博腊矿山的碳酸盐杂岩体的年龄与上述年龄大致相同,铀是开采铜矿时作为副产品回收[3]。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大约是与影响到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强烈造山运动(埃布尼亚造山运动(1 850±250)Ma)同时侵入的。这次造山运动在西非最明显,如象牙海岸、马里、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等。在加蓬南部一系列侵入到基底片麻岩的伟晶岩的年龄同象牙海岸及西北地区的相一致。在东非一些线性造山带(活动带)的年龄为1 600~2 100 Ma,如林波波、赞比亚和莫桑比克造山带。总之,(1 850±250)Ma的造山带岩系遍及非洲南部和西部[3]。

中元古代:自从埃布尼亚造山运动结束以来,非洲的一些陆块一直是稳定的,如罗德西亚—德兰士瓦克拉通。晚期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直到现在基本上只历经了造陆运动),就覆盖在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之上。著名的石英-卵石(U-Au)砾岩就夹于其中,克拉通内的弗朗斯维尔盆地(加蓬的蒙纳纳)产有3个著名的砂岩铀矿。中非一些地区地槽(基巴拉)沉积是基巴拉造山运动(1 100±200)Ma所致,其中有构造前期(1 300Ma)和构造同期(1 250Ma)的花岗岩侵入,对铀成矿再转移富集也有一定影响[3]。

新元古代:泛非造山运动 (550±100)Ma导致晚元古代地槽沉积岩的变形及基底岩石的更生,产于冒地槽陆棚的加丹加岩系的铜矿及铀矿,经受了强烈褶皱,著名的扎伊尔欣科洛布韦铀矿即在其中。在纳米比亚的达马拉活动带是一个区域变质很强烈的优地槽岩系,罗辛铀矿床即在此[3]。

显生宙的克拉通盖层:在南非的卡鲁盆地卡鲁岩系(厚7 000 m)中已发现许多铀矿产地。在尼日尔的石炭纪河流-三角洲砂岩中发现大中型铀矿床3个。有利铀成矿岩石分为两种:1)产铀母岩附近的古、新近纪陆相碎屑岩;2)深成岩和火山岩,晚古生代到中生代以及古、新近纪较年轻的花岗岩环状杂岩体[3]。

1.2 北美洲

从地质上看,北美大陆由北美克拉通组成,周围有3个大的地槽杂岩体,它们在各地质时代已发生变形,构成现在的阿帕拉契亚、因纽梯亚和科迪勒拉造山带。这些造山带部分由墨西哥湾、大西洋和北极海岸平原环绕[3]。

加拿大地盾是克拉通裸露部分,包括加拿大将近一半面积和美国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密执安部分地区。它可再细分为苏必利尔、斯拉夫、贝尔、丘吉尔、奈因、格伦维尔和南部构造省。地盾的太古宇含有已发生褶皱变质为克诺拉造山带的花岗岩侵入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克诺拉造山运动2 600~2 200 Ma)。在加拿大元古宇分成3个阶:阿非比亚、赫利基亚和哈德赖尼亚阶。阿非比亚阶既是太古宇之上的克拉通覆盖(碎屑沉积物),又是地槽沉积,其最底部是在缺氧的条件下沉积的, 具有巨厚的含铀黄铁矿石英卵石砾岩层(如在埃利奥特湖),在最大的铀矿床的邻近地带已发现酸性火山岩中心。阿非比亚晚期(1 850~1 650 Ma)的哈得孙造山运动影响了大部分丘吉尔、贝尔和南部构造省。加拿大地盾中脉型铀矿床的分布在空间上与阿非比亚/赫利基亚阶不整合面有联系[3]。

赫利基亚阶主要由哈得孙造山带之上的覆盖岩层组成。赫利基亚斜长岩体是在埃尔森尼造山运动时期(约1 370 Ma)侵入的,格伦维尔成矿省的赫利基亚因格伦维尔造山运动(约955 Ma)而受影响。与埃尔森尼亚和格伦维尔造山运动有关的铀矿床主要具有花岗岩的深熔特征。在造山运动后期,侵入的一些碳酸盐杂岩中也含有铀[3]。

科罗拉多山脉是一个高原地区,许多地方都有沉积岩、花岗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出露。沉积岩从古生代至古近纪都有, 其中以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河积砂岩对铀的矿化作用影响最大,铀矿蕴藏量十分丰富。美国和墨西哥的海岸平原砂岩显示铀成矿潜能,其他类型的表生铀成矿现象也有可能存在[3]。

2 地质演化与铀成矿关系

整个太古宙是地球原始陆壳形成阶段,随着地壳的变厚硅铝物质逐渐往上地壳迁移。这些硅铝物质早期富钠,形成奥长花岗岩、云英闪长岩及灰色片麻岩;晚期富钾,形成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这类富钾岩石可以是侵入的深成岩,也可以是混合交代岩,它的出现标志着太古宙地壳演化阶段的结束。太古宙末期钾质花岗岩的产生将铀和其他亲石元素带到地壳上部,使铀元素在岩石中的丰度从<1 g·t-1增到5~6 g·t-1以上,甚至于>10 g·t-1。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或巴西、南非在基底岩石中都有这类富钾花岗岩石出露。许多学者注意到,许多产于显生宙地质体中的铀矿(不论是沉积型、热液型或其他类型)在其前寒武纪基底中也有这类富钾花岗质岩石出露。这是太古宙末期铀的第一次增量。这一事件不但直接关系到古元古代地层中铀矿的形成,而且为随后年代的地质作用过程中成矿提供物质基础。我们把这类岩石出现的多少作为衡量太古宙基底岩石演化“成熟度”的主要标志。

南非的卡普瓦尔克拉通在3 000 Ma前后就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台盖层性质的沉积岩层,著名的维特瓦特斯兰德含金、铀砾岩型矿床就产在这套盖层沉积物底部的河湖三角洲相石英卵石砾岩层中。西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地盾一些地区这套地台盖层是在距今约2 500Ma左右的造山运动(相当于中国阜平运动)之后才开始形成。古元古界对于铀元素来说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重要含矿层位。因此太古宙陆壳开始稳定时间的早晚对于铀元素从古陆壳往古元古界的转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继下(对太古宙古陆壳而言)承上(对古元古界成矿元素而言)的亲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铀通常与岩石圈中偏酸性的岩石相伴生。随着岩石中酸性程度的逐渐递增,铀克拉克值也逐渐增加,不同岩石类型铀丰度的平均值列于表1。

表1 不同岩石类型铀丰度平均值[4]Table 1 Uranium average abunda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ocks[4]

如表2所示,铀的丰度比稀有金属如铈和钇的丰度还要低,铀也同其他亲石元素一样,是通过地壳活动过程如风化、沉积和变质作用等叠加富集的[5]。

表2 几种元素的丰度[5]Table 2 Abundance of some elements[5]

表3 铀在岩石中的丰度[5]Table 3 Uranium abundance in rocks[5]

此外一些富碱的花岗岩、火山岩、次火山岩含铀量比花岗岩铀的克拉克值要高得多,此种情况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存在。由表3可见,铀在地壳内富集的程度,与大部分其他元素一样也有高低之分。一个明显特点是,铀矿成矿省区的岩石,在以后的地质时期里,铀元素的含量要比其他区域或地区的高,如北美地区的科罗拉多高原,怀俄明至犹他州地区,加拿大的一些铀成矿区,以及非洲的许多地区。在这些地区,前寒武纪的花岗岩和伟晶岩放射性异常广泛分布,或是在后期造山作用受到迁移或重新分布。高地球化学本底数对铀矿床形成是先决条件[5]。

准整合矿床内常有晶质铀矿呈碎屑状产出,矿层或矿体内有时还可见到沉积作用的特征,并且没有发现供给通道明显的岩浆来源[5]。因此那些矿床被认为是砂岩层内渗滤作用成矿。

除科罗拉多高原和美国海岸平原成矿省之外,世界上主要的铀矿床相当一部分产于前寒武纪岩石内,并且是产于前寒武纪时代,这些类型的矿床提供了50%以上的储量[6]。前寒武纪时代等于显生宙所经历时间的8~9倍[6],这一理由无疑是关键点。安哈尤塞等提出地壳早期发生一个热变化使得 “易挥发的成分(包括形成花岗岩的全部元素)向地表上升,此早期热变化对形成前寒武纪初期中酸性熔岩类起了重要作用,且往后的地质时期内没有重复出现[6]。上述两种岩类岩体大概就是形成单矿含铀砾岩的主要母岩,或是显生宙许多形成类似美国诸州型铀矿床的蚀源区。另一方面,伴随热变化的活动引起对流,可能会加速地幔和地壳物质的演变。在南非沉积盆地的柱状图上,可见在多米尼安—里夫岩系有二、三千米厚的酸性火山熔岩,然后是不整合面,再后为维特瓦特斯兰德等岩系,往上还有两个不整合面,岩石中也有中酸性火山熔岩夹层,这些酸性-中酸性熔岩或次火山岩可理解为地球热点或地幔柱的表现。

图2 北美新元古代地槽和美国主要铀矿床Fig.2 Neoproterozoic geosyncline in North America and main uranium deposits in USA注:1哩=1.609 km

舒彻特1923年提出北美新元古代地槽铀的分布(图2、3)。从图中可见除墨西哥湾沿岸和班克洛夫特地区伟晶岩的那些矿床外,全部铀矿床都产在所叙述的盆地内[6]。

图3 北美新元古代地槽和加拿大主要铀矿床Fig.3 Neoproterozoic geosynclines in North America and main uranium deposit in Canada

图4 北美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图Fig.4 The geology evolution of the Precambrian in North America

图4是由米尔伯格根据同位素年龄绘制,图中带有阴影的地区是2 500 Ma以前北美大陆的最小面积,因为测定年龄样品的相对位置都位于该区内;划线的地区已知其下伏岩层同位素年龄等于或大于100 Ma。从图中可见美国怀俄明和加拿大苏必利尔及大奴湖成矿省的克拉通的分布[5-6]。由此说明科罗拉多高原铀成矿区和加拿大克诺兰期克拉通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而所有主要的准整合(如埃利澳特湖—布兰德河)都产在克拉通内或在其附近,看不出受后期造山运动(如克诺兰运动2 400~2 600Ma以及赫德森运动1 640~1 860Ma)有重大影响或干扰。

若地球地壳历史的早期,地壳外部部分或完全熔化,且有较多的挥发元素向地表迁移,铀有可能在前寒武纪最早时期地表浓集,优先产于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岩石中。同时也可推测,并不是全部前寒武纪早期的岩石都有铀矿床产出[6]。

斯蒂夫等对科罗拉多铀矿床的矿石矿物年龄测定研究表明,铀在最初沉积作用后接着发生了运动,测到新鲜晶质铀矿年龄为65 Ma,致使在侏罗纪建造以外地区又发现大量铀矿。实际上矿化作用可能主要有两个时期,分别为210 Ma和110 Ma,使科罗拉多高原矿化不断发生改造,一直持续到最近的20Ma以前[7]。

铅的不同同位素的丰度可能提供早期大规模地壳均质作用的进一步证据,因为这些铅同位素均是同一来源。前寒武纪早期的岩石可能是这种来源[5]。已知大约90%的矿石储量产于前寒武纪早期地质体近地表的岩石区域环境中,这是寻找铀矿的首选地;伴随造山运动,花岗岩质岩类的形成、变质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的显生宙地槽也可能有铀成矿和矿床出现,这是找铀次选地。

3 非洲、北美洲铀资源及铀矿床特征综述

北美洲3个国家301个矿床,占世界铀矿床的29.54%;非洲20个国家140个矿床,占世界铀矿床的13.74%[8]。

在北美加拿大发现命名为元古宙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成因上均与赫利基亚时期(中元古代)阿萨巴斯卡组陆相正石英岩的沉积作用之前或在沉积作用时的风化间隔有关[3]。笔者认为虽铀矿床在不整合面上、下分布,但类似于层状夹在上、下岩系之间,故可归类于准整合型矿床。

表4 5万t级以上不同类型铀矿床及其区域分布[8]Table 4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deposits over 50 000 tU in theworld[8]

表4中非洲有1处侵入岩中的矿床,即纳米比亚的罗辛矿床,实际是伟晶状花岗岩-白岗岩-或伟晶岩型铀矿床,是达马腊优地槽活动带经强烈褶皱回返,受深变质-超变质-深熔作用挤入和(或)交代,位移不大,或原地形成的白岗岩、花岗岩的产物。对晶质铀矿、铀钛磁铁矿和黑云母的年龄测定表明,这些变质和褶皱(亦从伟晶岩历史推断)是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即(510±40)Ma。罗辛铀矿床是世界第2个最大型铀矿床(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铀矿床,成因奇特),产于太古宙克拉通边缘陆棚的地台盖层的复矿砂砾质岩,伴有 Cu、Au、Ag,成矿时代为中元古代,俗称杂岩角砾铀矿床。实际上在加拿大地盾有广泛分布的花岗伟晶岩相和伟晶岩体中都有铀矿产出,最著名为班克罗夫特地区,按加拿大矿床分类为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的浸染型矿床和脉型矿床,笔者认为即属表4中侵入岩类型(把罗辛矿床划为侵入岩不甚合适)。只是北美铀矿床储量较小(未达 5×104tU),若降低到1×104~2×104tU或再小一些,表4即有此类矿床,这是因为分类不同所致。

加拿大产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的浸染型矿床如雷克斯帕尔矿床,分布在晚古生代粗面凝灰岩、角砾岩和岩流中,矿化带中含有细粒晶质铀矿,局部有萤石,绿色片岩相发生区域变质。安大略省尼皮辛湖地区可见铀铌共生。

整个加拿大地盾的花岗伟晶岩相和伟晶岩体中都有铀矿化,区域变质岩及受格伦维尔造山运动(950 Ma)强烈作用是铀成矿的重要因素。

此外,加拿大的脉型铀矿,其矿物组合复杂,构造断裂横切了晚阿非比亚期或早赫利基期的变质沉积岩和火山岩层。据推断该火山岩层是与具有特殊铀矿价值的大熊湖岩基的喷发岩同位层,代表性矿床有雷罗克铀矿床。

上述铀矿类型围岩有火山岩、熔岩、沉积变质岩、绿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类等,在有利构造-断裂裂隙作用下,铀和其他元素经活化位移浓集成矿。从这一观点来看,类似于元古宙不整合面型铀矿,笔者称之为准整合型,南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铀矿床也可归入此类[3]。

元古宙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分布在加拿大拉比特湖、克拉夫湖、凯湖、 科林斯湾、中西湖和莫里斯湾等地,全部分布在萨斯喀彻温省。这些矿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在成因上均与赫利基亚时期(中元古代)阿萨巴斯卡组陆相正石英岩的沉积作用之前或在沉积作用时的风化间隔有关。最初在陆棚环境下沉积于太古宙结晶基底之上。这类岩石被河积砂岩和卵石砾岩组成的阿萨巴斯卡组覆盖。主要矿石矿物为胶状沥青铀矿,含钍很少,覆盖层有时也见到铀矿化,铀矿床形成受剪切和断层作用影响是很值得注意的特征。在拉比特湖, 矿化年龄 “最老”是1 240 Ma, “最年轻”是190 Ma;在克拉夫的铀矿带,铀 矿 的 原 生 沉 积 在1 000~1 400 Ma之间,但也有较老和较年轻的年龄,大部分矿床矿物趋于单一,主要为沥青铀矿,另含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及方铅矿等[3]。

非洲的矿床和铀矿点众多(图5)。典型的例子是含铀石英卵石砾岩产于南非的威特沃特斯兰和多米尼安—里夫岩系,铀作为采金的副产品回收,其铀在世界铀产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砂岩型铀矿在加蓬和尼日尔等地也相当引世人重视。罗辛的伟晶花岗岩-白岗岩型浸染状铀矿可与加拿大的伟晶岩型铀矿对比,两者十分类似[3]。加拿大的含铀-金石英卵石砾岩型矿床的储量也非常可观,与南非的含铀-金石英卵石砾岩十分类似。砂岩型铀矿在北美洲美国与非洲砂岩铀矿的成矿机理也很类似,尽管成矿时代和地层有差异,但都是属于美国本部诸州型铀成矿模式。

图5 非洲铀矿床和矿点[3]Fig.5 Uranium deposits and ore occurrences in A frica[3]

含铀石英卵石砾岩为沉积在前寒武纪古陆内部盆地中的陆缘沉积。古陆壳早期存在是形成这种矿床的有利条件。加拿大埃利奥特湖—布兰德河砾岩年龄估计为2 100~2 500 Ma;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砾岩晚于3 100 Ma,早于2 300 Ma。

南非多米尼昂—里夫—霍里安的晶质铀矿为3 100 Ma,维特瓦特斯兰德主要矿化年龄为2 080 Ma以前。这似乎支持沉积矿物再造或者当时晶质铀矿是从溶液中沉淀的观点[6]。晶质铀矿最晚形成于100 Ma以前。

加拿大埃利奥特湖—布兰德河矿区的锆石和独居石公认为沉积的矿物,其年龄为2 500Ma,比晶质铀矿的年龄要老,后者最老的为1 700~2 500 Ma,最新的约为600 Ma。不同期结晶或重结晶的晶质铀矿的年龄看来在某些方面与主要造山活动有关[3]。

加拿大的主要铀矿资源都产于石英-卵石砾岩中,赋存在地台型休伦统(古元古界)基底150m范围之内。休伦统是在海退海蚀旋回情况下沉积的,每一后成旋回又进一步海侵到主要为花岗岩地区的蚀源区,这个花岗岩蚀源区即是铀、钍及金等的来源。这些矿床通常被认为是原生共成砂矿,因为沉积环境的还原条件可以解析碎屑铀矿物的存留情况[3-4]。

(待续)

Introduction to uranium metallization in Africa and North America

WANG Muqing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in Africa and North America and the uranium source rock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uranium metallization. Significant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very similar in the two continents of longmineralization time and various types of uranium deposits.

Diwa;tectonic activation;uranium metallization;uranium source rocks

P611;P619.14

A

1672-0636(2015)01-0001-08

10.3969/j.issn.1672-0636.2015.01.001

2014-02-18

王木清 (1933—),男,广东兴宁人,高级工程师 (研究员级),主要从事铀、金成矿规律研究。E-mail:muqingwang@sina.com

猜你喜欢

寒武纪铀矿床铀矿
邹家山铀矿床伴生钼的地球化学特征
大兴安岭南段红山子铀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清江生物群——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秘密的新窗口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宝龙山铀矿床研究现状
寒武纪:怪物元年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蒙其古尔铀矿床富大矿体成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