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2015-06-19周雪莹
周雪莹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通过对自己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到今天,“反思”这个词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教师的反思习惯、反思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反思已成为领导的“口头禅”、成为教师的“主餐”时,很少有教师去顾及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其实,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反思习惯理应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部分,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教学反思习惯的实施途径。
1.新课后的反思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对所学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及所运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再一次的回顾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不但对于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和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整理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会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点,那么课后的反思就是以“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学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启发学生互问互答: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在推导时出过什么错?它跟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之间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计算中要特别注意些什么?这一系列互问互答,会让学生们形成思考的习惯,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2.解题后的反思
由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影响,学生们习惯了简单地解题,没有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反思的习惯就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它的意义。每次解题后,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回忆一下你的思考全过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想想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有时候,这种反思会比做题的本身更为重要。
比如,在进行四则运算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运算,再请学生分别汇报其计算过程,第一种是按照题中的运算顺序计算,第二种是按照乘法分配率进行运算。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两种解题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说出理由。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流、反思,学生得出结论,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好,因为不容易计算错误,而且节省了时间。在反思环节,有的学生说,“我平时是一看到题目就立刻去做,以为这样最节省时间,从来不去想是否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有的学生说,“遇到问题后,先要观察,想一想能否运用转化方法进行简算。”还有的学生提出,不但做题前要思考方法,而且做题后还要对方法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思维方法。
3.单元结束后的反思
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这一单元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的?我们还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是否有倦怠的情绪,是否一直保持积极向上?你的心情感觉如何,还有什么问题?并给自己打打分。同时,说说下一单元你准备改正哪一个缺点?这种反思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数学不仅仅是做习题,学习的目的更在于掌握思想方法,在于针对于自身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感情与以往经历、感受、态度进行反思。
目前,我和学生共梳理出以下反思方法:其一,质疑反思法。无论是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还是数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建议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其二,归纳反思法。“我的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就不难了。其三,换位反思法。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颇,这就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冲突。“如果我是老师会怎么样?”“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反思,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 编辑 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