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2015-06-19杨阳
杨阳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它继承和传播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学术,丰富和发展了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书院精神除具有宽容、自由、独立的精神,还包括了时代精神。因此,海淀区敬德书院在继承与发展古代书院精神、承袭传统教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实际,对书院精神进行了重新诠释,赋予了书院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
书院视野要立于世界
传统书院的开放精神表现在开门办学、有教无类,体现在实行“讲会”制度,体现在提倡自由讲学、游学等,但这都只限于书院内部或书院与书院之间。自从传统书院在明代初期走出国门,传到东亚、东南亚甚至部分欧美地区后,一些香港、台湾地区的书院也开始走入环球视野。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书院的开放精神实际上已经扩大成为了世界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敬德书院邀请艾恺、李弘祺等国际一流的学者前来讲学,为书院的学员提供立足全球、放眼世界的知识视野。
书院教育要参与社会
中国古代书院提倡自治与自主讲学,大多属于私人办学。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个人、家族或者书院自身所拥有的土地、租赁等收入。古代书院大多是私人讲学的场所,许多知名学者以书院为基地,探讨学术、讲授经文与传播儒学思想。他们对传统文化典籍不是宣讲式的注释与解答,而是着重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他们更强调个人独立的体认,强调个人人格的修养以及思想和学术修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仍以做官、致富为奋斗目标。虽然书院教育也存在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与抨击,但却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变革。
人,生来就是社会人,自然具有社会性。书院作为人的集合体,也具有社会性。因此,敬德书院在言继德音、文传道统,培养书法教师、诗词教师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努力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服务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尽可能肩负起引领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责任。
此外,书院教育重在“做人”。“人统”,即重视伦理与价值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因此,敬德书院在课程设置时特别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在四书五经的研读课程外,还安排了书法写作、国画赏析等传统技艺课程,并为棋道、琴艺等设置专门研习场所,通过设施硬件和人文软件的同步创设,拓宽学员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重塑文脉的情怀。
书院会讲要注重反思
中国近代教育问题很多是由文化问题引起的,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却屡遭挫折与屈辱,有人将这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这种归因有失公允。敬德书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在明德讲堂的第一讲中,就极力主张要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怀有更多的“温情与敬意”,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在教育有深刻的体认和踏实的改进。“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已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之基础上”。
敬德书院就是在认真反省当代教育的问题,端正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基础上,坚持书院精神与文化的本土性与民族性,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回归传统书院制度与书院精神,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书院。
书院精神要重视传承
胡适先生认为,书院精神应该是代表时代精神的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而陈东原先生则认为,除了前述的精神外,书院还要有自动讲学、不受政府干涉以及反科举的精神;在军阀专制的年代,很多学者都认为书院精神还应该有自主与自由的民主精神;傅顺时则认为,书院精神应该是时代潮流、怀疑态度、科学方法、人格精神、自动学习、反对科举;还有众多学者认为讲学自由、经济独立也是书院应有的精神。近年来,在前人研究书院的文献基础上,对书院所保有的精神生命的追问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们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并以此对中国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正是时代变迁带给书院精神的变化。
书院精神的新时代诠释,顾名思义,除了要体现古代书院原有的创建精神,还要结合当下的社会新背景、新形势做出全新的体悟。在敬德书院的实践中,书院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书院的办学之魂。这是其最有价值、最核心、最永恒的东西。因为书院为后人留下的东西非常多,但有两点是其根本:一是书院的人文主义精神,一是书院的变革精神。这两点是超越其他方面的存在。书院是中国文化生命所系,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关于做人的学问,是烛照生命、止于至善的学问。书院的“以教弘道”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书院的出现是教育变革的必然,是官学衰微后教育创新的成果,是科举制度下文人自觉抗争的产物。从书院的发展历史看,背离了这两种精神的书院,是名存实亡的。基于此,敬德书院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了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终极所指,因为人文精神为书院变革与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和精神动力。而弘扬人文精神需要打破僵化教育模式的限制,需要在变革中孕育创新。所以,培育现代书院精神就是要高举人文大旗,不断超越、不断创新,这也是书院精神在新时代传承的真谛。
书院工作要关注创新
“明德新民”出自《小戴礼记·大学》篇,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的儒学大家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做了解说。“明德”的意思是儒家精神肯定每个人本来就具有光明的德性,具有成就伟大人格的可塑性和可能性。“新民”就是说伟大人格的成就并不止于个人的修养和一己的通识博知,还在于实事求是与通变求新。把二者融入书院,不仅扩大了书院精神的内涵,而且能够在书院面临挑战和转折时,指导书院稳健发展。
敬德书院力求把实事求和与通变求新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坚守“进德为本、诚敬致用”的院训,处理好承接传统与关照现代、立足本土文化与融汇西方文明、保持自主学术创新与服务社会教育实践等关系,培养开放、包容、独立、重道、爱国的新时代书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