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后的美国财政状况
2015-06-21上海徐兆虹
□ 上海 徐兆虹
本案例研究朝鲜战争之后的美国财政状况,依据宏观经济学总需求理论和财政政策理论,论述了美国朝鲜战争以来的国防开支、财政赤字以及国债发行量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估了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成效,最后依据当前我国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 朝鲜战争后美国国防开支、财政收支、国债发行情况趋势分析
1.美国的国防支出。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防开支都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0%以上,占同期GDP的总额也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苏争霸及越南战争的大背景下,前期国防开支稳定保持在40%以上,占同期GDP的7%-10%,后期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沼泽,力不从心,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国防开支占GDP和财政开支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军费占GDP的比重降至5%左右,平均占同期财政支出的28%左右,1974年国防开支又出现了正增长。自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国防预算支出的绝对数额呈现出一种急剧增长的趋势,但国防支出占GDP和联邦财政支出的比例在长期内逐渐减少。自80年代起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大搞军备竞赛,因而开始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在1979-1983年间,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军费增长,直到1989年,始终保持军费正增长态势,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6%之间,占财政支出的23%左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基本以发展经济为主,因而军费基本呈削减趋势,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使美国军费支出又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大。整个90年代国防开支占财政支出的19%左右,每年的国防开支占GDP的3%—5%之间。但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反恐战争,又使美国军费开始大幅度上涨,2002—2004年,连续三年军费开支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国为了维持在伊拉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美国的国防开支仍然大幅增加。截止2010年底,因国防开支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赤字累计超过1294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GDP的8.9%。
2.朝鲜战争后美国的财政赤字。20世纪60—70年代前期年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较快,后期由于战争的结束财政赤字又趋于减少。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由于和苏联大搞军备竞赛,财政赤字总体上大幅度增加,从1979年的410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10亿美元,后期由于军备竞赛的缓和,财政赤字又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90年代前期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又迫使平均财政赤字高达2500亿美元,特别是1992年激增到2900亿美元。小布什执政期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但使克林顿政府留下的财政盈余消耗殆尽而且在2008年财政赤字达到了4550亿美元,2002—2004年财政赤字增速分别达到了139.24%和9.26%。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总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2008财年增加9620亿美元。
3.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国债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国债总额变化,1970-2009年期间美国国债总额急剧增加,从1970年的370,918,706,949.93美 元 激 增 到 2009年 的11,375,626,420,309.60美元,增幅为2966.87%。1953—1981年国债约占GDP的的35%左右。里根和老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国债总额对GDP百分比持续增加,特别是1990年左右突破了60%,1993—1997年期间达到了65%左右。小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债总额又继续激增,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由于发动了两场战争,加上遇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走上了滥发货币、滥用全球铸币权之路,进一步加速了债务危机,国债相对GDP的百分比上升至84.2%。此外,在2009年国债总额约占GDP的90%左右,2013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债则攀升至16.771万亿美,为历史新高。
4.国防开支、财政赤字和国债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开支、财政赤字和国债总额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总体上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因为根据上文的分析显示国防开支在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例,国防开支过多是诱发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通常会增发国债,这又会导致国债总额的激增。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经历了越南战争、苏美冷战、中东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几个阶段,在此期间除了中东战争,美国相应的军费支出都大幅度增加,而同期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总额也相应的大幅度增加。
二、美国历届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1.艾森豪威尔时期:现代共和党主义(1954-1961)。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传统经济学的保守主义政策,试图改变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发展趋势。但是自1956财政年度开始,随着军备竞赛和公共开支趋于扩大,再加上物价上涨、国债利息支付、反危机以及外援的影响,联邦开支逐年上升。到艾森豪威尔任期结束时,联邦收支除1956、1957和1960财政年度略有盈余外,均以赤字告终,8年开支总和比杜鲁门政府增加1820亿美元。此外,从1958年开始,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放弃把国债维持在2750亿美元法定限额以下的企图,3次要求国会提高国债限额。到1960年联邦实际债务已达2863亿美元。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大部分财政年度里,实际上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
2.肯尼迪—约翰逊时期:“新边疆”和“伟大社会”(1962-1969)。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经济。肯尼迪推行的“新边疆”和约翰逊推行的“伟大社会”政策都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而且在60年代中期以后,约翰逊政府使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同苏联的军备竞赛加剧,庞大的政府开支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3.尼克松—卡特时期:石油危机和“滞涨”(1970-1980)。尼克松上台正值美国在越南陷于困境之时,而解决越南问题又需调整同苏联,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因此,尼克松在第一任内把主要精力用于外交方面。同时尼克松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1971年他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用行政的力量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三大问题。但收效甚微,国内通货膨胀依旧呈上升态势。1973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由于这次“石油危机”,给美国造成了长时间的“滞涨”状态。
卡特上台后,面临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众多问题。为减少失业,1977年政府拨款60亿美元用于地方建设,拨款79亿美元举办公益服务事业,同时对企业实行减税,以鼓励它们多雇工。通货膨胀的问题更严重,1977年的膨胀率为7%,1978年升为9.6%。美元不断贬值。卡特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将贴现率提到9.5%的新记录;紧缩信用,减少信贷资金;回笼美元,减少货币流通量。而在卡特任期内,美国“滞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4.里根时期:应对滞胀的里根经济学(1981-1988)。里根经济学主张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其实践效应则因军事、利息、福利和社保等方面的开支刚性而无法缩减,结果仍然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距离预算平衡目标越来越远,联邦债务扩大,并沦为净债务国。在税制改革方面,先后两次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并伴有其他各种税收优惠。
5.克林顿时期:财政重建(1993-2001)。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
6.布什—奥巴马时期(2001 年至今):重振里根经济学。在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的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也发生了迅速的恶化,从预算盈余骤变为赤字。2002 年赤字一下子就高达159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赤字可能将一路攀升到GDP的6%,即重新回到里根时代的赤字水平。从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大规模减税,另一方面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其中,减税扩支的财政政策是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为保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布什政府的货币政策由紧缩到宽松,收放自如;奥巴马的主张基本延续布什政府的政策,即政府应对经济进行干预,缓和贫富矛盾,保持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了财政政策的成败。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诸多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亟需一个以国家为有力保证的且运行良好的财政支出政策,以实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综合国力、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刺激有效内需、缓解GDP过于依赖出口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等多层次的目标。对此,我们可以理性地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但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财政支出政策应该着手强调其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低社会低收入群体心理落差的职能等方面,并致力于完善我国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