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抽吸引流术与保守方法治疗脑出血及护理
2015-06-22郑放明张田红
蒋 丽,郑放明,魏 霞,张田红
(潼南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重庆402660)
微创抽吸引流术与保守方法治疗脑出血及护理
蒋 丽,郑放明,魏 霞,张田红
(潼南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重庆402660)
目的比较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抽吸引流治疗和内科保守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36例)和保守组(32例)。微创组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及相应护理,保守组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及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保守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特别应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颅内出血; 脑/外科学; 血肿; 引流术; 微创手术; 保守治疗; 护理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创伤性脑出血等。近年来,这2种原因引起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脑出血量小于60 mL、症状相对较轻的慢性硬膜外血肿,或者身体伴有心脏等疾病的患者,可配合医生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微创引流术治疗;或者根据患者病情和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对患者进行脱水、止血、支持和康复等内科保守治疗[1]。本院采用这2种方法治疗脑出血患者68例,并予以相应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6例作为微创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1.35±11.45)岁;出血量30~60 mL,平均(37.25±2.36)mL。选取同期在本院神经内科行保守治疗的32例患者为保守组,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9~80岁,平均(53.26±12.16)岁;出血量28~45 mL,平均(32.33±2.35)mL。两组患者均符合2010年全国第八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经头颅CT检查均确定是基底节区脑出血。两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及护理
1.2.1.1 微创组 患者均经CT检查确定血肿位置,辅助确定头部穿刺部位,测量穿刺点距离血肿中心的距离。然后配合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治疗。在术中若患者躁动不安,使用约束带对其双臂进行固定,并请麻醉医师给患者缓慢静脉滴注咪达唑仑10~20 mg,以达到镇静治疗的目的。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进入血肿,然后拔出针芯,拧上盖帽并接上侧管,并辅助缓慢抽出血肿部分液体。每抽出液体5 mL,需观察1次血肿内压力的变化。当血肿内压力降至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以下时,使用血肿粉碎器粉碎血肿,再反复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冲洗血肿至冲出的液体色淡后,接引流袋行引流治疗[2]。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血肿内没有再出血的现象,需配合医生向血肿内注入生理盐水(2 mL)+尿激酶(2万U)。然后关闭引流管,在4 h后再进行开放,同时观察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和颜色等情况。如果在对患者进行操作时血肿内出现新鲜血液,应配合医生使用适量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同时给患者静脉滴注白眉蛇毒巴曲酶、去氨加压素等全身止血药,以达到止血治疗的目的。然后观察患者引流管的出血情况,如血肿腔内不再有新鲜血液流出,可在12 h后向血肿腔内再注入尿激酶。如果重复注入尿激酶3~5次,需护送患者再作头颅CT复查,一般在此时可发现患者颅内血肿已清除达80%以上[3]。
1.2.1.2 保守组 (1)一般护理:及时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输氧,2~3 L/min。对呼吸欠佳患者及时使用面罩给氧,或者进行气管插管。尽量避免给患者作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原则上就地进行治疗。脑出血发生后一般采取完全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作任何活动。因某些不良刺激引起患者躁动不安,应针对具体情况及时消除这些刺激的影响。或者静脉推注镇静剂咪达唑仑5~10 mg,以让患者达到镇静治疗的目的。安置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和氧饱和度。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和体温的变化,并保持患者肢体在良好的功能位置。定时翻身,定时清理病床,保持环境卫生清洁[4]。(2)药物治疗:使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以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用适量硝酸甘油等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给患者静脉注射脑活素,用量每天3次,每次10~30 mL。静脉注射脑活素注射液以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2~4 mL/d,以加速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给患者头戴冰帽、双侧颈部放置冰袋,或者每天使用氯丙嗪50 mg、异丙嗪(非那根)50 mg、哌替啶(杜冷丁)100 mg进行人工冬眠治疗,以降低脑出血患者脑的基础代谢,提高患者脑部对缺氧的耐受能力[5]。
1.2.2 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1.2.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14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各评分1次,以(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作为总疗效。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85%;(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85%;(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59%;(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小于30%,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或者死亡[6]。
1.2.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计分法,总分100分,大于60分者为良,生活基本能自理;>40~6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7]。
1.2.2.3 两组患者并发症记录 患者在治疗后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需在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注意检查、发现和治疗[8]。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微创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微创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保守组增加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保守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微创组保守组n 治疗前 治疗后36 32 46.41±13.25 45.62±12.83 83.35±15.21ab72.26±16.27a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微创组患者在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治疗的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2.78%;保守组患者在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过程中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出血是由创伤或重症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脑实质血管出血,常见的有交通事故、工程因素、步行不慎和高血压疾病、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因素诱发的。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脑出血疾病具有急发性和危重性,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脑血管出血一般在血肿形成后才会逐渐停止。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会逐渐出现水肿、变性、出血及坏死等现象。在脑血管出血发生后,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或内科保守等治疗。尽可能地阻止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最终达到保护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9]。
对脑出血的治疗一般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但对脑出血量大、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就必须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及时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消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但开颅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很高,治疗效果也不一定能令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满意。现随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技术的应用,发现该技术具有手术治疗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并且此技术采用局部麻醉,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操作简单,术后护理也比较容易。该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目前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但对于脑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的患者现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其治疗原则是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患者脑水肿,防止脑出血再次发生,消除血肿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10]。
但是脑出血保守治疗有时效果并不理想,且适应证要求较为严格,一般仅对于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神经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根据本院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开颅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和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均已用于治疗患者脑出血,均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但是微创手术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提升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因此,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孙育海,朱建华,杨伟忠,等.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6):903-904.
[2]吴虹玉.CT定位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82-1584.
[3]张秀江,潘佳莉.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细节护理[J].兵团医学,2013,38(4):69-71.
[4]张清,曹天锡,陈洪鑫.内科保守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6,17(4):281-282.
[5]王静,徐哲.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比较[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6):10-11.
[6]俞方毅,李良平,龙海波,等.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1749-1750.
[7]张智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50-451.
[8]于甜甜.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48-49.
[9]姚新华.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35-236.
[10]田春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9):521-5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45
B
1009-5519(2015)19-2996-03
2015-05-28)
蒋丽(1978-),女,重庆潼南人,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E-mail:cqzhangqi66617@163.com。
张田红(E-mail:cqweixia663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