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融的力量助推贵州精准扶贫
——访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行长戴季宁
2015-06-21文丨陈恩达李唯睿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陈恩达 秦 涛 李唯睿
用金融的力量助推贵州精准扶贫
——访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行长戴季宁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陈恩达 秦 涛 李唯睿
编者按:10月18日,贵州省扶贫大会召开,提出要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其中有何作为?本刊就此进行了采访。
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
戴季宁:金融扶贫机制,一定要是可持续的, 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有所为、有所侧重。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找准贫困根源、摸清扶贫对象、用对扶贫方法、开展精准扶贫。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紧密联合省扶贫办、省农委、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广以扶贫对象精准、金融机构精准、金融产品和服务、扶贫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担精准以及组织保障平衡的“四精准一平衡”的金融扶贫新模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得好”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过去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领域的投资总额达3.02万亿元。按照当前各贫困县的存贷款增长水平进行初步测算,在考虑项目资本金匹配、有效信贷需求等因素后,全省2015年末扶贫开发资金缺口约为3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缺口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大总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算好细账,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10月22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行长戴季宁(前排左)在贞丰县腾达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调研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情况。(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供图)
戴季宁: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精准地摸清扶持对象及其金融需求。全省623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群众是扶贫的目标对象,也是基础金融服务应该加快覆盖的对象。要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有效开展扶贫,需要精准到这623万人中优先支持谁、重点支持谁、支持谁能带动更多人脱贫,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需要何种金融扶持措施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解答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许多经验做法,如大力推动妇女创业贷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其效果距离精准扶贫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金融精准扶贫的途径在于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要有精准的措施。目前,省内多家金融机构都在围绕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地出台政策、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其中不乏许多有效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仍然缺乏精准有效的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只是在点上见效,还没有形成连片推广、广泛复制的燎原之势。
戴季宁:是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2014年,贵州省71个贫困县平均存贷款余额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非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较低,345家非法人金融机构中有132家这一比例低于50%,资金使用效率不够“精准”。金融扶贫要遵循市场规律,低效率和高风险的投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何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有成效、风险有保障、投入可持续,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深化县域经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戴季宁: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围绕“投得更足、投得更准、投得更好”的思路做文章,一是要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保证投得足。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切实提高贫困县非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争取对扶贫项目融资主体设计专门的债务融资工具,专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等规划项目;制定特惠的财税优惠和奖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是优化金融扶贫结构,保证投得准。总体思路是“产业发展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小额贷款助推”推广贫困农户专属或受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围绕满足623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创业贷款、农房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金融扶贫能人带动工程,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能人设计金融支持方案,将能人带动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贫困农户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县纳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范围,满足“三农”大额资金需求,助推扶贫产业“接二连三”;有效降低扶贫融资成本,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等降低扶贫开发融资成本。
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证投得好。整合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保险部门创新扶贫开发金融产品,以点带面,逐步探索解决扶贫信贷风险较大的问题。
四是加强组织形式创新,保证做得好。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金融扶贫协同机制,加强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实施精准扶贫
戴季宁:全省金融部门深刻领会发展就是最大的扶贫这一思想,主动对接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对资金、规模、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71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服务实现乡镇100%全覆盖,大量资金的注入,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发展。
不仅如此,全省金融部门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支持对象的选择上聚焦重点,将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在支持方式上倡导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贵州“十大扶贫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如2014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贫困地区创新开展“支农再贷款+配套贷款+利差补贴”的运作模式,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匹配自有信贷资金,以优惠利率水平发放扶贫贷款。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省共有10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7.3亿元,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49.1亿元。其中,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1%,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8.9%,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0.6个百分点。杠杆化操作已累计带动全省千余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余户农户发展生产,带动周边10余万人就业。
戴季宁:一是专门成立了扶贫统计小组,对贫困地区融资规模、金融精准扶贫进展、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货币信贷支持政策、贫困人口收入五方面情况进行监测。组织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召开《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座谈会,就统计具体指标定义、设置、采集等内容展开讨论。
二是召开了“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贵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是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今年9月以“金融知识普及月”为契机,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全省各级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开展了各有侧重和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全省金融系统志愿者成立“蒲公英”志愿者队伍,深化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四是组织召开贵州省“第一书记”扶贫授信探讨座谈会。贵阳中心支行邀请到邮储银行省分行三农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对贵州省精准扶贫中“第一书记”如何进行授信进行了探讨交流。
五是建设农村支付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农村支付环境。目前已实现全省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贵州农村支付综合服务平台”。截至9月末,这一平台已在全省范围内推行。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