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护士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在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实施中的效果评价
2015-06-22王志娟庞海玲刘迎春刘亚玲王万碧刘小川
王志娟,庞海玲,刘迎春,刘亚玲,黄 丽,王万碧,刘小川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409000)
新护士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在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实施中的效果评价
王志娟,庞海玲,刘迎春,刘亚玲,黄 丽,王万碧,刘小川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409000)
目的探讨新护士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在夜班护士准入制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新入院的首次注册护士和新调入的30名护士(观察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考核护士的理论水平、技术操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病情观察、平时工作表现、带教教师评价、医生评价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与2012~2013年未接受夜班准入强化训练的27名新护士(对照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士考核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0.0%(6/3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59.3%(1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经夜班准入强化训练的新护士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护士; 在职培训; 教学形式; 夜间护理; 综合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项建设迅速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随之不断加强,医疗纠纷事件时有发生。护士的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护士是患者与医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自1993年我国颁布护士管理办法后,对护士的准入资格做出明确规定,但在一些基层医院落实情况仍不彻底[1]。从2012年11月开始,本院在护士执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护士执业二级准入制度》,并在本院内科片区率先实施。本院对30名新护士在夜班准入前进行了严格的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新入本院的护士30名,设为观察组。包括2012~2013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并注册且均有半年以上工作经历护士,其中首次注册护士24名,新调入护士6名,均为女性;年龄(22.4±1.8)岁;中专6名,大专17名,本科7名。另选取2012~2013年均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并注册且具有半年以上工作经历,但未接受夜班准入强化训练的新护士27名,设为对照组,其中首次注册护士20名,新调入护士7名,均为女性;年龄(21.8±1.9)岁;中专7名,大专15名,本科5名;均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后,常规跟班4~6周或10个夜班给予夜班准入。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未接受培训。对观察组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具体如下。
1.2.1 成立培训小组 该小组由10人组成,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主题,选择专家及培训;内科片区护士长任副组长,进行培训计划的制订、协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分析及培训等;培训小组成员由本院多名资深的护士长及临床护理专家组成。
1.2.2 培训教材 将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第4版、重庆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2010年出版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本院2012年修订的《护理应急预案》作为培训教材。
1.2.3 培训方法
1.2.3.1 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共计12周,在每周周一及周三晚上进行理论授课,每周40学时,前4周完成共160学时的理论课学习;5~12周进行跟班训练,由所在科室具有护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护士进行带教。
1.2.3.2 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护理核心制度、夜班护士岗位职责、护患沟通、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及观察要点、护理应急预案、急救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规范、部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医嘱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或护理纠纷的应对措施、护士压力源应对策略等。
1.2.3.3 培训目标 具有良好慎独精神,能独立完成夜班护士职责范围内的各项护理工作;具有夜班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病情观察及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较好地应对护理投诉和纠纷;能在夜班值班期间配合医生进行急危重症的抢救;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能熟练处理医嘱。
1.2.3.4 培训形式 自学、理论集中授课、观摩操作试教视频、情景模拟、床边查房提问、技术操作强化练习等。
1.2.4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护士进行综合工作能力考核评价,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理论 30分、护理技术操作20分、沟通能力5分、应变能力测试10分、专科病情观察15分、平时工作表现10分、带教教师评价5分及医生评价5分等8个方面,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2)观察比较两组护士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士综合工作能力考核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士理论考试、护理技术操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病情观察、平时工作表现、带教教师评价及医生评价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综合工作能力评价结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士综合工作能力评价结果比较(±s,分)
考核项目理论考试护理技术操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病情观察平时工作表现带教教师评价医生评价观察组(n=30) 对照组(n=27) t P 21.53±8.21 17.78±1.64 3.65±1.06 7.43±2.09 10.04±2.84 7.81±1.07 3.21±0.93 3.06±0.83 17.17±6.33 16.54±1.01 2.93±0.89 5.78±1.54 8.66±2.27 6.00±0.62 2.50±0.71 2.61±0.60 2.319 1.968 4.235 3.000 2.421 4.022 3.227 1.957<0.05<0.05<0.01<0.01<0.01<0.01<0.01<0.05
2.2 两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士1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6例(20.0%),明显少于对照组[59.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P<0.01)。
3 讨 论
3.1 新形势下发展专科护士与准入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这门学科也从生物学领域走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广大领域。护理工作不仅要执行医嘱,还要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消除家庭、社会及心理不良因素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新医学模式下,护士应具备综合分析、应变、实际操作、人际交往、沟通、计划管理、自我完善等多方面的能力[2]。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符合护士准入标准的护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不仅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工作制度应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中国特色的医护人员准入标准[3-4]。在过去的70年中,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护人员准入制度,严格规范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满足了大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医学人才,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积极意义[5-6]。目前,我国正处于逐步深入改革医疗体系的过程中,应借鉴相关经验,加快改革的步伐。
3.2 夜班护士准入制度落实的重要性 夜班护士准入制度是现代护理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有效地落实更是护理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夜班护理工作较为繁杂,常为急诊患者、手术患者、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处理,以及内科病区的常规护理工作,加之夜班护士大多资历较低,经验不足,这就给夜班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7]。然而,夜班护理时间约为护理工作时间的一半,因此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不断加强并规范护士的管理非常必要。自2008年我国颁布《护士条例》以来,明确规定从事夜班护理工作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并对其进行单独的培训、考核,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也使得依法执业得到法律保障。由于夜班护士大多经验不足,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不高,常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8-9]。有报道称,1年工龄护士的护理差错率约占所有护理差错率的57.4%[10]。对此,作者对观察组护士进行了有关处理护理投诉、纠纷的案例分析和应对策略的培训,还对该组护士进行突发应急事件的情景模拟演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1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0%)明显少于对照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P<0.01)。
3.3 夜班准入强化训练后新护士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以往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后,常规跟班4~6周或10个夜班,经带教教师和护士长评价后,就给予夜班准入。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严重的主观性,无一些客观的数据作为支撑,真正独立值班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也许会成为科室的“问题护士”,无法保障护理质量、患者和护士自身的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短时间强化的训练后,观察组护士理论考试、护理技术操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病情观察、平时工作表现、带教教师评价及医生评价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住院医师对观察组护士认可度较高,认为其观察、预见能力及处理临床紧急问题能力较强,可放心地与其搭班。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30名新护士进行了为期3个月严格的夜班准入强化训练,综合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护士在工作和学习上不懂合理分配时间,补考次数增多,特别是应变能力测试和床边综合能力测试时尤为突出,感觉压力较大,难以适应,说明应变能力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因此,尚需继续在准入管理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要不断改进,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护理准入管理体系,以推动我国护理工作向着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1]郑雪倩.严格护士资格准入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16-17.
[2]刘喜梅.浅谈新医学模式下护士应具备的能力[J].健康大视野,2011,18(1):95.
[3]赵明钢,贾泽明,张阳德,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2):3500-3503.
[4]吕桂玲,吕福周,田大静,等.夜间护理工作缺陷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5-66.
[5]肖日华,谢敏,李群.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实施及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66-67.
[6]高芸.87例护理差错高发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2):178-180.
[7]刘文艳,张莹.新就业护士易发生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6):148.
[8]张金凤,邱红,刘兰莲.新护士三级连锁式岗前培训模式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23-26.
[9]王伟,杜巧盈,李亚琴.独立上岗护士准入管理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8):597-598.
[10]李小卫,王志稳,李淑迦,等.我国新毕业护士培训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487-48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50
B
1009-5519(2015)19-3006-02
2015-05-29)
王志娟(1975-),女,广西桂林人,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内科及急危重症临床护理工作;E-mail:guilinwangzj@163.com。
庞海玲(E-mail:4192567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