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沉仪和魏氏法测定不同程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的比较分析
2015-06-22王红锋
王红锋
(姜堰区中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全自动血沉仪和魏氏法测定不同程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的比较分析
王红锋
(姜堰区中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目的通过全自动血沉仪和魏氏法测定不同程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解决拖尾现象引起的ESR数值读取困难。方法模拟制作不同程度红细胞浓度引起的贫血标本30份,分别用魏氏法和仪器法测定ESR,并通过制定标准曲线校准魏氏法出现拖尾现象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使用魏氏法和仪器法测定5次,比较重复性。结果2种ESR测定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5)。2种方法测定ESR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不同程度贫血能够引起ESR改变,严重贫血时容易出现拖尾现象,可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制定标准曲线进行数值的校正。
血沉; 贫血; 自动分析/仪器和设备; 红细胞; 仪器法; 魏氏法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查指标,其特异性较差,但操作较为简便且对实验室要求较低,能够广泛开展。ESR能够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辅助,且在疾病进展程度、疗效判定和预后观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作为观察炎症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ESR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1-3]。ESR测定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形态和血浆中胆固醇、蛋白质、卵磷脂等物质的影响,其中贫血对ESR的影响较大。魏氏(Weeterger)法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ESR测定标准方法[4]。近年来,全自动血沉仪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本院目前使用的是DRAGONMED 2010全自动血沉仪,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和能够自动校正温度等优点。为检测全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在不同程度贫血患者测定中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程度贫血标本,并进行试验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模拟制作标本来自本院实习学生血样30份,年龄21~23岁,其中男16例,女14例。另选择门诊就诊患者30例,按照魏氏法测ESR结果分为低值组(ESR<20 mm/h)、中值组(ESR 20~80 mm/h)和高值组(ESR>80 mm/h),各10例。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本研究使用的血沉仪为DRAGONMED 2010全自动血沉仪,仪器配套的检测管为大龙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生产。魏氏血沉架及标准硅化负压管均为泰州为尔康医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1.2.2 试验方法
1.2.2.1 不同程度贫血标本制作 采集受试者血样标本后颠倒混匀,3 000 r/min离心5 min,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制取压积红细胞,对压积红细胞进行计数,通过计算后取一定量相应血浆分别配置成红细胞浓度为4.0× 1012、3.0×1012、2.0×1012、1.5×1012、1.0×1012、0.5×1012L-1的红细胞悬液。
1.2.2.2 不同ESR测定方法 全自动血沉仪测定ESR方法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测定,30 min后仪器自动报告结果。魏氏法测ESR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取1.6 mL红细胞悬液和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加入到0.4 mL血沉管中,液面位于“0”刻度处,固定于血沉架上,静置1 h后观察结果。对不同ESR测定方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1.2.2.3 魏氏法与仪器法测ESR重复性分析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浓度较低,应用魏氏法测ESR容易出现拖尾现象导致结果读取困难,因此作者应用全自动血沉仪和魏氏法对同一患者标本进行测定,然后制定校准曲线,用来校准应用魏氏法测ESR时出现上述现象的标本。30份标本分别应用魏氏法和仪器法各测定5次,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CV)。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种ESR测定方法结果比较 2种ESR测定方法对于不同程度贫血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种ESR测定方法结果比较(±s,mm/h)
表1 2种ESR测定方法结果比较(±s,mm/h)
红细胞浓度(×1012L-1)方法n 4.03.02.01.51.00.5魏氏法仪器法30 30 9.0±2.3 9.0±2.6 48.0±3.6 47.0±4.4 53.0±4.6 55.0±6.3 75.0±3.4 78.0±4.1 95.0±6.9 89.0±6.6 168.0±12.6 148.0±10.3
2.2 2种ESR测定示法相关性分析 2种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5),见图1。
图1 2种ESR测定方法相关性分析
2.3 魏氏法与仪器法测ESR重复性分析 30份标本中第1号标本采用仪器法CV为16.0%,魏氏法CV为6.7%,其余标本号2种方法CV均小于5.0%。采用魏氏法和仪器法测得ESR值和CV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魏氏法与仪器法测ESR重复性分析
续表2 魏氏法与仪器法测ESR重复性分析
3 讨 论
贫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大量失液或大量补液的患者,如失血后补充血容量、肾衰竭时进行大量的饮水和补液、严重腹泻或大量出汗导致失液等,都会导致血液的浓缩和稀释,而这些情况都会引起ESR这个临床常用指标的改变[5-6]。贫血对ESR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贫血可导致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加快,主要原因为红细胞数目的减少导致红细胞碰撞机会减少,且红细胞总面积减少导致血浆逆阻力减少,因此导致ESR加快。但也有相关研究认为,在严重贫血时ESR不加快,其原因为红细胞过少导致緡钱状红细胞聚集等因素有关[7-8]。ESR是一种常规的筛查指标,由Fehaeus和Westregreu等在1921年创立,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指标,虽其特异性较差,但对多种疾病的鉴别,尤其是动态观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主要判断机体是否感染、组织是否损伤和坏死、一些疾病是否处在活动期及其进展和恶化等、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等[9]。因此,保证ESR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指导临床合理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性基础。
虽然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ESR的测定方法也有很大的进展,但ICSH和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NS)仍然将魏氏法作为推荐方法[10]。DRAGONMED 2010全自动血沉仪具有干净安全、快捷简便、精确可靠、快速高效和性价比高等优点。仪器检查标本全过程封闭,能够避免因为操作者操作不当和实验室环境导致的污染,无按键操作,能够随时随机测定标本,具有光学检测装置和全自动温度补偿设备,血液标本的高度在64~50 mm时仪器会自动做出调节,省略了传统手工法制备标本、测定时间和温度校准等繁琐的程序。
当血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时,魏氏法测定ESR容易出现拖尾现象,而随着红细胞数目的进一步降低,拖尾现象更加严重,这严重影响到结果的读取和判断,因此本研究应用全自动血沉仪和魏氏法对同一患者标本进行测定,然后制定校准曲线,用来校准应用魏氏法测ESR时出现上述现象的标本。拖尾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红细胞浓度过低时,大部分红细胞可发生緡钱状聚集,但小部分红细胞分散在血浆中,不能够形成緡钱状,导致ESR一快一慢,出现拖尾现象。相关研究中[11],贫血时ESR不升高,可能与未排除拖尾现象有关,本研究采用校正消除了拖尾现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因此与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致[12]。全自动血沉仪采用光电跟踪和定时扫描的方式,仪器通过发光二极管和光电管检测到红细胞与血浆界面的透光度进而计算出ESR值,血沉仪能够不受拖尾现象的影响,因此可结合仪器制定标准曲线用于校正魏氏法出现拖尾现象的结果。
本研究中,第1号标本采用仪器法计算CV为16.0%,魏氏法CV为6.7%,其余均小于5.0%。分析其结果,主要是由于数值较小导致均值较小,并不显著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魏氏法与仪器法测定ESR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1]金浩,王国政,仇广翠,等.对EHK-40红细胞沉降压积仪2种血沉测定方法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55.
[2]顾可梁.红细胞沉降率技术的创新与废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9):578.
[3]Jou JM,Lewis SM,Briggs C,et al.ICSH review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rythocyte sedimentation rate[J].Int J Lab Hematol,2011,33(2):125-132.
[4]周玲.红细胞因素影响血沉测定结果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40-41.
[5]张从利,胡爱玲.SD-100自动血沉分析仪与魏氏法血沉测定结果比较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24(6):120-121.
[6]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2.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3.
[8]袁建忠,郭锋,黄丽华,等.贫血校正后血沉的变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104-105.
[9]赵伟.SD-100自动血沉分析仪与魏氏法血沉测定结果比较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78-79.
[10]孟保福.MICROTEST 1血沉仪的临床应用评价及参考区间的建立[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69-3870.
[11]余蓉,张莉萍.TEST1自动血沉仪的应用评价[J].吉林医学,2011,32(33):7090-7791.
[12]黄先国,卢义柱,汪春新.标本放置时间对MICRO TEST1血沉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7):823-82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31
B
1009-5519(2015)19-2968-03
2015-05-09)
王红锋(1975-),男,江苏泰州人,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E-mail:wanghf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