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米箩
——寻找“三变”发源地

2015-06-21文丨张周虎

当代贵州 2015年42期
关键词:三变六盘水农户

文丨张周虎

探访米箩
——寻找“三变”发源地

文丨张周虎

经过一年的实践,六盘水的“三变”改革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最近,六盘水市的农村产权“三变”改革大大地“火”了一把,中央和省领导相继作出批示肯定,国家农业部、国家扶贫办、中科院等相继前来调研,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前来学习借鉴。在六盘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群众对“三变”的“点赞”之声。为更好推广“三变”改革制度,扩大“三变”改革成果,笔者对“三变”发源地米箩镇的“米箩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

米箩乡的“两变”起源

谈到六盘水的农村产权“三变”改革,最早要从水城县米箩镇的“两变”说起。米箩镇是六盘水市有名的“渔米之乡”,土壤肥沃,气候独特,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较好,该镇的猕猴桃产业园区是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重点示范园区之一,连续两年在全省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

2012年,六盘水市委组织部到当时的米箩乡调研党建工作,时任乡党委书记谢寿阳将该乡“支部建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中”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农民变股民、土地变资本的“两变”,立即引起了市委组织部的重视,并要求米箩乡专门到市委组织部作专题汇报。之后,市委组织部专门在米箩乡召开了一次全市党建工作现场会,全面总结推广米箩乡的“两变”做法,至此,米箩乡的“两变”做法正式在全市、全省推广。

从“两变”到“三变”

2013年底,水城县被列为全省22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立即在米箩乡和蟠龙镇启动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率先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三变”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底,为全面加强和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全面破解“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产业集中发展难、农村发展资金筹集难、农民群众致富难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创建,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多次到水城县调研,在农民变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将米箩乡的“两变”演变成现在的“三变”,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经过一年的实践,六盘水的“三变”改革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目前,“三变”正成为六盘水的改革热词,并逐步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可推广的“米箩模式”

在六盘水市各乡镇因地制宜全面推进“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示范亮点,形成了一大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最为成熟、最为典型的就是“米箩模式”。

“三变”改革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图为水城县米箩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何思鸣/摄)

广泛培育市场平台,将各类资源变成群众合作发展的股权。针对农村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土地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等问题,米箩镇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先后引进润永恒公司、鸿源公司、华麟公司、农投公司、倬益康公司等6家农业企业到俄戛村、倮么村、草果村发展猕猴桃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项目扶持、农户参与保底分红”的运作模式,按农户用土地入股,企业投资种植,见效益后参与分红的方式进行操作,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方式,在前5年猕猴桃未产生效益前,企业每年对农户支付土地流转租赁金600元;从第6年基地产生效益起,农户按照30%的比例参与分红,如分红达不到600元/亩保底标准的,公司负责全额补足。第二种方式,在第一个5年猕猴桃未产生效益前,企业每年对农户支付土地租赁金600元;第二个5年,农民除按期获得600元的土地租赁金外,每亩土地参与企业分红700元;第三个5年,农民除按期获得600元的土地租赁金外,每亩土地参与企业分红1400元;第四个5年,农民除按期获得600元的土地租赁金外,每亩土地参与企业分红1900元。

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将财政补助资金变成群众的入股股金。米箩镇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水城县农业局在米箩农业园区倮么核心区征地建设了5个蔬菜大棚,经镇政府与县农业局协商,将5个蔬菜大棚委托倮么村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转为倮么村村民委员会固定资产,村民委员会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将1~3号大棚作为股权入股黔丰公司种植中药材,每年收取红利1.5万元;将4~5号大棚作为股权入股远通公司种植蔬菜,每年收取红利1万元。同时,对各类扶贫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委托公司统一实施,群众用国家补助资金入股,按照一定的比例参与公司分红,实现脱贫致富。

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引导农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股民转变。农民增收难,难在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低,以及传统种植面积大、产出低。为破解这些难题,米箩镇着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上狠下功夫,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

米箩镇结合实际,通过镇政府、倮么村村民委员会与驻村企业协商,采取“项目+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将20万元项目资金作为倮么村贫困妇女家庭的股金投入到华荣公司种植猕猴桃,由华荣公司负责种植、管理、销售,每年拿出2万元红利分配给20户贫困妇女家庭,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截至目前,全镇农业企业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引导群众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发展,将4175户12740位农民变成了股民。

“三变”促“三农”

米箩镇通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和滚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精准扶贫与同步小康“两个轮子”一起转。201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1934万元,同比增长33.68%;财政税收完成1121.04万元,同比增长12.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71元,同比增长17.6%。

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耕作传统,农村大量的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每亩产值仅为300至500元,农民长期富不起来。通过“三变”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赋予农村自我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找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破碎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扶贫,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目前,米箩通过企业高标准、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建设猕猴桃基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分散种植猕猴桃200余亩,连片种植樱桃、李子、核桃、枇杷、刺梨等经果林3000多亩,受益群众1460户4485人。

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通过“三变”工作的开展,米箩镇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调结构,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结构,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为保证土地流转农户稳定增收,镇政府、村委会与企业约定,同等条件下优先雇用土地流转农户在基地务工。同时,为规范劳动力有序流转,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用工,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制定出台了《米箩镇驻镇企业用工指导意见(试行)》,对劳动力基本要求、劳务工资标准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目前,驻镇农业企业有固定工人85人,月工资2000~3000元不等;季节性用工平均每天约200人,工资50~70元/天,务工劳动力绝大部分属土地流转农户。据统计,2014年镇内务工人员收入达800多万元,带动285户880余人脱贫致富。

激活基层党建一池春水。通过“三变”工作的开展,米箩镇采取村集体土地流转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等模式,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增加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分红比例,探索出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按照与企业的约定,驻村企业按照流转一亩土地每年缴纳5元土地收益金的标准向村民委员会缴纳集体土地收益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问题,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基层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

(作者单位: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三变六盘水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诗书画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