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写给学生的40封公开信
2015-06-19徐蓓
徐蓓
在不少人眼里,写信是一件“老土”的事。但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看来,书信是一种朴素而且有效的交流方式。
从2011年至今,他一共亲笔给学生写了40封公开信,内容包括阅读、学习方法、为人修养等方面。
“我写的这些信,未见得真能帮助学生什么,但我希望至少能带给学生和家长一些理解、一些温暖,以及一些也许能让他们受益的教育理念。”姜晓勇这样说。
他给298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整整写了20多天
姜晓勇第一次给学生写信,是在黑龙江大庆一所中学当生物老师的时候。
那是1981年,24岁的青年教师姜晓勇在高中一年级任教。一次,他在课堂上当面批评学生,学生出言顶撞,场面非常尴尬。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面对这些半大不小的高中生,如何指出他们的缺点,并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
姜晓勇想到了写信。
一天,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生物课上拿出数学课本来看,被姜晓勇发现了。他当时没有做声,课后在这位学生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信,信里写着自己对这位学生的看法,并诚恳地提出了希望。不久,这位学生主动来向姜晓勇承认了错误。
姜晓勇发现,写信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此,他一直保持着给学生写信的习惯。
1992年,姜晓勇来到上海,先后任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和上海建平实验学校的校长。2003年,他创办了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在此期间,他写给学生的信,虽然断断续续,但从未停止。
给学生写信最多的那一年,是2006年。
那时正是3月,离中考还有100多天。姜晓勇想,毕业班的学生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而校长的一封信,也许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鼓励。于是,他每天加班加点到深夜,给初三的298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每封信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整整写了20多天才写完,到最后他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常常是促成他写信的灵感
最近几年,姜晓勇的工作越来越忙,给学生写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又想出了新办法——给全校学生写公开信。每一封信都打印出来,分发给全校5000多名学生,学生还可以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读。
“这些信各有主题,包括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和小故事,希望能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启示。”姜晓勇这样阐述他写信的初衷。
而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常常是促成姜晓勇写信的灵感。
有一次,他去三亚旅游。在海滨散步时候,他发现一些俄罗斯游客举止文明,离开时会把垃圾带走;而中国游客正好相反,说话大声,还随便乱扔东西。他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把旅游景点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呢?
回来后,他很快写了一封题为《让每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信。他这样写道:“何谓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予一个全面的描述。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作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还有一次,姜晓勇回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参加同学聚会,见到了阔别40年的老同学。其中一位同学从小瘸腿,人长得矮小,小时候经常被取笑、欺负,所以很自卑,直到今天,说话时仍然没有自信。姜晓勇由此想到,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欺负的孩子,心理、性格难免会扭曲。那么,在尚德的校园里,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孩子呢?
他觉得刻不容缓,连夜写下了题为《让我们充满生命情怀》的信。他恳切地告诉学生们:“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比较讲亲情,而不太讲博爱,所以社会和校园中存在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这些都远离了公平和正义。”
有些信,是他由读书感悟引发而写的
从小到大,姜晓勇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看书很杂,喜欢文学、哲学、历史类书籍,在他的案头,放着各类书,有空就会随手翻看。有些信,就是他由读书感悟引发而写的。
比如,在一封信中,他向学生介绍了南宋杰出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还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以自己为例,进一步解说这一充满智慧的读书方法。
他还写过一封名为《皇宫里的童年》的信。那是他在读《清史》时,发现清朝皇宫里的皇子和公主并非锦衣玉食,而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还得接受魔鬼训练般的教育。于是,他在给学生的信中这样写道:“皇子6岁时就该进入上书房读书了。他们每天寅时(早上3点到5点)起床到上书房自习,卯时(早上5点到7点)师傅才开始授新课,在老师到来之前,他们已温习了两三个小时的功课。”他随之向学生们抛出问题:“看到皇宫里皇子们的‘艰苦童年,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很多思考呢?”
在这些信中,姜晓勇还满腔热情地向学生推荐了《论语》《傅雷家书》《两种文化》等书。他把这些信当做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和人生的体会。
在等待就医的间隙,他在手机上写完了这封给所有学生的信
2014年4月的一天,平静的尚德校园突然起了波澜。一名高中学生在家跳楼轻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全校学生收到了一封姜校长的公开信,标题这样写着:善待生命,惜取少年。
写这封信的时候,姜晓勇正好在医院看病。趁着等待就医的间隙,他一气呵成,在手机上写完了这封给所有学生的信。
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悲恸:“惊闻孩子不幸的噩耗,我们感同身受,悲痛惋惜,对孩子的家长充满同情。我常常叹息:如果可以,我愿意尽我所能挽回他已逝的生命。可逝去的生命又怎么可能再回来呀!我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牢记: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一切!”
他也没有回避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的事实:“今天的孩子们,你们太过顺利了,你们太过幸福了,反而让你们不懂得珍惜,更不注重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请你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任性,要培养自己拥有足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封信,成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孩子们在读后纷纷写了回信。初二(6)班的方佚汇写道:“我不认为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当我们步入社会时,扑面而来的压力,远不止是与爸妈发生口角……生命是因自己而改变的。”
普通,但却在理的一句话,也许可能改变一位家长的教育观
在姜晓勇所写的信中,有一封信反响最热烈,收到的回信最多,那就是《我心中理想的父母》。
这是姜晓勇专门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尚德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姜晓勇发现,有些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由老师全权教育孩子;有些家长甚至忙于工作、应酬,无心教育孩子。所以姜晓勇拿起笔写这封信,提醒家长找一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
他在信中罗列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比如,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把童心童年还给孩子;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更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等等。
在接到这封信后,很快许多家长给姜校长写来了回信。一位家长这样写道:“姜校长在信里提到,做一个理性和智慧的父母,不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初中女生的家长,我一边十分汗颜,一边举双手赞同。”
另一位家长这样检讨自己:“我一直以为,作为父母,只要努力挣钱,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就好。特别是我的孩子从小不在身边,心里对她总有歉疚,所以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几乎全部满足……我一遍又一遍读校长的来信,感触特别深。”
对于一封信激起的反馈,姜晓勇很欣慰。他说:“真正让一个人产生顿悟,不是靠雷霆万钧般的指责。我信中很普通,但却在理的一句话,也许可能改变一位家长的教育观。”
从2011年至今,姜晓勇一共亲笔给学生写了40封公开信。这些信里,饱含着他对教育的思考,也闪烁着一位校长对学生、对家长的殷殷期待。
链接访谈
教育是一个投入多少精力都不嫌多的事业
记 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写信这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姜晓勇:信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交流方式,除了当面的语言沟通,我认为书信交流是最朴素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爱人、朋友,都是以信的形式交流。那个时候,不管接到什么信,感觉都是非常亲切、非常温暖的,所以我一直对信情有独钟。
记 者:您觉得靠写信传达您的教育理念,真的会有用吗?
姜晓勇: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劳模报告会,或者一次有意义的班会课,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写的这些信,即便孩子现在看不懂,我也相信他们以后会看懂的。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也许有一天他们会重新拿出来读。我认为教育是一个你投入多少精力都不嫌多的事业,所以我愿意不断给学生们写信,不管这些信现在对他们来说有没有用。
记 者:什么是您信中反复提及的?
姜晓勇:学习是自己的事。我认为一个孩子从小应该懂得:1.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很盲目。2.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设计。
记 者:您最想对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姜晓勇:请你们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少一点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的未来是靠父母设计出来的。
记 者:您对学生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姜晓勇:我希望每个学生都拥有幸福人生,学会经营幸福人生。
陈金峰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