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复兴:一种神圣秩序的建构

2015-06-19

文化纵横 2015年3期
关键词:政教资本主义信仰

《文化纵横》2015年4月刊“全球宗教的复兴?”封面专题,引人深思。兹略述以下几点感想:

现代政治失败了吗?为何当今世界呈现了一种普遍的宗教复兴现象?!举凡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佛教、民间信仰、以及不同国家的传统宗教等等,它们的复兴几乎覆盖了人类文明所有领域。

依据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世界文明的演进将伴随政教关系在制度层面的彼此分离,宗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已不再涉及整个政治,因为政教分离,宗教已显得私人化与多元化。

然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谓政教分离导致的宗教信仰私人化与多元化,那只是欧洲基督宗教世界内所发生的事情,阿拉伯世界、东方世界、非洲地区以及中国社会似乎不在这个领域之中,政教关系似乎没有宪政制度层面的明确分离。如今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宗教复兴,大多是经济发展对宗教刺激的结果,民族主义者或民族国家借助于复兴的宗教来重建自己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正是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佛道教、民间信仰、甚至是基督教的发展,而其信仰方式的私人化与多元化,一直就是中国熟人社会所导致的信仰特点。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复兴,很多情况下就是政教关系的相互推动,同时也是人口急剧增加的结果,非但不是政治的失败,反而是地缘政治与民族宗教彼此借用;至于有些国家与地区的宗教复兴,直接就体现为政治民主化的结果之一,所以亨廷顿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论述中,即有宗教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相关讨论。

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些已复兴的宗教,在信仰方式层面,它们是作为神化政治的宗教、民族神圣的宗教?是构成社会共识形式的宗教、还是公民个人选择的宗教?其最核心的问题则是:这种复兴的宗教是民主的宗教,还是反民主的宗教?它们所建构的是民主的宗教信仰,或信仰宗教的民主方式?这一问题,无疑会决定全球宗教复兴、乃至地缘政治的根本走向。

可以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并没有错。在很大程度上,复兴之宗教本身就是对固有政治秩序的一种补充或挑战。有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就会有什么样的宗教复兴形式。宗教历经了现代化或世俗化的洗礼,但不少国家政治尚未完全接受世俗化或现代化的洗礼,它们的运作方式本身就近乎为一种宗教,它们没有世俗化或现代化。因此,这种在不同民族、国家与地区复兴的宗教,似不再以传统方式为国家政治提供合法性证明,而是宗教借助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得以复兴,以至于当代政治威权主义的正当性不少是由宗教民族主义所提供,而民族主义又为不同宗教的复兴提供了独自神圣化的土壤。

这就告诉人们,复兴之宗教神圣性与固有政治威权之相互关系、彼此独立的程度,最终能说明那作为宗教复兴主体的,是民族、国家,还是宗教自己;能说明这些主体所复兴的宗教,是否具有民主、独立而自由的信仰方式。

谁最神圣?这才是宗教复兴过程中最关键的变量。

——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李向平

《社会主义3.0》题目很有意思,问题研究也很有意义,角度独特,分析有启发;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现代进程双重角度,并追求某种有所超脱传统意识形态框架客观的叙事方式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未来,还包含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核,这个研究有意思,有价值。

因力图超越马克思主义,有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叙事论述的方法缺陷,以我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特别是1.0,不讲中国与国际大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矛盾发展和阶段的关系,中国革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在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世界潮流中的时空环境和国际视角,是讲不清楚的。此文过于偏重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笫二,与中国传统的结合,讲小康到大同,但中国社会主义3.0版的精神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内核不应淡化,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其一些观点必带历史局限,但它绝不仅仅应被理解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今天世界仍未超出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也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还在于要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内容。在这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形式,也是中国社会主义3.0版应整合进其中的核心思想武器,如能在“淡化主义”的叙事方式中渗透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和方法,就更可强化社会主义3.0版的理论合法性基础和对“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人类进步渴望回应的国际影响力。

—— 辽宁省委党校 宋萌茱

很佩服和尊重《社会主义3.0》的研究,社会主义从法国的空想到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现实,是思想到实践的伟大历史过程,如今又回到空想,是因为资本主义从来都不是完善的社会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形态的深刻变化,能融入那么多社会主义因素,也是被社会主义大潮给逼的。所以空想社会主义永远有崇高的地位。但这个报告作者的构成好像是80后为多,因而对改革前的中国及改革30年的历史,似乎了解不深,例如对前30年与后30年的农村经济问题几乎无涉及,一直是在讨论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矛盾问题,但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阶段的,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从发展层面上讲,是在对中国的工业化补课,后面还得对城市化补课,这样的历史过程怎么与社会主义结合,研究才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空想才会走入现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教资本主义信仰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尚书·无逸》政教思想的实践与运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